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重发
汉字形成演化和发展过程 汉字解析 9
传说仓颉造字。仓颉又称苍颉。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典藉中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是战国时期的荀卿。苍颉,复姓侯刚,号史皇氏。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说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一种传说。在此前此后肯定已有汉字创造。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才概括出了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实在石壁刻画之前,已经有结绳记事。后来才在挂绳索的石壁上以刻画代替之。这在颐翁的龙年话龙7里,早有论述。以往把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统称为六书。前四种为造字法,后两种为用字法。如,象形字日、月、火、水。指事字如本、末、刃。会意字如看、明、林、尘。形声字如理、犁、愿、盯。假借用字“其”原本字指“箕”,借用作代词。
其实汉字的造字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至今仍在继续。许多化学元素一经发现,汉字马上就要新造一个汉字出来。一些权威人士,也经常不经意间就造了字。如在行文中,过去只有零字。后来就出现了〇这个被认可的汉字了。现在人们把汉字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六种。即1,象形:独体造字法,属于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日、月、马、鱼、龟等。2指事,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3,形声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4。会意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5,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清代戴震、段玉裁曾说,“转注”就是互训,意义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引解释。6,假借,假借就是同音替代.指借用已有的形近、音同的字,表示不同意义的词.口语里有的词,没有相应的文字对应.于是就找一个和它发音相同的同音字来表示他的含义.例如“自”本来是“鼻”的象形字,后来借作“自己”的“自”其实是以手指自己的鼻子,说个“子”字。以上是引用书本上的论述。多数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古今汉字是有参考价值的。但要全面认识和了解汉字的发展演进过程,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譬如,之乎者也矣焉哉,以及现代汉语中的啊呃哈了呢吗等等,如何解释其含义和形成过程?
汉字汉语和其他事物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自然也有一个初成,渐变,演变,发展,成形,然后再向更高一个层次演化和发展。例如“之”“乎”“者”“也”等字。原形愿意与后来作为文言语助词使用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本来想把这“之乎者也矣焉哉”等等文言文语助词单独列章叙述。可那样就太冗长了。只好作罢。汉字,由于历史的原因,曾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与汉语脱节。演变为文人专门使用的文字。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字的发展和演化。可也专门为汉字的繁衍开辟了十分广阔的道路。语言产生于劳作和情感交流,文化交流。但一般情况下,劳作所用语言有限。要发展人类文化,就不得不借助于文字及其历史的演化和发展。这就是汉字繁衍的功劳。可同时也使许许多多一般劳作者成为了所谓文盲。有人因此而怪罪于汉字。而忘记了汉字的历史功绩及其未来美好前景。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形系文字,音系文字,意系文字三大文字系列及其融合交错,至今从理论认识研究上还十分有限。不过我们从各种字典词典的构成和编序上,似可窥见若干端倪。那偏旁部首,字头字尾字心,音韵音调音系,各种各样的联想遐想臆断猜想猜测,异体异形异义以及历史典故掌故,各种权威干预等等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既是汉字的悲哀,也是汉字汉语汉文化艺术繁荣的璀璨之处。现代世界规模的汉语热,似乎才刚刚开始。其实整个世界文字语言艺术的研究,也还处在起步阶段。英语,已经成为世界性语言。但其读音与书写的不一致,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至今很少有人研究。颐翁以为,其中也不乏象形和会意的形音义内涵。颐翁有诗叹曰,
人生识字糊涂始,糊涂始则艺术兴。
艺术美感人文化,感人文化向文明。
文明发展文明路,明路路明要和平。
和平民主大同享,民主大同享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