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现实意义所在在于未来人类饮食习惯的改变。寒食节,本来是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而介子推则不愿为官,躲藏在山里。文公手下人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文公下令,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定为寒食节。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后重耳回国执政,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追封有功人员,介子推不求利禄。诗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一年之中的黄金季节,惊蛰稍显早,谷雨稍显晚,而清明刚好是一个界限。所谓"清明前鱼骨软如绵,清明后鱼骨硬如铁."寒食在清明节前一日。寒食节的由来和来历: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此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相传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寒食节的特殊意义在于,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
寒食节既然具有历史意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呢?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我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和家庭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现在看,似乎是人类改变饮食习惯的方向。寒食节过去曾经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冷食。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寒食对人类有没有好处?颐翁以为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从未来人类身体素质及其社会生活习俗考虑。素食,寒食也许不失为一种选择。
人的身体健康发展,可能自寒食开始,到用火,然后再到寒食。那才是否定之否定的普遍规律。当然,这只是颐翁的一家之言。因为寒食便于人类自由行动和社会交往。没必要非得一日三餐都要生火做饭。试想如果能够保持寒食习惯,可以实现家务社会化。当然乐意吃热食的,也悉听尊便。寒食,不等于是生食。完全可以把做好的熟食,保存起来,或带在身边,随时品尝。这个问题,好像需要广泛开展讨论。就如人的疾患,不一定非都去医院不可。也许不去医院的人更长寿呢。颐翁的祖母,一辈子没去过医院。也活了九十三岁。现在许多长寿的老人似乎都是很少打针吃药的。颐翁有诗叹曰,
寒食时节人反思,莫要终日皆饱食。一日几餐方是好,个人身体各由之。
生活习惯需自悟,乐友友乐大同时。清明踏青需保暖,最好玩耍过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