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作改发
龙年话龙 3 改革历法
我在元旦叙谈2,已经说到了当今历法需要改革的问题。
今年两节相距很近,只有23天。但为什么不能在每个花甲60年中,有一个元旦和春节在一个日子的历法呢?太阳历,不顾月亮的运转,而固定一年12个月,为了表示月亮的运转周期,在二月份,安排了一个28天和闰年29天。其他月则分别是30和31天。应当说,阳历比较精确。但有不考虑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的问题存在。地支里辰龙的龙,是代表太阳的。而卯兔的兔是代表月亮的。二者先月后日。这说明我们的月历或阴历,是很重视月亮的,但对太阳的地球自转周期,365天多,则不够重视。而是通过闰月来调节年度之间的差别。这样就出现了一个三年两头闰,每到闰年13个月的问题。既然两者都有缺陷,自当有所改革才对。可是到现在为止,尚没有人提出过具体的改革方案来。
有专家提出,改春节为立春日。其实不妥。元旦,本来就是大年初一,即阴历的一月一日。为什么只有太阳历的初一,算元旦?而他那个初一,与一月的月象不符。而阴历的一月一日才是真正的一月一日。为什么不能保留夏历的元旦称谓,而改阳历的元旦为新年,或别的称呼呢?当然,从历史的沿革来说,也不必非把春节,叫元旦不可。但绝不可改叫立春日。我建议,在某一个闰年前后,譬如2033年,阴历腊月初一,正好是元旦。而前边的,2031年,恰好是一个阴历闰月年。如果2031年的闰月不闰那个3月,而改为正常阴历4月。那么2033年的阴历元旦就正好是阳历的元旦了。这样阴阳合一,每隔六十年就可以有一个世界同一的真正的元旦了。而每年的春节与元旦的差距,就不会再有像现在这样,最少的20天,最多超过一个月的40多天的差距了。其最大差距,也不足30天。最小差距为0。而且每隔60年,还可以有一个全球普天同庆的元旦。多数年份的春节和元旦是相差半月之内。2032年元旦春节仅差12天。2033年,则元旦春节就为同一天了。哈哈,不知颐翁这个想法是否可行。好在还有近20年的研究时间,请专家们考虑,考虑。如果我能活到那一天,我就整90周岁了。不过现在咱们小人物的意见,很难一下子反映上去。好在现在有博客这个渠道,马上可以发表出来。供大家讨论。同意此议的可以帮颐翁向有关方面反映反映。
如果此议经过人大通过,似乎那才是真正的夏历改元呢。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改元的记录。大的改元在汉代。以后的改元,都是小的调整。以我们现代人的智慧,总应该有所改进,尽量做到阴阳合历。世界共度一个真正的一月一日元旦日才好啊。那怕是六十年才有一回也不错啊! 颐翁有诗叹曰,
改元元旦欠俗规,春节民盼元旦回。中西合璧阴阳历,二十年后历归一。
花甲六十人期盼,世界大同无尊卑。闲散颐翁演八卦,乾坤倒置宇经推。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在上古时,我国元旦和春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 我们的祖先以五谷熟、四时尽而改年更岁。
《尔雅》云:“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的古意是一年之始,一日之晨。 相传五帝时期,颛顼以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在此基础上,夏朝创始了夏历,俗称农历(阴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到了商周秦三代,“王者得政,示从我始”,各代均推崇本朝,将元旦日期从正月初一依次前移至十二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和十月初一。 直到汉武帝时,根据人们长期的天文观察记录,纠正了前三代提前过元旦的错误,才又恢复了孟春月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延续到清末。
而我国古代的春节,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日”,到了南北朝时,春节是指整个春季。自汉武帝后,才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自此,元旦和春节方为同一天。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并使用了“公元纪年法”,才正式将公元1月1日定为“元旦”,夏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由于世界各国和民族使用的历法、宗教信仰及季节气候的不同,元旦在国外并非都是公元1月1日。例如:居住在北极寒带的爱斯基摩人,把当地第一次下大雪的日子,称为“雪花元旦”;印度尼西亚的凯拉比邦族人,将一年中候鸟最早飞来的日子,称作“候鸟元旦”。更为有趣的是,非洲的乌干达,是以雨季的到来为标记确定“元旦”的。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告诉记者,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有关资料,春节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又叫“过年”。正式“过年”是从春节的前一天开始的,即除夕,也就是每年的最后一天。除夕这天,人们都要“守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很丰盛的年夜饭。除夕夜里,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