米粒儿十五个半月,虽然距离人人谈之色变的trouble
two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速度愈发惊人,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在她的小脑袋瓜儿里那是格外的明确啊。随之而来的,跟大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就渐渐多了起来。
比如,最常遇到的,也是米妈最头疼的把尿问题。米粒儿极其不喜欢被把尿,过去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用打挺,哭闹来反抗,如今会说点儿话了,就用行动+语言来抵制。往往是一边打挺,一边有礼有力有节的大声说,“没~~尿~~!还~~没~~尿~!”可是大人妥协了之后,过不久就把裤子尿个透湿……
再比如,坐在小餐椅上吃饭。米粒儿吃饭饭的问题也是长久以来的一大困扰,所以米妈和米姥姥在此处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只要她能好好吃饭,不管要玩儿什么都尽量满足。因此,也养成了米粒儿一边吃饭,一边双手不停玩儿这玩儿那的毛病。后来干脆不玩儿玩具,直接玩儿餐具,盘子、碗、勺,甚至饭菜、姥爷的下酒菜,全都玩儿过。直等姥姥喂完饭,米粒儿手里兀自不停。不仅不停,你要想让她离开饭桌都不可能,要是强行把她带走,哭闹就更免不了。
又比如,晚上跟爸爸妈妈洗淋浴。进入夏天以后,米爸米妈就每天给米粒儿洗淋浴了。开始米粒儿有些害怕从喷头里出来的水,不过适应了几次之后,就渐渐爱上了这个游戏。每天跟爸妈争抢淋浴喷头就成了必然上演的节目。如果把喷头给了她,她就高兴地这儿冲冲,那儿冲冲,玩儿个没够,直到热水器的热水都快被耗光了。如果不给或中途抢夺,则肯定又是一番嚎啕了。

为了让米粒儿能够乖乖听话,米妈可没少费劲儿,讲道理,拿东西转移注意力,甚至不惜跟米粒儿发生正面冲突——哭闹就哭吧,硬下心肠来,不惯她臭毛病。可是,每每都是以米妈的失败告终。不过,所谓越挫越勇,米妈在长时间的斗争中也总结出了一些小经验,那就是“顺着小驴子的毛来摸”!具体的还是举例来说明——
事例一:米粒儿有时玩的高兴或不高兴的时候,会随意地扔东西,摔东西。水杯、小碗、玩具,都是她撒欢、泄愤的对象。对于这一行为,米妈极其想纠正。这天晚上,米粒儿不知为什么看书看得好好的,又一把把书抛起来,扔到脑后,接着还不甘心,又抓起来再扔。米妈见此情景,马上给予制止,可是人家根本没把你的话放在眼里,反而是你越说,我就越扔得欢。彼时,米妈强压住怒火,声情并茂,连说带比划地对米粒儿说,“米粒儿,我们拿东西都要轻拿轻放,你看妈妈,”一边说着,米妈一边表演轻拿轻放书本的动作,语气夸张地,“轻轻地拿起来~~,轻轻~~地放下”,如此反复两三次。果然,米粒儿被妈妈的举动吸引了注意,可能是觉得妈妈的动作夸张搞笑吧,米粒儿跟着也学了起来,虽然她能做出的“轻拿轻放”仍是有着很重的力道,但比起“扔”这个动作来已经是大有进步了。此时,米爸和米妈赶紧不失时机地给米粒儿鼓掌叫好以示鼓励,并且再让米粒儿重复动作两三次,于是这个“轻拿轻放”动作在米粒儿的脑子里便有了印象。以后当然还会发生扔东西的事情,不过每当那时,米妈提醒米粒儿“轻拿轻放”的动作,米粒儿也就会想起来似的,会心笑起来,然后照做。
事例二:米粒儿跟米爸米妈出行时,总是跟米妈坐在汽车的副驾驶座位上(虽说很多人都提醒这个位置不安全,不过也是习惯使然吧),左顾右盼,摸这儿摸那儿,就成了习惯,有一次甚至还被开车门的扳手夹到了小手指头。为了让米粒儿不再乱摸危险的地方或者给米爸开车捣乱,米妈跟米粒儿玩起了“不摸摸”的游戏。米妈指着车门扳手,告诉米粒儿“这儿不摸摸”;指着副驾驶上方的遮阳板(遮阳板上有CD盘插袋,怕里面的CD盘划伤米粒儿的小嫩手),告诉米粒儿“这儿不摸摸”;指着汽车档把儿,告诉米粒儿“这儿不摸摸”;又指着座位前方的储物盒,告诉米粒儿“这儿不摸摸”。左指右指下来,虽然米粒儿已经几乎没有能摸的地方了,但是米粒儿并没有像以前那样,不让摸就哭闹,乱扭身体耍赖。而是像做游戏一样,跟着米妈说,“这儿不摸摸”,“这儿不摸摸”,小手儿刚刚触到妈妈不让摸的东西,就赶紧摆一摆,嘴里一边说,一边笑,好不开心呢。
事例三:自打米妈采用“顺毛驴”法对付米粒儿之后,米粒儿洗澡抢喷头的举动也大为改观了。这是因为,米妈在米粒儿刚刚进入淋浴房的时候,就指着高处的喷头,告诉米粒儿“这个喷头,爸爸能拿,妈妈能拿,米粒儿不拿。”重复几遍之后,米粒儿就记住了,而且还当做了游戏规则来执行。每当米粒儿忍不住把手伸向喷头的时候,妈妈立刻跟她重复这句话,于是米粒儿一边笑,一边摇摇小手,一边还重复“不拿”。呵呵,米妈心里那个窃喜啊
……
说起来,很多以前容易跟米粒儿“顶杠较真儿”的事情,都被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米妈感叹,对付“顺毛驴儿”就得用这样的专用方法啊!诸位“顺毛驴儿”的妈妈们不妨也试试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