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诗趣诗风诗韵

(2022-10-26 17:52:20)
标签:

论诗趣诗风诗韵

旅游文化

时尚文化

文化采风

颐翁诗词

分类: 诗词类
旧作重发
               颐翁诗稿思文集文论6

4 论 诗 趣  
诗词歌赋曲,书画艺琴棋。人文乐情趣,诗趣属第一。作诗不应只是件苦痛的事。作为玄情悟歌的浪漫语言,诗的趣味性,应当是第一位的。人的情趣产生于彼此沟通,交流,唱和等情感动作和语言,诗词正是语言沟通情趣的产物,作诗的乐趣,应当是不言而喻的。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分离,诗词文人化以后,作诗的禁忌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作诗反倒成了苦涩、酸楚、隐痛的事。至于诗的浪漫情怀、情趣,却成了诗成之后的偶然感觉。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使作诗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人人乐而为之的诗趣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除提倡趣味诗之外,关键还在于挖掘诗趣的内涵,提高人们寻求诗趣的热情,返古朴而归真。从这一点来说,丁冬先生的歌诗论,当不失为传统诗词解放的高论。
诗趣的趣,不仅在于诙谐、幽默、调侃、打油等,还有若干借喻、隐喻、讥讽、反衬等,以及谐音、连珠、排比、倒置、叠读、倒读、回文、卷廉、射戏、谜语等等。在传统诗词中虽并不明显和多见,更少有人总结、宏扬。但凡有涉猎者,必为作者和读者所津津乐道。虽常为一般规范文学和诗词作者所鄙视、禁忌或排斥,却常是为一般百姓所喜闻乐见。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整首诗的范例虽然不多,然综观诗海,有关诗趣的人文故事比比皆是。从关关雎鸠到相思红豆,从李白的“月下独酌”到鲁迅的“自嘲”众多名人佳句佳作,均有诗趣可寻。且不可把传统诗词作为政言德风的祭品来对待,也不要首首都写成大雅风范的格律典型。可亦恢亦谐,亦隐亦讽,亦笑亦嘲,亦射亦谜,亦叠亦连等等。觅诗趣于创作过程之中。作诗宜成为人生一大乐事。寻趣于诗词之间,联谊于唱和之际。
诗趣代表着未来诗歌发展的方向。无论是新诗还是传统诗词,也无论是读诗还是作诗、评诗、品诗等。都必须给人以愉悦和精神享受。而不是说教。现代人类文明生活的的人文需求,已经由过去的呼唤温饱,呼唤公平,呼唤自由,呼唤和平,呼唤道德,呼唤激情等等,转而为欢娱、愉悦、游戏、娱乐等安逸、享乐、休闲、健身之类的情趣、品位。读诗、作诗、评诗、品诗等,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人们普遍所需要的已不再只是激情、愤蛮、发泄或争斗、示威等。个人爱好、情趣、兴味、游乐等,要求有各种品位、诗趣的诗词问世。符合诗歌发展大方向的、受多数人欢迎的才是好诗。
适应人类文明发展对诗词情趣化的渴望和需求,在诗词体例、题材的选择、构思、遣词、造句、铺陈、拟喻、引申、抑扬、褒贬、编排、借喻、设伏等,种种文学笔法上,均要更为细腻、隐晦、谐谑、煽情、幽默、藏锋、韬讳、曲意等等。尽量多作一些打油、讪笑、游戏类趣味诗词。如北京的竹枝词,诸多如调笑令、摸鱼儿、天净沙、蝶恋花、虞美人等之类词曲名称皆有情趣,当初流行的内容肯定十分有趣。只是后来被士大夫们所标榜的政德充斥其中,越来越变得枯燥无味,词牌、曲牌名称多数已与内容不符,诗词的趣味性日渐淡薄,现在正是我们为诗趣正名的大好时机。
过去人们习惯于从战争和政治题材,从格律体例去总结诗词的创作历史和创作经验,在加之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诗词,多数是官场显赫或失意者的作品,要真正打开诗趣的创作和欣赏两扇大门,没有流行歌曲式的冲击,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速度,将超乎人们的想象。随着文化品位的快速提高,诗趣浪潮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走来。这一点从老干部诗词热已可见一般。所以把以往众多娱乐性、趣味性的诗词尽快推出,快速提高老干部们的趣味性诗词水平和打开他们的趣味性诗词情结,十分必要。
树立诗词情趣时尚风气。破除以时政为标的,跟风作诗的传统习气。特别要破除非名人名家不选,按官位排序,论资排辈等。鼓励青年人学诗作诗的情趣。以推广流行歌曲式的热情来推广祖国传统诗词文化。果能如此,以现在媒体手段而论,用不了多久,必定会掀起全国性的诗词热。这在大跃进时代已有先例。只是那时由于引导不利,方向也偏离了祖国诗词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青年人学诗作诗的风气,应从诗趣诱导开始。

