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的理论与运作策略

(2007-11-12 20:26:46)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教师教育;职业教育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是响应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的重大举措,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此,深入探讨工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应采取的运作策略,对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理论;运作策略

 

The Theories and Implement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the Project of Famous Teaching Master in the College of the Nationality Region

WANG  Yi      ZENGMao-li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 Nanning Guangxi 530001)

   AbstractThe constructing of the famous teaching master project in the college of the nationality region is a significant act to respond with the construct project of college teaching famous master in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it affects the college’s quality improving in the nationality region directly,and it is the key to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the college of the nationality region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and profound meaning to thorough discuss the inside disciplinarian and we should implement strategy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regio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constructing of its teachers contingent

Keywordsthe college of the nationality region;teaching famous master;the project construct;theories;implement strategy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03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1],以文件形式从五个方面规定了国家级高等教学名师的评审条件,阐释了高校教学名师的内涵。我们以此为参照,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和师资建设实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抓好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的理论

(一)内发与外塑结合是名师不断成长的动力之源

新教师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我发展的组成”[2]。对于名师来说,他们选择教师工作岗位,不仅仅是个人谋生的职业要求,而是通过这一职业化的劳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首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给予回报;其次是以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表现的态度,从事创造性的教育活动[3]。在名师工程建设中,前者要求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高校建立必要的激励报偿机制,对名师成长中所作贡献的价值予以肯定;后者要求名师自己不断努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由于名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是在产生需要——形成动机——满足需要——产生新需要的循环中进行的,也就是说其追求自身价值的原动力在于名师本身的需要。因此,工程建设中,一方面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尽力满足名师成长要进修、科学研究、赢得社会尊重等精神需要,营造有利于名师成长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少数民族地区财力和名师现有水平的实际状况,恰当地设计好名师成长的梯级目标和配套的物质激励机制,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分解,以外部激励机制塑造名师。就名师本人而言,应有强烈成就需要,这是名师主体性价值中最为可贵的精神需要。名师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身的教学、科研获得长足发展,体现自己劳动的社会价值,而不贪图甚至不去计较社会给予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各种回报,无疑是最自觉、最有价值的创造行为。为此,一是要使名师树立起责任意识,在工程建设中要注意培养具有责任意识的理性主体;二是要明确自主性是名师不断成长的根基,是其成长的内动力源泉。因为名师有了这样的内动力,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两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之中。

(二)民族性是工程建设的特色和生长点

少数民族地区要富有实效地响应教育部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就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从理论上明确工程建设的民族性,并在战略构思和实践模式、操作机制上加以认真落实,才能在全国高校教学名师评审中化劣势为优势,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富有生机和活力,使工程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因此,民族性既是工程建设的一大特色,也是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特殊性,培养后续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骨干和名师的生长点。

根据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互相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4][P2]的目标追求,需要“强调对弱小民族和文化集团的尊重”[5][P106]。由此可见,在民族性与主流文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中,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行介入或占有优势。这就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在总体设计和培养模式上,必然反映出民族属性的特征。一是要置于现代文明与各少数民族亚文化的交合背景之下,突出其多元文化的丰富性,作到民族性与主流化的结合。二是要遵循我国高校教学名师评选标准,在实行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增强各院校的灵活性,即坚持评审中统一性与民族性的结合。三是要受民族社区区情的制约,既要面向未来,又要注意现实,应随名师工程的建设而逐渐调适。不贪高求快,但求特色。要重点抓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以此带动名师工程建设,使工程建设符合少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呈现出切合实际的民族特色。 

