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欧美俄日泰等国,看中国 15
法国巴黎,是我们这次旅游行程的重中之重。如何介绍呢?
在巴黎参观大约是两天半的时间,同时有两个晚上的游览。
日程安排的非常紧凑,而有序。到现在我一直很感激那位香港导游。真的是十分尽心竭力,尽量让大家多看一些,多拍照一些,多了解一些这欧洲最美丽的城市。 无论是乘舟漫游江上,还是攀塔瞭望市区,也无论是在凡尔赛宫,或是在卢浮宫,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好印象。与在国内旅游不同的是,到处令人感到惊奇和愉悦。没想到这地球上,除我们中国之外,还有这么多美景佳肴。此前我只去过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次欧洲游的前几个国家和地方,虽然也很美很惬意。但与在法国的感觉,似乎有所不同。到这里没有了德国的冷漠和奥地利的神秘,没有了众多小国的寂寥,幽静,清闲的感觉,也没有了意大利罗马的脏乱和比萨斜塔的遐想,有的更多的是由衷的赞美和祝福。这也许是我以前读历史时就已经形成的偏见。因为德意奥都曾经是战争的策源地。而法国却曾经是巴黎公社的诞生地,似乎是很有点自由民主博爱圣洁的标志意义。特别是她的敢与美国抗衡,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等等等等。 我的文学功底比较差。只会诌几句诗。写游记,实在是外行。很少有耐心细致的叙述习惯。这也是我所处的时代所造就的,把政治看得高于一切的苦果。所以,我才选定了这个游、看的题目。这样不必详细介绍景点,只需抓住一鳞半爪,便可以对比自己在国内的感触,妄加评论一番。
在法国,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方面。对外开放方面。文化交流方面。人文素质方面等等。据我了解,在社会薄记方面,他们是大会计制度。即各个社会管理部门的会计,都是由社会薄记机关委派的。不属于所在部门管理。所以,他们不会有所谓的“小金库”问题。这一点本来是像我们这样的公有制国家应当首先实现的。可我们几次有关领导试图搞社会薄记,都没有搞成。为什么?还不是部门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积习,难以改变!所谓改革,在增加部门利益的情况下,顺利的很!一触及到损伤某个部门利益或阶层利益,则实施不了了。 又扯远了。颐翁有诗叹曰,
美丽富饶法兰西,和平民主属第一。
农庄绿地葡萄酒,公益圣洁远奢靡。
空气清馨污染少,呵护人文少积习。
博爱自由世称颂,再游还想去巴黎。
据说,1981年,巴黎市内有285块公共绿地,总面积大约有355公顷,不算布洛涅和万塞那森林的1850公顷,也不算装饰性绿化小景、墓地和道路两旁绿化。 从1981年到1999年,市区两级政府经过极其艰难的努力,使公共绿地面积增加了140公顷,总面积升至496公顷,加上布洛涅和万塞那的森林面积,绿化面积为22.3%,人均绿地面积为13.94平方米。在增加绿地中有市级大公园、区级公园和社区公园和广场绿地,以及塞纳河、运河边的公园和绿地。巴黎的绿地现在还在以每年大约100公顷的速度继续增长。
这些似乎也是我们北京应当学习的。 北京的街头巷尾的绿地现正有逐年减少之势。市内许多地方还存在卫生死角和棚户区。怎么就改不了?还不是牵涉到城管部门的某些人利益。本来定好了的绿地规划区,一实行起来就给变通的没了。谁又能说什么呢?人大政协委员们都在干什么呢?公共绿地有谁来保障呢?
相关资料附后 巴黎市是法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巴黎同时也是法国的第75省,属于法兰西岛大区。巴黎大都会为欧洲最大的都会区之一。
从古至今,从世界各地汇集到巴黎的年轻人都拥有各种梦想和野心,在这里他们曾实现梦想,也曾有过失望,然而正如利尔克曾说过的,“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
Paris一词源自古代高卢的一个分支、巴黎西人(Parisii),该部落于公元前3世纪在塞纳河一带聚居。据说Parisii的名字源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在罗马人来到此地后,将其命名为Lutetia(lutetja)或Lutetia
Parisiorum,也就是后来的吕得斯(法文:Lutèce)。当时的吕得斯只是一个河边的小镇,仅占今日巴黎范围中心的一小部分而已。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过,那时的巴黎还只是塞纳河中间西岱岛(ile
de la
Cité)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52年,巴黎地区被罗马人征服。公元358年,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宫殿,这一年被视为巴黎建城的元年。罗马人起初将该城命名为Lutetia(“鲁特西亚”,意为“沼泽地”)。在公元400年左右改名巴黎。但是罗马时期高卢行省的中心在南方的里昂,巴黎只是一个小规模的定居点,而且集中在左岸。
公元508年,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10世纪末,雨果·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作为革命的措施之一,巴黎的很多地名被更换:路易十五广场被更名为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被更名为“理性堂”,杰出的哥特式建筑圣雅克教堂被夷平,旺多姆广场的路易十四铜像、新桥的亨利四世铜像和巴黎其他各处的国王铜像被推翻。大革命结束后,拿破仑对巴黎进行了新的扩建工作,兴建了巴黎凯旋门和卢浮宫的南北两翼,整修了塞纳河两岸,疏浚河道,并修建了大批古典主义的宫殿、大厦、公寓。
此后的巴黎历经反法同盟占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革命。到拿破仑三世时期,城市已经破败不堪。1859年,拿破仑三世任命塞纳大省省长、巴黎警察局长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Baron
Georges Eugène
Haussmann)负责巴黎的大规模城市改造。奥斯曼拆除了巴黎的外城墙,建设环城路,在旧城区开辟出许多笔直的林荫大道,并建设了众多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广场、公园、住宅区、医院、火车站、图书馆、学校,以及公共喷泉和街心雕塑,还利用巴黎地下纵横交错的旧石矿建造了城市给排水系统。但是他也拆掉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物,对巴黎旧城的破坏一直存在历史争议。
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巴黎再一次遭到战争的破坏。巴黎公社在面临失败时,于1871年5月24日放火烧毁了巴黎的众多主要建筑。此後巴黎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发展时期。作为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同时为了迎接巴黎世界博览会,于1889年修建了埃菲尔铁塔。为迎接1900年世界博览会修建了巴黎地铁,同时建造了大皇宫和小皇宫。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都没有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在二战期间被德军占领。1944年巴黎解放前夕,希特勒曾经下令彻底摧毁这座城市,但这个命令没有被执行。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法国首都巴黎 (Paris)
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首都巴黎人口为220.1578万人 (截至2009年1月1日)。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巴黎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北部诸郊区主要为制造业区。最发达的制造业项目有汽车、电器、化工、医药、食品等。奢华品生产居次,并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各区;产品有贵重金属器具、皮革制品、瓷器、服装等。外围城区专事生产家具、鞋、精密工具、光学仪器等。印刷出版业集中在拉丁区和雷米街。大巴黎(都市)区电影生产量占法国电影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巴黎大部分银行、保险公司的总部(包括法兰西银行和证券交易所)均设在“市场”(1183─1969年为当地的中心市场)的西侧。
巴黎是法国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名城。法国著名的法兰西学院、巴黎大学、综合工科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桥路学校以及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等均设在巴黎。巴黎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253年。巴黎还有许多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
巴黎有75个图书馆,其中国立图书馆规模最大。该馆创建于1364年至1380年,藏书1000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