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中央奇特的圆形山中奇景

标签:
历史 |

桥山中央奇特的圆形山中奇景
桥山中央主峰,有一个十分奇特罕见的山中奇景:这就是在桥山主峰向东转了个九十度的大弯,向正南方向一直经过大约有两公里处,生出一个的天然的石桥孔洞,在这孔洞的西面这两座高山中间,鼓出一个元宝形的独立山峰。这个元宝形的山峰高出桥山主峰和桥山东峰之间约一半的高程,它卓尔不群、兀突独立在群山中间,而南面的群山向南,都一层一层地环绕在其前面:从左向右穿过一道山梁,然后又从右向左穿过一道山梁,就这样你穿过来,我插过去,左右拱卫着这座元宝形的奇山,如此你拐过来,我折过去,从南向北流出的山水,一共穿插了九次之后,才从容地向东拐了一个弯,然后挤出一道山沟,掉头转向北面的山谷,跌出一串串石滹,向北一直流出里虎沟村后,这才继续向北比较平缓地流向桑干河。
这个在两山中间穿过来、插过去、面向北面拱卫的元宝形山的北面,又从东面天然孔洞形桥山北山梁西,延伸下一道山梁通到了元宝形山的身后。这道元宝形的山梁的身后,从山北面的陵寝地一道大洼中的山水,一直向北流到那个元宝形山后面、向山梁后面由高而低的山梁东面,从桥山主峰下面折转向南,穿过左面山梁,然后绕过元宝山,再从右面桥山孔洞西面下方流了出。
但令人奇怪的是:从桥山东面,向下延伸的山梁,则硬生生地凿断了一道山梁,这道凿断的山梁上宽下窄、呈现出一个倒三角形的大沟、其最深处正好挖到了山洪水流下来、改水道到了元宝形的山后面、流水的东侧山根下面流出来,这么浩大而又极其明显地凿山改水工程,是保护元宝形山体后身不被山中洪水冲刷的重要措施。
那么,在这桥山之中从来没有任何耕地,其植被又很好;桥山主峰以北是一个并不太大的山洼,其常年流水量不大,而且山中从来无人居住。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劳师动众地在一处荒山中开凿一道导水工程呢?
桥山元宝形山峰前一道山岭中开挖出的改水工程
对于桥山的调查,我从1981年开始到2016年,一直不断地进行着,但是,自从领着一位县里的领导干部到桥山腹地进行了几次淍查,并且因此闹出一段故事后,就再也不敢带着别人走进这个地方了!
那是我们在桥山中央元宝形山的周围仔细地进行了调查,中午吃完干粮、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我和这位领导干部们登上了这个元宝形的山中间,在山的中间,有比东、西两山低出不少的一个洼地的地方,我们跺脚时,发现中间洼地中有“空空”的响声,而别处则没有这种声音。联系到拱形石桥山北面的就像藏经洞一样的石室,荒山中的凿出的改变山水方向的工程,我们心中都产生了一种联想。
过了一些日子,这位县里的领导干部突然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批评!此后,我从那位领导干部的诉苦中,以及一位考古工作者在张家口地区博物馆办公室对这位领导干部的嘲笑复述中,知道了这样一件事:
原来,我们刚在桥山调查完不久,这位领导干部就写了一个材料,并且个人签名盖章,寄给了地区领导人,说他在桥山考察,发现了轩辕黄帝墓。地区领导人对此极为重视,指示考古工作者赶快进行实地调查,并立即进行报告!
这位考古工作者不敢怠慢,冒着大雨就赶到了桥山,他在山上一看,不由得心头火起,到地区向地领导进行了报告。
考古工作者一谈到此事,就感到十分气愤,认为自己冒着大雨,走着寸步难行的荆棘山路,却被人当猴一样耍了:那山上眼巴巴地看着一层一层根本无人动过的岩石,这位老先生却签名盖章地打保票,说那没缝的石头下面埋着轩辕黄帝!“你说说这人邀功请赏,竟然想出疯病来了!” 对此,我听了只能苦笑,却什么都不能说,我能说什么呢?
