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古尔布兰生

(2007-11-12 18:06:28)
标签:

童年与故乡

儿童文学作家

情理

古尔

分类: 文论
 

从童年回到童年

——读古尔布兰生的《童年与故乡》

龙冬

 

一本正文只有八十四面的书,才读过五十六面,我就很积极地放下它,先来为它写点介绍文字。

 

我是不是显得过于激动了?这本让我激动的书,名字叫《童年与故乡》,翻开它,里面有精短的散文,有可爱的图画,还有字。文章是生于一八七三年的挪威漫画家奥纳夫·古尔布兰生(Olaf Gulbransson)写的,图也是他画的,经过了吴朗西先生的翻译,字就不再是古尔布兰生写的了,而是由丰子恺先生书法抄录,这真可算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读物。

   

从译者的“后记”里,我了解到《童年与故乡》初版于一九三四年,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记录。“四十篇散文,两百幅漫画,非常生动有趣地描述他的童年、家庭、学校、军队、初恋以及顽皮生活,同时旁触到北欧的大自然和它的动物、山林,以及纯朴粗野的农民生活。”

 

丰子恺先生在“写者后记”里对古尔布兰生的这一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古尔布兰生的画,充分具有写实的根底,而又加以夸张的表现,所以能把人物和景物的姿态活跃地表出。他的文字近于散文诗,也很生动。他把童年在故乡所为、所见、所闻的精彩片段,用绘画和文字协力地表现出了。有的地方文字和绘画交互错综,分不出谁是宾主。这种艺术表现的方式,我觉得很特殊,很有趣味。这可说是一种特殊的连环图画。”

   

有了上面两位大师的文字好评,我就不再罗嗦了。读这本十六开、装帧朴素的图书,首先就想到了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

 

写儿童文学的大都是成人,这是常识。可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似乎始终陷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那就是与儿童相隔甚远。在语言上,我们已经做过许多的探索,最终达到了孩子的口吻,但这是佯装出来的口吻,读来令人骨肉发紧。成人就是成人,“假装什么”对于成人来说非常容易,而容易做的事情就显得并不十分重要。那重要的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内容是重要的,而内容的确定除去要求一位儿童文学作家的必备才情外,童心就必不可少。用成人的心理再多么用心地揣摩儿童的心理,都无法达到真情实感的境界。以作家的工作方法再多么用力地了解孩子,体会他们的言行,也都无法进入他们的世界。

 

谁没有童年呢?但我要说,一个缺乏丰富的童年生活的人,一个回避或忘记自己童年的人,一个内心不单纯的人,绝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甚至,这样的人连文学艺术工作同其他伟大的事业,也不能从事。

 

儿童文学的创作障碍,我认为主要还是在于方法问题。以一个成人来写儿童文学,原本就已经不合情理了,再加上有意识地追求“儿童话语”,就更加的不合情理。

 

古尔布兰生的启示在于,他先是回到自己的童年,然后再从童年出发回到他展示给我们看的“童年”。这样就是真切的,朴素的,可爱的。他完全不用任何伪饰,以至不需要“儿童话语”。他说他自己的话。

   

往往一部作品拿到手上,我爱先看看这个作品的语言。对于一部翻译作品,语言的流畅和雅致就非常必要。《童年与故乡》的出版,显示了那个时代(五十年代初)文人的水准同认真,亲切的语言几乎使我不觉得是在读一本外国作家的作品,在语言这方面,我仅仅当它是吴朗西和丰子恺的手笔。

 

对照一下,我们当前的翻译出版物,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其语言又是多么的隔膜。以致我们的成人文学,在语言上也多少受到一些不良翻译的影响,语言审美功能的败坏直接地损害了作品的意义。

   

《童年与故乡》的确是一本不多见的好书,我是在三联书店韬奋图书中心偶然遇到它的。我当即买下一本,并且对我的情人说要不要多买十本。她问干什么?我说想送送人。她说你真是疯了!老实讲,真要送书,我送不起那么多,于是只好先把书放下,来写这篇介绍。

 

另外,我私心也想写写画画这么一本小书,一本足矣,这总比我瞎写不痛不痒的虚构小说要强些,读的人兴许也多一些。至少,我将来那个像童话一样的小屁丫头会因此更加爱我。

                                                                  

1998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