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的介绍

(2018-09-08 18:46:14)


关于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的介绍

曲 辰





    在中国近四千年多的历史上,一直存在着禘祭国家始祖轩辕黄帝的礼仪,这就是“三年一袷,五年一禘”1“礼,不王不禘”2的制度。其禘祭的地点,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在涿鹿县桥山黄帝陵。


       一、关于涿鹿桥山历史记载及历代禘祭的情况
       战国以前,没有桥梁建筑,中国文字中也无“桥”字。涿鹿桥山以其东峰天然形成的拱形穹窿,得名“穹山”,现在能见到的商王祭祀穹山黄帝陵的甲骨刻辞有三条:1.戊戌卜,侑伐,父戊用牛于穹;32.贞帝穹;43.辛未卜,亘,贞乎先穹。5其中第一条记载的是商王大戊之子,卜问以其父陪祭穹山轩辕黄帝在天之灵的刻辞。戊戌,是占卜日期;侑,是古祭名;伐,指杀祭牲牛,献牛是祭品最高一级的“太牢”;穹,指穹山黄帝陵。第三条,是商王武丁卜问祭祀先祖穹山黄帝陵的刻辞。辛未,是占卜日期,亘,是贞人名,是“武丁时期的贞人,也即武丁朝史官”6
      《山海经》记载为涿鹿桥山为“穷山”。此书以涿鹿县南、北京西北的为坐标,面记灵山北为“轩辕之丘”。轩辕之丘北为穷山。穷山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7
      《春秋命历序》也有类似记载。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明确指出大荒内的轩辕台就在妫州怀柔县(今涿鹿县)的桥山。明代的《大明一统志》、《宣府镇志》、清代的《畿辅通志》等,同样认为山海经中的轩辕台就在涿鹿的桥山。
       司马迁记载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冬“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8司马迁是扈从汉武帝元封元年北巡时,祭黄帝陵于涿鹿的。其在《史记·武帝纪》中自述云:“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司马迁“北过涿鹿”的一个“北”字,再明确不过的说明该“涿鹿”就是现在河北省的涿鹿县,而绝不可能跑到陕西、河南等其他地方。
       至于北魏皇帝,到涿鹿桥山祭祀轩辕黄帝的次数就更多了:
       北魏道武帝于天兴三年(400年)五月己巳日“幸涿鹿,遣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帝尧、帝舜庙”;9
       北魏神瑞二年(415年)明元帝于六月“壬申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使使者以太牢祠黄帝庙;至广宁,登历山,祭舜庙”;10
       明元帝又于泰常七年(422年)九月“辛酉,幸桥山,遣使者祠黄帝、唐尧庙,因东巡幽州”;11
       神元年(428年)八月,太武帝“东巡广宁,临观温泉,以太牢祭黄帝、尧、舜庙”;12
       文成帝于和平元年(460年)正月“帝东巡历、桥山,祀(唐尧、虞舜)、黄帝” 。13
       唐朝末年,涿鹿称做新州,五代十国,天下大乱,石敬瑭认了比他岁数还小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亲。想当个“儿皇帝”,就于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将幽蓟一十六州地连同祖宗陵地一起送给其小父亲为礼物。是时的古涿鹿地在唐末已改称新州矾山县,契丹接收后,因涿鹿是历代祭祀轩辕黄帝以及唐尧、虞舜二帝的地方,就取崇奉上古圣贤之意,改新州名为“奉圣州”。辽统和十三年(995年)八月壬辰,辽圣宗耶律隆绪下诏修庙以时而祭,奉圣州桥山黄帝庙、历山尧 、舜庙并得修缮。14此事后来传到了刚即北宋帝位的赵恒耳朵里,使这位既无能振兵收复失地,又一贯想以正统自居的北宋帝王,受到不小刺激。于是就搞起了什么“天出云瑞”,“地长芝草”,改元“大中祥符”,谥孔子,修庙宇,兴封禅的闹剧。并命王钦若、杨亿赶快编撰《历代君臣事迹》一书,要搞出一个地在宋辖的桥山黄帝陵来,好建庙以祭。但编书非一日可成,修庙更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于是,心急火燎的赵恒就用做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的一天,赵恒对他的辅臣们说:他做梦见到一位天神和其他六位神人降临宫中,“朕欲拜六人,天尊止,令揖。命朕前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也,是赵之始祖,再降乃轩辕黄帝……后唐时奉玉帝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15于是,就在皇宫设牌位以祭黄帝。但是,元朝元贞元年,“祭祀轩辕黄帝氏,以风后、力牧氏之神配”16仍在涿鹿桥山,元代诗人鲜于枢写的《桥山》诗,也是涿鹿桥山,其诗对桥山东峰的拱形石桥发问道“当时混沌知谁凿?他日崆峒强自名。”

