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理第一章第六节

第六节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一个人如果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人类的生存而由上帝预先安排好了的,那么,他做事情就可能丝毫不考虑客观条件如何,而任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想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样做的结果,就有可能会因主观想法不符合客观实际,好的意愿却得不到好的结果。西方哲学将人与自然分为二元,就是此种例子。此种认识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认为一切事情都是由上帝安排好了的,因此而听天由命,坐失良机,白白浪费时间与生命,因而做不成什么事业。仰或陷入求神拜佛,迷信歪理邪说,处处上当受骗而不能自知。
相反,一个人如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产生变化,完全是由事物本身所存在的客观自然规律在起作用,人们认识了不同事物及其所存在的不同客观自然规律,并以其客观的认识去处理事物,使事物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变化,这样,就能克服不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做成许多事情,而成为一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一个做事情时时、处处都能成功者,他自然就表现出勤劳、智慧、勇敢的精神。由此可见,在哲学上是坚持物质第一性,还是认为意识第一性,就是辨证唯物论与主观唯心论的一个分水岭。
中国的道学,从其一开始产生,就自然而然地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因为,这是同中国哲学的实际产生历史原因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华先民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不是某个哲学家闭门而坐,在家里冥思苦想地编造出来的。
一、道理是社会实践的认识论
中国道学理论从其产生的第一天起,就坚持认为,人类的理论认识是从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得到的。换言之,中国古典哲学坚持物质第一性,认识第二性,理论源之于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之中才能产生真知灼见。对此,中国古典哲学经典表述得非常明确: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一段话中的“仰则观象于天”者,指的是天文、气象方面的观察研究;“观法于地”,就是指对地理变化规律的观察与研究;“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就是对植物、动物生长繁育宜于何种自然条件的长期观察、研究、以及经验总结与理论思考;“近取诸身”四个字说得含蓄了些,《黄帝经》中的用语是“稽之于男女”。这说的是在八卦卦画的创造中,用以代表事物阴阳的符号是由何产生联想而决定其画法的问题;“远取诸物”指的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以此而画出“八经卦”,并确定出“天地定位,风雷相薄,火水相射,山泽通气”立卦原则的问题。由此而再八八相重,取象喻理地传道,则可以贯通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明白地存在着的客观规律之德〔得〕了,由此也就可以类比于万物变化之情了。这事实上就是公开申明,以图案画为载体而传承与传播的道理,是由对于天地万物的观察、研究的实践中获得的神明之德。
变化莫测谓之神,日月丽天谓之明,研究事物变化莫测所获得的无形、无物、抽象的规律性认识谓之德,亦就是道德,其神明之德也就是类似于天体物理、地球物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变化的客观道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世界观、方法论。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起源之早,是超出了现代人所想象的。今有学者估计它应该是在距今的几十万年之前。因为,泥河湾古人类与古文化研究业已表明,早在距今一百三十多万年以前,这里的古人类就有着明确
的季节变化意识。我们姑且依伏牺氏历史阶段为计,按现代考古学研究中——————————
的细石器文化时代为说,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开展,也是在距今三万至一万多年左右的历史上发生的。此后,大约在距今七千年或稍晚一点的历史上,四象二十八宿的天文观察体系就已经建立。《尚书·尧典》所记载的四象四仲中星星躔位置,经竺可桢等中外科学家们引入岁差常数的精细推算,则是距今5000年前的实际天象。 此诚如恩格斯所说:“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同时,天文学研究和历法制定,又是同数学研究、哲学研究紧密相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关系。
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又同天文学研究互为启发、互为促进,使这两者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因为,没有对天文观察、研究和历法制定的探索过程,便不会了解天体运行也存在着客观规律,就不会认识到天体运行规律会给地球造成影响,并且影响到地球上万物生长和人类生活。而不了解这些,自然也就不会有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絷宇宙观的产生。所以,《易》经《系辞》中的话,就是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何由产生的一个申明,说明它不是闭着眼睛瞎想出来的,而是从长期地对于天道、地道、人道、以时而变规律的观察、研究、总结,上升为道学理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