(三)“微成性”是工程建设取得成功的可靠保证

成为教学名师是一种艰辛复杂的脑力劳动,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要达到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的高标准,比之于内地而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为此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因此更有必要通过“微成”激励引导高校名师体验奋进的快乐。微成就是使每位名师在每学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使微小成功的量的积累最终会内化为他们良好的自发进步行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及积极进取精神。它以激“趣”为先锋,使名师的兴趣按“情趣-志趣-乐趣”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体现了名师成长的入门、进入角色、乐在其中三种奋斗和造诣境界,乐在其中是最高境界。进入名师角色缘于成功,微成激励法通过愉快进步、分层培养、分学科培养等措施让名师触摸到眼前的成功,从成功的进步中体会到快乐,进而促成其更大的成功,最终成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微成激励法是政府、学校名师工程蓝图同自我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的激励机制,它激励不同学科名师沿着不尽相同的发展路径建构出相同的成名结果。自我发展结果,是名师本人依据管理者设计的名师培养蓝图与自我塑造能力的函数,而不仅仅是名师按照领导意愿发展过程的函数。换句话说,名师进步获得成果的多少取决于其根据自身设计去建构有关教学和科研设计的能力,而不仅仅取决于领导设计的名师工程蓝图。领导的设计只是一个外在的轮廓和线索,名师个人的内在设计才是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内动力的具体施工图。微成激励法以“学科建设”点火,以“动机激励”为催化剂,借助人际环境设计塑造名师成长背景,再现名师成长生活环境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学校名师的开拓创新,促使师生信息的多向交流,群策群力帮助名师寻找有用信息,及时反馈强化正面信息的激励作用;以分层激励为加速器,增强名师培养的针对性,逐级快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完成各个名师自我成长蓝图的建构和实施。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培养机制与制度建设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培养机制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高,将国家高校教学名师指导思想与工程建设的民族性及其特色有机结合起来,从机制创新入手,通过设立少数民族省(区)和高校教学名师奖,形成相应的“微成”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名师的自我实现内驱力,大力推进名教授上讲台。通过着重抓以名教授为核心、以优秀教师为骨干的教学队伍建设,给教学改革带来新的理念、新的知识,而且也为名教授自身进一步将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提高少数民族高校教学质量奠定基础。综合应用上述理论,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高校教学名师培养机制(图示如下)。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机制

国家高校教学名师指导思想ã工程建设民族性及其特色

   自我实现理论                微成动机驱动理论

愉快体验和成就动机动力系统         政策和物质激励平台系统

     个人努力的规划                    学校\自治区培养蓝图

         个人行动方案                学校\自治区培训和展示计划

解读这一机制需要明确:1、“主流与民族交融”的指导思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应充分体现民族性与主流文化的辩证统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本民族与主体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向全国高校教学名师标准看齐,从多方面体现主流化趋势,从而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实施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又必须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名师培养与学校学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结合起来,以赢得民族地区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以便获得资助和改善科研条件等。2、形成“自我成长”的内发激励机制。要让名师焕发积极成名的意识与精神,尽心尽力为学校发展服务,大学就应以制度为保障来坚定名师的主体地位,通过健全和完善各级名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各种制度,充分发挥其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增强其自我发展的使命感和自信力。3、形成“外促内发”的运作机制。一是增强外促力度,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政府和高校行为,充分利用科学基金的有效机制和国家对口支援少数民族教育的有关政策,集中有限资源对教学名师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启动基金”-“重点基金”-“名师基金”-“大师培养计划”逐级资助的激励机制,实行四级“火箭”助推与发射平台。二是外促与内发紧密结合,从主要依靠政府行为逐步转变为政府、学校和名师个人行为三结合,通过微成激励机制,鼓励名师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地区应针对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地区的实际,采取增多级数相对降低难度的策略,通过不断完善“微成”激励机制,让名师逐级走向更高的成名目标。

  (二)突出民族特色创新名师培养制度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政府的教学名师奖要完善评选制度,健全评选标准。一方面,要分解国家高校教学名师评审标准,对其中必须达标的部分作为硬性指标写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评审制度中,而对其他部分可适当降低要求;另一方面,针对民族高校的传统优势项目,制定出高于国家高校教学名师的评选标准,以便在争取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中赢得优势。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学名师的产生非一日之功,学校需要根据长期培养目标和计划创新名师培养制度。内容包括:1、确定培养工作重点,形成为名师保驾护航和压担子的制度。切实执行学术休假和定期进修规定,着眼于名师不断更新知识;形成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制定领衔国家级科研课题攻关重奖制度,确保名师科研水平上档次;形成民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拨款倾斜制度,通过优势学科建设形成名师培养系统。2、形成有利于名师梯队建设的人事制度。首先,建立起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比例、年龄结构、学历和职称结构、培养方式、考核和奖惩与经费投入等制度规定。其次,建立起学生评教、领导督导、专家听课等制度,形成一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通过制度化的评估与奖励,激发名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3、建立健全名师考核与奖励制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除了经常注意用语言对名师的行为或表现进行表扬、肯定外,还要制定名师成长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对名师的成果及时宣传推广。另一方面,形成名师成长报偿量化的制度,通过设置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省(区)四级名师奖,最后冲击全国名师。每一级都有激励其努力的目标责任制,又有相应配套资助金拨款规定。4、以制度化建设规范名师成长的人文环境。首先,制定学校领导定期听取名师意见和见解的制度,及时了解名师成长与待遇落实情况,及时引导和帮助其克服困难,加强过程管理。其次,制定旨在帮助名师成长的查错改错奖励制度。对发现名师错误并帮助改正的师生员工,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名师培养贡献积分奖,并作为个人年终考评的累计积分,以促使全体师生去关心名师成长。最后,制定结合学科建设不定期展示名师“闪光点”制度,以引起全校师生对他们的认可,缩短名师培养的心理距离,同时也对名师自我发展起到激励作用。5、建立“海纳百川”的师聘制度。一些条件具备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实行首席或特聘教授制度,以高额特殊岗位津贴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名师,由此带动一批重点学科在其前沿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名师工程建设作出直接贡献。