       二、造成错祭桥山黄帝陵于陕西中部县的原因
       司马迁是史官世家,他述史严格遵循考信实录,秉笔直书。所以,对汉武帝听信方士胡编轩辕黄帝成仙不死,兴封禅,求长生,劳民伤财遍封山川一十三载,最后以其到涿鹿桥山祭黄帝,见到黄帝冢,惊问:“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17作了深刻讽刺;而后汉的班固,并非世袭史官,他曾因“私改作国史”18而入狱,其弟班超为其在帝前辩,明帝取其所撰,见其述史是为美化汉代帝王,便免其罪,任其为兰台令史,让其撰写《汉书》。由此,班固为造成司马迁述史不实的印象,便笔移涿鹿桥山于陕北阳周县南,其地相当于今陕北子长县。并在《纪》《传》之中避用当时为一县之地的“涿鹿”二字,实在避不开的,就用“独鹿”代替;北齐魏收编撰《魏书》,一方面据宫庭档案大记北魏帝王“幸涿鹿,登桥山”以太牢祭黄帝的事实,而在写《地理志》时,又照抄《汉书·地理志》,北魏时,陕北阳周县已废,而在今甘肃省正宁县的地方侨置了一个“阳周县”,魏收这一抄,就又将陕北的假桥山又笔移到了甘肃省正宁;甘肃正宁县南有河而无山,唐朝李世民之子李泰招门客萧德言等人为其编撰《括地志》一书,就又将甘肃正宁的假桥山东移到子午岭:“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19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编撰的《历代君臣事迹》,从1005年编起,直到1013年才完成。其在第一百七十四卷的《帝王部·修废》中编造说:唐“大历四年四月,鄜坊等州節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皇帝陵阙,請置庙,四時享祭,列于祀典。从之”。王钦若等人的这个谎编得是很不圆的:其一,唐代祭祖不祭陵地,唐代史料无此载;其二,唐大历年间,只有《括地志》一书才把桥山从陕北移到甘肃的子午岭,黄帝陵就连一移再移的假名儿也离坊州远着呢;其三,王钦若说黄帝陵在坊州,坊州下辖有鄜城、中部、宜君三个县,到底黄帝陵还是在坊州上空飘着的,并未落实到任何一个具体的县地。不过,心急而又脑袋瓜聪明的宋真宗既已用做梦的办法解决了祭黄帝的难题,对于王钦若等编谎圆与不圆的问题,也就不在意了。于是就赐书名曰《册府元龟》,以行刊刻了事。
        元朝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遭受两次毁灭性大地震,原涿鹿人民死亡惨重,活下来的又都四处外逃求生,1339年又发生大瘟疫,虽更名为“保安州”20,实际上一州之民除山区者外,平川区已无人烟。其州制“洪武初废”。(21)到了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才又开始“徙山东、山西、湖、广流民于保安州”(22)屯垦建村,这种移民一直持续到明朝的景泰三年(1452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于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 (23),洪武二年、三年,又“遣使访先代陵寝,乃命各行省具图以进 。洪武三年十二月“庚午,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24),却未祭轩辕黄帝。为什么呢?因为,古涿鹿因地震民亡几绝,虽元末更名保安州,但一直无官署设置,无官具图上报;而《册府元龟》附会黄帝陵在陕西坊州,但到底在坊州下辖的洛川、中部、宜君的哪个县?并不确定,所以也无具图以进者,直到洪武四年十二月,到底该去何地祭祀轩辕黄帝,仍然定不下来,最后只好由“礼部定议……中部祭黄帝”(25)因当时中部县无黄帝陵地址、无陵、无庙,只好设坛以祭,此后,经三易其地,才确定在城北的谯石山。直到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宜君县令范璐、中部县知县李暄、同洛川县共同修葺黄帝庙时,都感到说黄帝庙在中部县、其依据是西汉方士公孙卿所言的黄帝乘龙升天,大臣们拽掉了黄帝的衣冠所埋很好笑,都写了《桥山》诗刊刻于《中部县志》中。到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中部县申请,报陕西省批准,并报民国政府内务部备案,改中部县名为“黄陵”县。