5 论 诗 风 
物行风起,风行物随。世事皆如此。诗风也不例外。当今盛世兴文,必有一批大诗人出现,当可引领一代诗风。随着文学环境的逐步宽松,舆论出版界的市场化运作,世风国风官风民风乡风家风,诸般风气的现代化,渐成气候,则必然为造就一批诗人,开一代诗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尚未引起有关人士的重视。热盼有关专家予以正视,着力加以引导。切不可只顾埋头经营自己。要着力培植诗词的新生面。着力提倡到火热的诗词创作一线去采风。而且不要专以个人的偏好或某一组织、刊物的偏好去采风。采风自古就是诗歌创作和发展的源泉。诗风的形成和演变,无论就社会、群体或个人,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予以高度重视,培育,求索,才能达到。诗风作为区别、继承、发扬于以往或相关群体、个体的流派、风格、风气、基调、特色等,时时都是客观存在的。譬如目前常说的老干部体,就是一种比较流行的诗风。虽然有些人不愿意听。但事实如此。这就是近十几年来所培育起来的诗风。
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诗词界的领导人物做起,带头突破现有创作模式、体例、题材、风气、风格、基调、偏好和欣赏、品评方式、方法等。不只是出不出精品的问题。诗风虽不可能摆脱政风的影响,但必须随时保持自己的文学特色,并不断有所突破。特别是在个人创作风格、流派、体例、题材选择方面,宜广辟蹊径,切忌求全责备。我国诗歌自古就有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传统。诗经中的风雅颂就是诗歌形式、内容、格调、音律的最初分类集锦。有地方特色和风格的诗词集,有个人创作特点、艺术风格特点、诗趣浓郁的诗集,选集,诗评集等,都是着力应予关注的。
诗词界风气的一统天下,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缩影,以致诗情、诗意,甚或诗词用语都不尽雷同。对此,每一位诗词爱好者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诗词创作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必须强调个性化,强调个人创作风格,强调语言、构思、抒情、韵味等创作手法上的个人特色。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目前多数诗人,还处在创作的初级阶段。即模仿创作阶段。这不是一般强调出精品所能解决的。必须开展一针见血的文艺批评。无论什么人,没有特色、一般般的作品,千万不可轻易拉来滥竽充数,甚或放在卷首,令人效法。即便是不错的作品也须在点评中,指出其不足之处。关键是要在诗坛形成一股谏诤之风。这是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惊世之作甚微的主要原因。
五四以来,新诗风行。特别是散文诗、叙事诗、抒情诗、戏曲曲艺诗词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诗风以清新、明快、直率、纯情、通俗易懂见长,以抒情、叙事、演唱为主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而风行于世。我们需要认真总结近百年来新诗的发展历程及其风格、流派、艺术特点,研究其与传统诗词发展的关系,与戏曲曲艺的关系,与民歌民风的关系等等。切不可为繁荣和发展传统诗词而忽略,甚或骂倒新诗各派。
诗风的形成,在社会取决于世风和当时诗坛情调,及若干领军人物的诗风和影响力。在个人则与其履历、学识、艺术修养、个性等密不可分。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历史上的李白、杜甫等,都不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人素养所成。在社会大环境氛围内,每个诗者都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奋斗目标。但其选择的余地可能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陶冶情操、情趣、琢磨、切磋,努力形成有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切忌急功近利,坚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把风韵留在诗里,供后人赏析。

