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桥山遗址的研究》一书出版

前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崩,葬桥山“。
然而,自东汉以来,不断有所谓“桥山”的不同记载”出现,直至今天,以经有了河北涿鹿县桥山、上郡阳周县桥山、甘肃正宁县桥山、正宁县东八十里子午岭桥山、陕西坊州桥山、陕西中部县桥山、陕北子长县高柏山桥山、甘肃正宁县五顷塬桥山、以及北京平谷黄帝庙、山东台儿庄黄帝陵、山东曲阜黄帝故里、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河南灵宝荆山黄帝陵、河南太康黄帝陵轩辕庙等十多处桥山、黄帝陵、黄帝庙、黄帝故里……人死只一次,其葬亦之一丘,葬地多了就有假。
那么,我们该怎么来辨别这些个真真假假的桥山或者黄帝陵呢?我们认为,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用笨办法办进行研究考辨,作去伪存真的工夫,而不能取巧、用巧、进行巧辨。如此,从理论上就应该做到:
1、黄帝死葬应该在距今四千六百年左右的历史上,我们应追根溯源,该按历史记载的年代来进行确定。记载年代久远的为真,年代出现较晚的就应该慎加考虑,仔细地进行剃除;
2、有商帝纪述的穹山、《山海经》记载的穷山、《尔雅》释山的“峤、乔山”等为指称,在山地中有天然拱形石桥的为真,无桥山指称、更无天然拱形石桥者为假;
3、有以桥山地望和群体性文物所见者为真,单有桥山之名,而无有与其他桥山群体性文物所见者为假;
4、凡称桥山者有石器类及先秦文物发现者为真,明显地为伪造的现代“文物”者为假;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做到:
1、依照太史公分类区别记载的舜南巡死葬九嶷,禹至会稽计功而死,黄帝死于都城只言一字“崩”的记述,则桥山之指必与黄帝都为邻,而不会远离都城千里之遥;
2、黄帝都及桥山应有众多地名、遗址、文物所见者为确,凡无地名、遗址、文物所见者为虚无:
黄帝都城,依历史记载为青丘、轩辕之丘;其相邻地名有:凶黎土丘、后世亦称蚩尤城,以及阪泉、蚩尤泉、黄帝泉、釜山等为实。
曲辰经四十多年的潜心研究,黄帝都城遗址在今诃北省涿鹿县矾山镇周围。其具体遗址、地名、文物如下:
1、阪泉
郦道元指涿鹿山下之泉为“张公泉”是错误的,此正是古阪泉,阪泉是涿水的源头之泉。《魏土地记》说:“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志》言:“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经注·水》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迳涿鹿县故城南,王莽所谓播陆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导源县之东泉”;都是错将黄帝泉误称为阪泉。
今上七旗村,古名阪泉村。“阪”指山坡,泉水出于山坡下故称阪泉。出泉为水流即称“阪水”。泉水旁的村名以泉而得,为“阪泉村”。阪水流经涿鹿故城以下,即名涿水。现在的“七旗”村名,则是由黄帝战炎帝的史事而改原名的。1981年5月底,我到上七旗考察阪泉、拍摄照片时,听当时已78岁的谢文贤说到了“七旗”村得名的原委。这位老人说:“我们村的老辈人辈辈往下相传:上古时候,有个叫蚩尤的人住到了山那边,就是现在的龙王塘。那蚩尤可是够凶暴的了!吃人!他每到一处都要吃人,尽吃人们的小孩!有位叫轩辕黄帝的为民除害,和蚩尤打仗,把蚩尤给捉住杀了。后来,轩辕黄帝又在这里与炎帝打仗的时候,树起七杆大旗摆阵势。自那以后,我们村就由原先的阪泉村改叫七旗村。”谢文贤老人和陪我调查的村党支部书记都谈到,上七旗过去有座黄帝庙,是人们专门供奉轩辕黄帝的。后来,由于年久,人们修不起庙,那庙就坏了。人们在这以后就做了个红木漆牌位,上面写了“轩辕黄帝万岁万万岁”,放在村中龙王庙的神像前。人们进庙都先拜轩辕黄帝的牌位,后敬龙王。解放后,龙王庙做了小学校,人们就把轩辕黄帝的牌位放到队房里.“文化大革命”一开始,“红卫兵们硬说“轩辕黄帝的牌位是四旧”,非逼队干部取出来当众烧毁不可!村干部们没法,只好将轩辕黄帝的牌位从大队库房里取出来,让“红卫兵”给劈烂烧了。
当时,我听到这些情况,十分吃惊!一是,我做梦都不会想到,在这荒远的山村,文化教育难及的地方,人们一辈一辈靠口耳相传而保存下来的史事传说,竟与《史记》等书所载十分吻合: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也好,或是“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也罢,都无一例外地为六部之军。若各图腾之旅有旗一面黄帝用以指挥的、类似后世“三军司命”那样的大纛一面,岂不就是“七杆大旗”?二是,我头一次听到了关于蚩尤吃人,而且是专吃小孩的新奇说法;三是,我从来也想不到在这小山村里,历史上曾有轩辕黄帝庙,庙毁之后,人们还制作了轩辕黄帝的牌位放在龙王庙里供奉,并且敬黄帝优先于敬龙王,这在靠天吃饭的农民中简直不可思议!四,更叫人吃惊的是,比较能够多地接受文化教育的年轻人,却恰恰比历代难有上学机会而不识字的老年人愚昧,硬把自己文明之祖的牌位视作“四旧”,逼人取出来当众烧掉以示“革命”!对此,可该叫人说些什么呢?
