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颐翁e
颐翁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766
  • 关注人气:3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植物南园

(2020-11-24 11:49:12)
标签:

旅游观光

时尚

文化

探秘植物南园

颐翁诗词

分类: 旅游观光类
旧作重发

                 探秘植物南园

 

    北京植物园,其实是指有卧佛寺的北园。而植物园南园,则称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一般说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也就是“北园”。那里是游人纷至,园内引种栽培植物10000余种,2000年建成开放的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因超大面积而居亚洲第一。相形之下,南园却显得有些寂寥。可颐翁经常去时,却是从南园西门进,由南园北门出,入北园南门直奔曹雪芹纪念馆,再到卧佛寺。每次以季节绕道月季园,丁香园,牡丹园,海棠园,樱桃沟或南园南头的实验基地。两园的温室,则多是冬季或早春才进。主要是赏早春的梅花。这深秋,则常去南园南头比较僻静的实验基地和实验区。颐翁有诗叹曰,      

            植物南园南僻静,品幽胜过西山西。

            基因试演田园美,野趣鸟欢别样奇。

            贪看科技农忙碌,创新品种醉闲悠。

            可惜普及大路货,农艺传承少精优。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探秘植物南园
网上搜得资料附后
    中科院所属或参与共建的植物园共13家,引种保存有2.1万余种野生高等植物,占全国植物园收集总数的90%,共实现中国植物区系成分60%的保存。该院植物园不仅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储备重要资源,也对世界植物资源种质保存做出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数量的逐步增长,对野生植物资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全国高等植物中,有4000多种面临着严重威胁,1000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一些物种野外数量仅存不到10株,有些只有1个分布点。“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已经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存珍贵物种资源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目前全国200多家植物园分属农林、城建、科研、教育、医药等不同部门管理,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引种保存全国本土植物约70%,每年进入植物园观光游览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但由于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全国植物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布局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物种收集的科学性及物种保存能力尚待加强等诸多问题。

    1956年5月18日,历时6年,北京植物园筹建一事终于敲定。  这一天,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批文,由财政部拨专款563万元,作为第一期建园经费。  来自华北、西北、东北等地的1000多种植物,不再东搬西迁,在北京西山卧佛寺、樱桃沟一带安营扎寨。  乱葬岗  苍松零落,荒草没膝。许云峰和江姐相互搀扶着,坚定地走到敌人枪口下。上个世纪60年代初拍摄的黑白电影《烈火中永生》,江姐牺牲的一幕,外景正是取自北京植物园。  乱葬岗、荒草坡、石头滩---这就是北京植物园最初的景象。  自明代起,皇家早夭的子女和妃嫔宫女,大都埋葬在“风水宝地”西郊香山一带。老话说,“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有钱人家雇人看坟头,长居山上的守墓人,慢慢聚成一两个小村落。权贵没落、战火纷起后,西郊香山被当成了乱葬岗,守墓人也渐渐零落。  1956年,拓荒开建植物园的首批人员到达这里后,仅有寥寥数人还在靠看坟头为生,其中一名老者,依然看守着 1937年建在香山路南侧的袁世凯五姨太墓地。  山上是乱葬岗、荒草坡,山下则是雨季从山上冲下来的碎石堆。人迹罕至、无路无田的香山,透着无尽的寂寞和荒凉。深夜,山中回荡着声声狼嚎。

  穿越荒芜,西郊香山一带被确定为北京植物园永久性园址,多少有些被逼的味道。

  西郊公园  1950年初,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甫一成立,就开始筹建北京植物园。“先进国家有植物园,我们也得有,而且研究经济植物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还是普及植物知识的场所。”建设植物园的意义,往小了说,可以愉悦眼睛,往大了说,支持国民经济。  1950年下半年,俞德浚作为高级人才,被从英国皇家植物园召回,带头发展国内植物学,任植物园第一任主任,带领手下4人,筹建北京植物园。

  在英进修3年的俞德浚,见识了英国皇家植物园从世界各国收集的5万种以上植物,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杜鹃、百合、樱草等众多品种。当时,英国和新中国还未建交,他眼睁睁看着国内的奇花异草在英国土地上开花结果,却无法把它们引种回国,只好把种子小心翼翼地藏掖在行李中。  借鉴国外经验,俞德浚要求,采集的种子必须按种属分类,同时,展开与苏联等国家的种子交换。有了种子,还需要地盘、温室等进行育种、栽培。

  “以印月桥为界,西边是植物园,东边是动物园。植物分类研究所与西郊公园合办植物园。”1950年9月25日,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和西郊公园开联席会议,讨论合办植物园事宜,西郊公园提供地盘,植物分类研究所提供技术。  1951年,西郊公园4.6公顷土地借用给植物分类研究所,用以建设苗圃,俞德浚希望把全国及全世界所有植物种类都引种栽培到这里。  地处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一带的西郊公园,是明代的皇家庄园,清初改为皇亲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邸,俗称“三贝子花园”,由乐善园和可园组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农工商部在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领衔建立了农事试验场。农事试验场把各类农作物分为五大宗:谷麦、蚕桑、蔬菜、果木和花卉进行实验,是中国的近代植物园。  1930年,当时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和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在农事试验场旧址上合办了植物园,搜集植物近2000种,多中外珍奇之品。

  然而,1937年北平沦陷,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迁往陕西武功,日伪园艺试验场接管了植物园,树木遭到砍伐,农事试验场变成了菜园子。  194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迁回北京后,往昔的植物园,面积由40多亩缩水为不到1亩,2000多种植物无影无踪,虽然经过再次搜集,至新中国成立时,由前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4个机构合并组建而成的植物分类研究所,接管的植物仅300余种。  1953年,植物分类研究所更名为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人数也增至12人,35间土温室在西郊公园落成,发展刚见成果,令人措手不及的消息袭来---西郊公园要收回借用的土地,从山西采集的梨树品种、山东的苹果品种、栽培试验成功的牧草、杜仲、蓖麻等植物,必须尽快搬家。  “南园”在中科院研究经费支持下,继续着植物的驯化和引种;而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北园”,顿刻凋敝下来,正逢困难时期,填不饱肚子的人们,甚至把这里当成了菜园子。

  “文革”十年,植物园的植物被视为“毒草”、“修苗”,砍烧,“挖修根”,4000多种植物只剩下300多种;全体研究者被“一锅端”到“五七”干校,植物园被撤销。  1972年5月,在周恩来支持下,中科院再次重建北京植物园,但是“南园”、“北园”分治的格局却没有改变。  1986年,俞德浚去世。“两园不合并,我死不瞑目。”他曾满怀遗憾。这位北京植物园初创者的骨灰,被安葬在 “南园”水生展览区北侧。

  今天,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也就是“北园”,已是游人纷至,园内引种栽培植物10000余种,2000年建成开放的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因超大面积而居亚洲第一。相形之下,南园却显得有些寂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