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生命科学家徐荣祥展示包括胃肠在内的各类人体组织器官以及徐荣祥本人的原位再生复原成果。
今后将为该成果早日实现产业化而努力,为延续人类生命,造福人类健康服务。
人类正面临自身生命科学的突破
著名生命科学家徐荣祥,在烧伤创面上发现了角蛋白K-19型干细胞。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了“人体再生潜能细胞”一直隐藏在人体组织中。当组织受损时,只要为它提供了一个适合再生生理环境和再生营养物质,就会被激活,由成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开始进行再生复原创面。皮肤能再生,其他器官也应该能再生。把这个实验重复到全身各个器官。首先是胃肠,展示看到的胃肠黏膜原位再生复原,就是从“再生潜能细胞”那儿来的。
胃肠结果出来后,他想,人体各个器官全能再生。第一步从动物开始,206个器官是人胚胎发育,各个肢体、器官发展的200多个通道,细胞分裂成200多个兄弟,组成全身零件。我们不是胚胎分裂,是人体成熟的细胞的再生复制。
提前衰老是相对于自然衰老而言的。研究人体再生复原,是当组织器官出现缺损、提前衰老、严重疾病等时,通过再生物质,在各种技术的配合下,直接激活组织中的再生潜能细胞,将成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原位再生新的组织器官,替代上述失去结构与功能的组织器官,复原年轻。这个年轻化不是倒过来长,是恢复它本来应该有的面目。
早晨吃好,中午吃饱的说法,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总是缺少粮食。所以早晨要吃精点。上午要干活,中午确要吃饱。下午还要干活。晚上就可以省一点,因为晚上不需要干活了。现在看,则晚饭要饱,且食物要多样化。因饭后人体主要能量参与消化。晚饭将确保身体在夜间对营养成分的利用,使机体夜间全面恢复白天对细胞的消耗和损伤,保障第二天工作体力和精神的旺盛。早饭精而少,充分利用夜间储存的能量,保障肠道有备用的能量和营养,节约出因消化消耗的50%以上的能量用于工作。午饭少,是早饭的继续,如果是肥胖者则更少,体力劳动者和消瘦者可适当加量。这就是41113饮食法。
人体再生复原是人类新时代对生命和健康领域的主体技术,会起到主流作用。我们不否定任何技术,但是这个技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个技术在人类再生、返老还童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些还没有解决的人类提前衰老问题,在这似乎能解决。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表达谱和修饰谱,定位图和连锁图,生理组与病理组,样本库、抗体库与数据库,其架构已基本搭成。这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核心地位。目前我国已构建出世界第一张人类器官蛋白质组“全息”图,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张图构建成功,是我国在该领域树立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是生命科学计划实施结出的第一个硕果。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揭示其自身器官的蛋白质全构成图,因而对国际蛋白质组学研究与人类蛋白质组计划,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时代。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图宣告完成,基因研究几近“巅峰”然而,人们在欢呼辉煌业绩之时,亦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大的任务——“解读人类生命天书”即基因组功能阐释,生命科学几乎在转瞬间进入了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人类经过一个世纪的艰难跋涉,重返近代生命科学的发源地之一——蛋白质。不过,这决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返”。
其实人体每天都在生长和更新。只是人类还没有破解自己是如何生长和更新的。每个器官都有它的年轮,只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这些年轮。这就是生命科学的魅力所在。人体每天又总是在消亡着。即所谓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就会发病。就要有机体蛋白去救治,去修复,去更新。
如果以人类主要的100~150种疾病进行计算,应该有3000~15000种蛋白质具有成为药物靶标的可能。而人类有史以来所创制的新药约2000余种,所用到的药靶仅500余种,仅用其1/30至1/6而已。这些药靶就像游在浅水中的鱼,很容易被钓到。而在深水中、甚至不在这个鱼塘而在海里的很多鱼用经典方法,很难钓到或根本钓不到。所以,蛋白质组系统揭示,就好比把巨大水库彻底放干,鱼虾泥鳅全被抓住一样,给未来医药界带来难以想象的发展前景。当然人体生存主要还是依靠空气、水和食品来营养。
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应是民众和政府日常高度关注的焦点。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估,要用科学的方法,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进行预测。食品和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的可能性及其程度大小等等。这些风险评估方法目前已倍受国际卫生、环保机构及有关政府的重视。但归根到底,还是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增强人类体质,抵御疾患,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而至今还没有专家,从磁电原理上,全面解释生命,呵护生命,延长生命。颐翁有诗叹曰,
神奇磁电生命源,营养维生气运绚。
功过是非蛋白质,菌禳疾患裸风寒。
中医中药潜力大,标本兼治命系天。
烦恼多忧佛道信,宽心慰悸诸神欢。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21世纪,被誉为生命科学时代。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图宣告完成,基因研究几近“巅峰”。然而,人们在欢呼辉煌业绩之时,亦愈来愈清醒地意识到一项更加艰巨、更加宏大的任务——“解读人类生命天书”,即基因组功能阐释已摆在面前,生命科学几乎在转瞬间进入了新的纪元——后基因组时代。人类经过一个世纪的艰难跋涉,重返近代生命科学的发源地之一——蛋白质。不过,这决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返”。 2002年4月,当时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贺福初将军率队远征,在华盛顿国际会议上首次擎起“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大旗。近年来,贺福初院士创立的北京(国家)蛋白质组研究中心与全球科学家共同携手,为破解人类生命“天书”展开了一幅壮丽画卷。 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
记者:进入新世纪,旨在破解人类生命“天书”奥秘、探索和揭示生命科学本质规律的蛋白质组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在紧锣密鼓地实施中,目前人们格外关注生命科学前沿的新进展新突破,其科研价值和意义何在?
贺院士: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人们一直预期“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后,人类生老病死的一切奥秘就会随之揭开,医学科学也会产生极大的飞跃。
记者:那么破解生命“天书”缘何要从蛋白质组研究着手?
贺院士:举个例子,蒙娜丽莎和老鼠外形虽是天壤之别,但是基因组却有99%相同。何以“失之毫厘”而相差千里?因为基因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而生命活动的执行者却是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正是蛋白质放大了基因上的细微差别。要解读这部生命“天书”,就必须全面研究蛋白质。基因组图谱只有一张,全球科学家参与攻关历时十多年,可蛋白质组图谱每个器官内每一种细胞都有一张,并且在生理过程中和疾病状态下又会发生相应改变。所以,任务会更艰巨。
据有关统计显示,如果以人类主要的100~150种疾病进行计算,应该有3000~15000种蛋白质具有成为药物靶标的可能。而人类有史以来所创制的新药约2000余种,所用到的药靶仅500余种,仅用其1/30到1/6。为什么?因为这些药靶就像游在浅水中的鱼,很容易被钓到,而在深水中、甚至不在这个鱼塘而在海里的很多鱼用经典方法很难钓到或根本钓不到。所以,蛋白质组系统揭示,就好比把巨大水库彻底放干,鱼虾泥鳅全被抓住一样,将给未来医药界带来难以想象的发展前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