吃惊之余,我又不敢轻易相信这是真的.于是便问别的人们:“‘文化革命’开始,你们村里的‘红卫兵’烧没烧过一个木制的轩辕黄帝牌位?”不料,人们的回答都是“烧过”。由此,我不仅想到了两千多年前曾“北过涿鹿”,进行史事调查考信的司马迁所说的“风教固殊”问题,更由此想到了这处上七旗泉极有可能就是名垂千古的阪泉所在地。但是,古史料所载阪泉俱不在此,若无确实的证据,阪泉的地理位置所在是难以确定的。由是,便一连多次到此处调查。1982年夏,当我再次为此到了矾山镇党委办公室的时候,热心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郭世峰同志告诉我:“四堡村有个退休干部叫李仲祥,去年夏天盖新房挖地基挖出了不少石人、石兽,原放在地基外,后来他听人们说,那是古墓里挖出来的东西,日头晒三天就会成精作怪,他就全部给砸碎了。我们听到消息后赶去看,他只留下一块用朱砂书写有文字的大板瓦和一个香炉,你去看看有用没?”这样,我就立即骑车赶到了距上七旗3华里的四堡村,到了李仲祥的家中,经询问李仲祥,到野外看他砸碎扔掉的石雕像残块,以及验看同时出土的地券文字记述,知道李仲祥于1 98 1年6月3日上午掘出的,是一个元代的改葬墓。墓主人名叫郭荣,死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改葬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被砸碎扔掉的是墓伯,亭长、道路将军精美石雕像五尊,及石兽两个。所幸存的只有个三足彩陶(唐三彩)香炉,一个绿色陶碗,一份用殊笔书写于长37厘米、宽25厘米板瓦上的地券。其文是:
吉地属本寺西北之原堪为基地一方掾已出备钹绿儿到宅兆一所南北长二十七步东西阔二七步东至青龙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以下略)
我依据地券文字之记,又问李仲祥:“你们村东南方向的河沟里,过去有一座弥勒寺?”李仲祥回答:“没听说过有庙,倒是有块地名叫弥勒寺,前几年平整土地,挖出了很多铜制钱,还有和尚念经用的法器……”我据此又到四堡大队了解到,弥勒寺地块出土的铜钱等很多文物早已卖到矾山废品收购站,我只看到了因在地下腐蚀较重、收购站不收的铜铙、铜钹、经铃等几种文物。经建议,这些残存文物,包括瓦券在内,已由涿鹿县文博馆收藏。根据阪水弥勒寺文物出土时存放整齐有序、并有大量铜钱等情况判断:阪水弥勒寺当毁于公元1333年奉圣州毁灭性的强地震。
那么,为什么古阪泉旁的上七旗村,不仅对古史传说较为准确,且直到“文革”开始以前的历史上,一直供奉并保存有轩辕黄帝的牌位,而下游阪水河旁,距上七旗只3华里的四堡村人,竟连元朝时曾存在的阪水弥勒寺也不知道,只知有其地名呢?这,也与公元1333年的毁灭性大地震有关:
上七旗村,龙王塘村及矾山镇等,是古涿鹿原有的村庄,故对史事有传说;而公元1333年毁灭性大地震发生后,按《元史》,《保安州志》记载,其破坏情况严重,人民死伤极多,再加上地震后的第二年,在人们无衣,无食、无居住等生存基本条件下,又发生了瘟疫,发生了“民大饥,人相食”的事情,古涿鹿地方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无人烟的地方,以至于明、清两代,一直从山西、山东,湖广地区,不断向涿鹿移流民而新建村庄。今古涿鹿城遗址周围的二堡(今属怀来县),三堡、四堡、五堡、六堡等村,便是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由山东移民新建的村庄。所以,上七旗能保存这块土地上的古史传说,但距上七旗村只有3华里的四堡人,就对所居之地历史茫然了。
以上古史传说,出土文物及文字记载,阪水旁直到现在还用的地名等等,都证明,司马迁述史态度是极其严肃认真的,他经过到涿鹿调查考证而记述的轩辕黄帝史事是皆实而不虚。
2、蚩尤城及蚩尤泉