三、针对高校教学名师特征找准工程建设突破口

(一)以教学改革和创精品课程为切入点启动工程建设

“对教学工作的反思性、研究性、改革性是高校教学名师的又一特征”[6]。因此,需要加大对高校教学名师教改研究的支持力度。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改革,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以教学为主的名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应把课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项目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对教改项目的经费投入给予适度倾斜,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应能优先获得教改研究项目。此外,要适当提高教改研究项目的档次,以鼓励名师进行教改研究的积极性。作为教学名师,既要研究教学规律,也要研究所讲课程有别与其他课程的特点,精心设计讲课程序与方法。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努力和殊荣,而是一个团队象征,像一个奥运会冠军一样,后面包含了很多人的工作和各方面的支持,仅仅靠个人奋斗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要在建设重点学科群基础上,以课程为切入点组织建设好梯队,选好领军人物,向国家高校教学名师奖冲刺。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创造条件支持名师打造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申报教学成果奖,尤其是要争取拿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由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高素质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要高度重视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构建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示范平台。将一些名师的教学录像放在平台上,供全校教师观摩学习,帮助改进,以形成重视教学质量的氛围。

(二)以学科建设和课题研究为突破冲击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由于高校教师的特质是学者和研究者,因此“持续不断的、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学名师的首要特征”[6],而一流的学科又是一流教师队伍成长的土壤。大学教师一般以学科为依托形成一个个学术团体,即学术梯队。这些特征决定了以学科建设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以课题研究方式给名师压担子和配备相应的研究条件,是高校教学名师工程建设取得突破的关键。事实证明,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在那里学习或工作过的诺贝尔奖得主达21人;我国许多大学院士的成长,也遵循了“大师—学科—学术”的良性循环效应[7]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教育资源相对分散、落后的特征,应建立由少数民族省(区)组织、人事、宣传、计划经济、科技、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名师工程”委员会,负责对全省(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教学名师培养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指导:1、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优势,重点建设能够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探索客观规律和理论发展的基础性学科;重点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的,解决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重大关键问题的应用学科。2、根据培养对象的分类情况,成立相应的若干学科专家委员会,负责对重点学科名师培养计划(包括培养对象、条件、方式、考核及可行性等)进行评估,对各高校教学名师培养工作提出咨询建议,提出资助的方案建议,推荐奖励对象等。3、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省(区)政府宏观调控:一是抓重点项目,二是抓横向协调,三是抓制度政策。省(区)教厅实行中观调控,负责上下协调,根据各高校不同学科的教学名师特点,采用专门立项、竞争入选、重点投入、跟踪考察的管理方式,实现重点学科人员、资金、项目三到位。4、投资办好一批国内先进的省(区)高校科研基地,根据科研需要,允许省(区)级高校教学名师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申请,优先使用各种科学仪器和重点实验室的设备。5、对教学名师委以重任,让其担任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并赋予人、财、物的使用权,使之在重任之下受到锻炼,提高其综合的科研及科研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后,需要强调,不管是哪类学科的教学名师,一定要有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至少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样才能冲击全国高校教学名师。

 

少数民族高校教学名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可持续的教学名师成长观,形成分层次的梯队培养计划,坚持近期、中期和远期三大梯队连续培养,既分阶段又体现连贯性原则。在管理与培养上,省(区)-校-系分级侧重,协调合作,上下齐心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名师采取不同培养对策。这样,才能造就一支领先国内、教学水平优异、教学效果显著的名师队伍,为提高少数民族高校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高厅函[2003]5号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赵虹元.论教师主体性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4]James A.Banks: An introduction Multicultural Education[M].SIMUL出版社.1996(日文版),2

[5]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6

[6]周 红.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内涵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4(4)

[7]胡弼成/雷冬玉/康玉唐.整体素质观:一流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J].江苏高教.2003(1)

(作者:王屹、曾茂林。发表于《学术论坛》200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