不错,在桥山正中央的元宝形山体,北面的山石确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在山南面的北坡呢?在山南面的北坡,
我看到的是土石复被斜坡,而且由于土石复被的土石层风吹、日晒、年深日久、向下塌陷,其最上面的山脊沿北坡下沿,明显地裸露出一个元弧状的不规则岩石边缘。我曾经从北向南,对着这个元宝形山体无意中拍摄到了北坡山体下面,沿元弧状的不规则边缘处,见到过在烈日下拍摄的照片中有从岩石缝中微微散发出白色气体丝丝缕缕的漂忽显现。所以,有谁敢保证那个元宝桥山正中央元宝形山体及山梁北侧,不是一个开凿出来的洞中石室呢?
《地理志》引《尔雅·释山》云:“山锐而高曰桥也”。其实,《地理志》所引,小有失误,《尔雅》的原文是:“锐而高峤”,它强调的是高而峻极的山顶之上就称之为峤。据说,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注尔雅一篇”。看来,这《尔雅》成书是很早的,若此,其《释山》用“锐而高峤”,就非常贴切了,因为桥字的产生是很晚的,至少在先秦的时候还无“桥”字,《释山》用“乔”字在“山”字旁而成“峤”字,以说明桥山是在一个高峻的山顶之上,是十分贴切的。
同时,《尔雅·释山》又说:“山顶冢”,这又说明了轩辕黄帝之墓冢是在一个高山之顶上,这两项都用翔的文史资料说明了历史上桥山和山顶上的黄帝冢的真实情况而无须再言!
对于桥山争论一事,我倒是感到很欣慰的:此事歪打正着,从此不必为了保密、为了保护桥山黄帝陵的事而发愁了。从此,在我们这个地区,谁也不再提及桥山黄帝陵的事了。自然,我也不会再带任人进入桥山复地的那个中心地带进行考查了。这是因为,桥山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先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我中华民族的建立文明的国家制度、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奋斗、倔起的地方和象征,其义意十分重大!面对着不少古墓被盗,文物受到严重破坏,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
只有当我们对于桥山黄陵的全面调查做到了很充分,我们对于桥山黄帝陵的宣传、保护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都能对此感到义意重大而又感到引以为荣、引以为傲的程度,而中国的考古工作者有了对桥山的考古工作意向的时候,对于桥山轩辕黄帝陵的全面披露才是最好的时候。现在经过了对桥山黄帝陵四十多年的宣传,又民间祭祀桥山黄帝陵九年之久,现在更有民间组织更发起了建设桥山黄帝陵的活动,因此披露桥山黄陵也应该是时候了。
关于桥山黄帝陵,传说甚多,有上郡阳周县说,有宁州罗川说,有子午岭说,有坊州说,现在有有了子长县柏高山说等等。然而,商王祭祀涿鹿穹山,《山海经》记载穷山,北魏帝王祭祀涿鹿桥山,北魏、隋朝、辽代绘制的涿鹿桥山地图,则鲜为人知。中国的历史,是有很多人以造假为业的!
《礼记·檀弓》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而且,黄帝之葬并非轩辕黄帝一人一处,而是和有熊家族的一大批人同在一片山地之中,他们按着葬于幽冥的习俗,都葬在背阴的坡地里,而不是向阳的阳坡地段中。
《列仙传》曰:“轩辕自择亡日,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这种看似荒诞无稽的事,也很有可能是一种藏有哑谜性质的真实记载。按曲辰研究的推测,轩辕黄帝应当死于涿鹿大地震。其葬处极有可能为一处背阴的山地里。
因为,按照上古人们的习俗,朝向阴处,幽冥相同,所以,轩辕黄帝的陵寝之地,处在深山峡谷的背阴之处是符合情理的。就连其有熊族的所有墓地之葬,也都会是背阴地中,而绝不会是地朝向阳光的地方。并且也极有可能是“葬至郊野,不封不树”。也就是说,这一片墓地虽是最大帝王系统的葬地,但却不会留下任何高大的建筑群体。
至于桥山黄帝庙遗址上的石斧、以及我们所见到的多达十四处陶片和秦砖汉瓦的堆积,极有可能只是地面上祭祀性建筑物经自然颓塌后造成的结果。这,是我按上古人们的习俗推论而想的情况。
不过,推论也好,事实也罢,只有通过文物工作者进行考古发掘,见到其地下埋藏着的实物出现,才有定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桥山黄帝陵,我们将桥山黄帝陵及其各处遗址位置图发在下面的一页中,以供有兴趣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