《晋太康地理记》载:“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这个记载有对有错: 错处是亦将黄帝泉说成了阪泉。
蚩尤城,正处在灵山河谷之中。此河属季节性河流,源出灵山(即《山海经》所记之“灵山”)北麓大木厂,经鲍家口、水关、太平堡、南榆林、羊圈、孟家窑,龙王塘,于矾山东注入涿水,全长约25公里。《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大荒东经》又曰:“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山海经》的记载,实际上是记述了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黄帝命炎帝分正二卿以治理地方,炎帝即命蚩尤“宇于少皞”以治九黎。炎帝自己赴太皞(地在今河南)施治。蚩尤作五虐之刑曰法,逼迫九黎之族随他叛乱,炎帝闻讯移师北上少皞(今山东)筑邑屯兵监视,蚩尤举兵伐炎帝,炎帝一战即败,一败即逃,一逃就逃回到涿鹿求援于黄帝,此后,便是黄帝与蚩尤的著名大战。
蚩尤追逐炎帝至涿鹿后,被黄帝设计封锁在灵山河谷,蚩尤即于河谷中筑城屯兵与黄帝对垒。黄帝命应龙到灵山沟筑坝蓄水,以伺机天降暴雨时扒坝放水、以便加大山洪流量水冲处于河谷中的蚩尤城。天降暴雨时,应龙在蚩尤城南的灵山河上游扒坝放水,将蚩尤城冲毁,从而对蚩尤南北夹攻,造成了蚩尤的败局。故,蚩尤城所在的河谷又得名曰“凶黎之谷”。《史记·索隐》注援引皇甫谧语云:“黄帝使应龙杀蚩尤于凶黎之谷”;郝懿行在《山海经·大荒东经》注释中说:“黎、犁,古字通。”即言凶犁土丘与凶黎之谷乃为一地。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亦言:“经文‘应龙处南极’,盖谓处凶犁土丘之南极也。”皇甫谧、郝懿行、袁珂三位的解释都很正确。若再仔细加以区别,则蚩尤城所处的灵山河谷名为“凶黎之谷”,而蚩尤城是为“凶黎土丘”。为什么称“凶黎土丘”而不作“凶黎之丘” 呢?这是因为蚩尤城不是夯土所筑,而是蚩尤被黄帝围困于灵山河谷荒野之中,匆忙之中用黄土堆积而成的一座临时之城。《山海经》的作者用一个“土”字以与通常人工夯筑之城池相区别。
蚩尤城被水冲毁后,蚩尤于仓卒间在蚩尤城西山坡上又建三个兵寨。三寨南北一字排开,相距各约250米左右。其占地面积以南寨为大,中寨次之,北寨为小。现在,南寨遗迹毁坏殆尽,只残存西、北寨墙各两小段;中寨只剩下残存西寨墙;北寨四面寨墙尚有残存墙基,经步测,东西寨墙间距约80米。三寨寨墙俱为夯土所筑,夯土层较厚,夯窝较稀。
蚩尤战败被杀后,村民为了纪念用大水冲垮蚩尤城的应龙,就在蚩尤城北修建了应龙祠供俸,在应龙祠前用360块巨大的石条围砌成一个圆形池塘,以此象征应龙在灵山河谷中修的蓄水大坝,此泉水注入池中,然后从池水池南壁上方的石砌水道中雕成一个龙头吐水喷流而向东北方,经矾山东北而注入涿水。因此后世称此村名曰“龙王塘”。
龙王塘即《山海经》所记载的“凶黎土丘”所在山谷谷口处。
《晋太康地理记》在记述了、“(蚩尤泉)水出蚩尤城”之后,为什么要特别说一句“蚩尤城,城无东面”呢?这是因为,蚩尤城被应龙蓄水而冲毁后,一直只残存有西面半座城址,故《晋太康地理记》以当时之实而记。后人不知黄帝战蚩尤的历史者,读之,就难解蚩尤城“城无东面”四字之义了。“蚩尤城,城无东面”的历史记载,是极为重要的历史。
3、釜山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战蚩尤、伐炎帝、北逐荤粥,“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然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那么,轩辕黄帝所合符的“釜山”究竟在何处?答曰:矾山。此谜所造,实出在“釜山”的“釜”字上:
釜山本为“鬴山”,“鬴山”者,是为地名而非山名。其“山”当为形容用语堆积如山义。鬴山是在黄帝之时,统一全国后,统一度量,为烧制量器“鬴”的地方,其在轩辕之丘东6华里。《周礼》言鬴,汉代用釜。后世以鬴绝而通用釜字,“鬴山”也就被记之以“釜山”。到隋唐之际,已不知釜山为何地,反将“釜山”一名以音而记书作礬山,汉字简化以后书作“矾”,即今矾山镇。
4、黄帝泉
《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晋太康地理志》言:“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这里所指的“阪泉”,实为黄帝泉。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积聚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 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小河道,足供矾山镇十多个村万余民众饮水和浇灌万亩良田,泉水流入古城水库后注入和官厅水库。据国家水利部门专家测定,黄帝泉水为地下1700米至5000米的深层水,日流量约4600-4800 吨。水色清亮,泉涌如注。冬不结冰,夏不生腐,久旱而不竭,常年水温保持在12.3-13.4 之间,并且是优质矿泉水。黄帝泉水,滋润肌肤,能医治许多慢性疾病。
5、青丘、轩辕之丘、涿鹿故城
有熊部落方国之都叫做“青丘”,因此,有熊国也因都邑名而被称作“青丘之国”。青丘是黄帝、炎帝的诞生地。其遗址在灵山以北、涿、怀盆地之南的矾山镇古城村东、水磨村北。青丘,是为黄帝之前的称谓,在“五帝时期”后,被称作“轩辕之丘”。大约在商代以后便称之为涿鹿。一地而先后三名,是一种地名上的历史演变,它体现的是历史时代之变。此遗址即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第九页上所标定的有熊“部落中心”。亦即轩辕黄帝肇造文明国家之制后的第一个国都。对于轩辕之丘,中国产生较早的古籍如《归藏》、《山海经》、《逸周书》等都有记载。
由于现代考古的重要发现,我们不得不将两座涿鹿古城遗址作一个重要的区分:
在矾山镇古城村东、水磨村北的地方为青丘、轩辕之丘古遗址,其地表所见都是粗黑陶;日本侵华时期,水磨村的张连富在“古城”里种地,挖出了一柄青铜剑和两方青铜古印。大印印文十分清晰,但为人们所不识。小印因腐蚀严重,印文已不清。侵华日军头目得知此信,多次找张连富欲夺其印,吓得他带了两方古印到处躲藏。张连富躲日本人,却是不躲文物商的。1958年,有一自称为“怀来县”的人花20元人民币将大印购走,只留下了印文腐蚀不清的小印。这是青丘、轩辕之丘。此后城毁,当称为故城。今人讹称古城村;
1976年,五堡村干部张存厚,领人在古城村东面、三堡村北的“古城”之北搞土地加工,又掘出一个古墓葬,其尸骨头戴铁盔,随葬品有青铜剑一柄,刻有铭文为“乐闲王之戈”的青铜戈一个。这一座也被称为“古城”的地方,现有残存城墙遗址的是后世的涿鹿故城遗址,现在人们称其为“黄帝城”。此城地面所见皆为轮制灰陶。
从古城村和三堡古城遗址往西北行约十公里的小矾山村,就是古桥山遗址群了。
我在此桥山古遗址群中所介绍的遗址计有:桥山拱形石桥、轩辕台、陵寝山、陵寝地、桥山祭堂遗址、桥山温泉行宫遗址、桥山下山坡通向桥山的砌石大道、桥山大积石冢、桥山石室、桥山拱形石桥下面的巨大凿山改水工程、桥山黄帝庙遗址、小鬴山、桥山古大墓群、茶坊沟等近二十多处。这个桥山古遗址群,是有围绕祭祀遗址、名称、建筑、用途的各种建筑和遗址、遗迹的。连同涿鹿古城遗址群在一起,它明确无误地说明:现在的河北省涿鹿县城东南四十里小矾山村四周,就是黄帝葬地涿鹿桥山遗址所在地;
自班固精心篡改所谓上郡阳周县桥山、魏收误抄的甘肃正宁县桥山等等,是有意造假、无意误抄、以讹传讹而有。我们坚信,此河北省涿鹿县桥山遗址群的研究,必将得到中国考古学研究上未来的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