6 论 诗 韵 
合辙押韵当是诗的本性。诗韵的美,在于同声共鸣,优雅和谐,阴阳顿挫,节律间歇等语言语音上的享受,在于听之认之,令人情感愉悦、欢快、惬意、舒心、昂扬、深沉、阴郁、瞒愤等,心性激动、激发。有韵不仅是音乐的需要。因为和乐的诗歌可以通过加若干语助词,儿化音,子助词,口头语等来实现。诗韵的美,更多的是节奏和韵律的需要。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令人心旷神怡,情有独衷。吟诵、朗读、唱和的需要,才是诗韵美的根基。正如杜甫所言,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通过吟诵来体会诗的韵味,方知美在其中。其韵味又不只在韵脚,与之相配合的抑扬顿挫各音节,皆是诗韵的组成部分,渐成规律,称作韵律。韵律的纵横相称,更显现出方块字组合的方阵视听美。
汉文是世界上唯一保留有象形文字痕迹的独体方块形文字。并以单音字表义为主,然后再以字组词、组语、行文。汉字的读写不一致,虽然给我们的学习和语言文化交流造成一定困难。以致于古文与民间通行语言长期分离,至近代才有白话文。一般百姓识字都困难,更何况作诗吟诗了。这是造成诗歌与民歌分离的主要原因。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诗词从古到今的传承和连续性,又不能不得益于这以单字为主的方块字。在现代人们文化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汉字的优点已经越来越显现,以一字多音多义和一义多字多义为特征,组词组语越发丰富多彩,语义多变、涵概丰富,更适于作诗用韵。这就是目前诗词能长盛不衰,敢与流行歌曲抗衡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词古韵犹存的魅力所在。风行世界的汉语热,不只是我国经济强大的表现,更说明汉语语言文字与现代审美流行趋势的风韵巧合。研究中国诗词韵律必须从汉语语言文字的诸多特点出发,而不是单从古韵谱去寻求答案。由于中国古代没有给文字注音的习惯。只能用两个字的切音来表示。所以对诗韵的研究一直停留在若干古韵书籍的基础上。现在既然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汉语拼音。我们就应该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准绳,厘定诗韵。即所谓新韵。逐步摈弃以往各种版本的诗韵准则。尽管这对有些老同志有一定的难度。
新韵是以汉语6个独立元音和它们之间的拼合,及其与两个辅助元音拼合的35个韵母为基础,合并成为17个音韵组成(详见一般字典后的汉语拼音表)也可称为十七辙。我们大可不必去死记硬背每个韵辙有那些常用字或去查找那个字属于哪个韵辙。只要能拼出字音,即可知道是否同韵。关键是音调的平仄及诗人掌握普通话的水平,对把握不准的字,还是要赶快去查字典。就连鲁迅先生也要“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何况我辈?在诗韵问题上宁可严谨些。同时在情、意、风、趣丰富的前提下,必须关注与平仄交错、对称、对仗等诗韵其他方面的匹配。它们自身也是情意风趣的有机组成部分。诗韵中的神韵、风韵、意韵、韵味与韵律的结合越紧密,越是自然天成,诗味就越浓郁、美妙。
诗韵有宽、窄、新、奇、险,悠、美、谐、谑、诙等诸多内容、形式、手法上的区别。常作诗的人是不能不去体察的。其中谐谑诙,在传统诗词中已不多见,在民歌、戏曲、曲艺等诗词发展的拓展领域中,则比较常见。特别是谐韵、借韵、叠韵、口头语韵、助词韵等一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韵脚形式,经常被民歌戏曲曲艺所采用。传统诗词不应该墨守现有韵律格局,应当发扬古风中的诗韵特点,在诗韵的奇险美谐等方面拓展领域,而不要害怕与其他文艺形式雷同。从源头上说,它们本来就是一致的。当然也不必去刻意追求。只要能有自己独特的诗风,不因韵而害意、离题、伤情,同时注意有趣、有味,则可随心所欲。
诗韵当是徘在诗性、诗情、诗意、诗趣、诗风之后的重要问题,是好诗的六要素之一。评价诗品的六要素,应当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诗韵虽不是评诗的首要因素,但却是决定诗品高低优劣的关键。如果说缺乏诗意、诗趣、诗风等还可以勉强称其为诗,而缺了诗韵则不能称为诗。韵是诗词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主要标志。诗词首先必须是韵文,是可以吟唱、朗诵的韵文,是最简洁明快的韵文,是富有韵律美的艺术形式。它的题材是十分广泛的。所有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诗的形式来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