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银山塔林——辽代法华寺高僧墓塔
标签:
旅游 |
分类: 我爱旅游 |
银山塔林为辽金时代法华寺高僧的墓塔。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东北的银山南麓,据考证,这里曾是我国辽金时代的寺院云集之处,当时有大小寺院庵堂72所,法华寺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沿着入山的路向上,路较平缓,路两旁由高大的松柏遮蔽,有股森严静谧的气氛,很像哈利波特里魔法学校那整齐高大的树篱。有人介绍,这里原来是座寺庙,日本侵华期间修建筑,拆了寺院的墙;后来文革期间又被拆去了不少……
正暗自思忖,便见进去不远处,路旁的两尊石塔。一尊较完整,有四、五米高,令一尊则只有一人半高。这两尊塔脸上都写着“饱经风霜”四个字,因为它们都已被风化掉外墙的颜色,裸露着残缺不全的石体。
高的这尊还尽量保持着它的威严,想必睡在里面的高僧还安宁着;而矮的那尊则被破坏地比较厉害,没了半截的塔尖不说,剩下的半截塔尖颤巍巍地搁在塔体上,让路过的人担心会被塔尖掉下来砸到。只有塔体上镂着的神龛,让人隐隐有一丝敬畏,希望住在这里的高僧还能安然地修他的六道轮回……
金代五塔皆为密檐式砖塔,高20—30米,塔身细部均有精细雕饰,很像佛塔。元代二塔则比较小巧,一个是密檐式塔,另一个为密檐阁式与覆钵式相结合。
我身后的就是金代塔,塔体上精美的雕刻清晰可见,但中央的佛像已被挖空。塔体上颜色斑驳,不知是风化后露出的黄色砖体,还是黄色墙漆风化后露出的青砖。
此后,先后建有埋葬金代名僧舍利的密檐式砖塔五座。其中,中为国佛觉大禅师塔,左前为晦海国佛觉大禅师塔,右前为懿行禅师塔,左后为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右后为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初步形成了一个与寺院建筑融为一体,布局相对集中的塔林区域。
我身后的地上,被拆掉的寺庙墙垣仍静静地躺在那里,它就像时光的见证,带着过往高僧们的修行,带着历史的滚滚波涛,在这静谧的山涧中展开一片安详的灵魂栖息地。
登银山的路并不险,沿路上去有一条引水渠,山上的水顺势留下,汇入山脚华严寺边的水池中。水声哗哗作响,引着我们向上寻源。一路上有诵经台(邓隐峰的说法台)、古佛岩、太虎石等景观。
这山随处可见佛洞、瀑布。斜斜一块岩壁,似乎也还留着小和尚躬身穿行时身影;一间简陋的石洞,也是高僧们静思的场地。这里的每块石头似乎都有着一种温润、柔和的感召,让你不由得缓下心情来。

我身后瀑布的水是从几十米高的石壁上倾泻下来的,阳光照在巨大明亮的石壁上,闪着温暖的光芒;而细细的水流像一串串珍珠,缓缓流下,似是要让你珍惜它。望着这流水,静静地思考,智慧就顺着水流亮闪闪地,不紧不慢地流入你摊开的手中。你只捧一捧,则刚刚好,若贪心,还没等你接到后面的细水,手中的水就已倾斜着倒了出去。
山间本已清凉不少,加上飞落的瀑布,更是沁人心脾。不知是水边的原因还是,怎的,这里有会吸人血的苍蝇,比苍蝇个大,绿色。我猜是牛虻,原来这里有牛、马,现在没有了,它们就改吸人血……正在照相的时候被一只大牛虻叮在腿上,巨疼,赶开它,腿上还留下一口血!还好没有起包……
银山,因秋去冬来,瑞雪纷飞,山岩银装素裹,冰雪层积而得名,又因山岩陡峭,岩壁色黑如铁,称为“铁壁”,合称“银山铁壁”。为明清时期“燕京八景”之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