        三、涿鹿县古桥山黄帝陵现状
        涿鹿县古桥山,其东峰拱形石桥屹立如故;桥山南麓向阳坡地中,发现至少有14个古建筑遗址,占地面积100多亩,这些建筑遗址上的残砖碎瓦堆积中有夹砂粗红陶、暗纹黑陶片,有陶鬲、陶豆残件、汉代绳纹砖、板瓦、筒瓦、石质建筑构件等,结合在黄帝庙基址上的龙形砖雕,在黄帝庙基址西面12米处发现的精美石斧,著名考古学家郑光推测,此古建筑群应是黄帝葬桥山后,后世为祭祀黄帝所建,有些建筑遗物可早至距今4000多年。河北北方学院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院、张家口市桑干河历史研究会,近几年对桥山遗址进行调查研究,认为此为轩辕黄帝家族陵地的可能性极大。




附引用文献:
     1《礼纬·稽命征》、《通典·卷第五十》、《宋史·礼志·禘袷》等。
     2
《礼记·大传》。
     3《乙》五三二一。
     4《乙》四八三二。
     5《存》二·四八四。
     6 孟世凯:甲骨学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7《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有轩辕之国(都),穷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八百岁。”
     8《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指灵山)在女丑北……群巫所从上下也。轩辕之国(都)在此穷山之际(际字就为‘南’字),其不寿者八百岁……穷山在其北,(射者)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丘’应为‘台’字)。
     9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10  魏收:《魏书·太祖纪》。
     11  魏收:《魏书·太宗纪》。
     12  魏收:《魏书·世祖纪》。
     13  魏收:《魏书·高宗纪》。
     14  见《辽史·圣宗纪》、《续资治通鉴·卷十八》。
     15  元·脱脱等撰:《宋史•礼志》。
     16 《元史·祭祀志》。
     17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18 范晔:《后汉书·班固传》。
     19《括地志辑校·卷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页。
     20《元史·顺帝纪》及《保安州志》。
      (21)《明史·地理志·保安州》。
      (22)(24)《明史·成祖纪》。
      (23)(25) 《明史·礼志》。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建筑物残存:滴水


http://s8/mw690/001stGNJzy7nBli0Kc7e7&690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建筑物残存:砖雕荷花

http://s10/mw690/001stGNJzy7nBlnvoDL99&690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建筑物残存:砖雕荷叶

http://s10/mw690/001stGNJzy7nBlsb8vL59&690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建筑物残存:砖雕龙首

http://s12/mw690/001stGNJzy7nBlwO4RRab&690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建筑物残存:绳纹砖



http://s13/mw690/001stGNJzy7nBlLl94o9c&690
桥山黄帝庙基址奠基物:石斧


http://s7/mw690/001stGNJzy7nCWjn2nAf6&690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残存古代建筑物:暗纹黑陶片


http://s1/mw690/001stGNJzy7nCWqiM7e50&690
涿鹿桥山黄帝陵遗址残存古代建筑物堆积,这是14个中的1个

        下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北魏、隋朝、辽代关于涿鹿桥山地理位置的标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