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植物南园

标签:
旅游观光时尚文化探秘植物南园颐翁诗词 |
分类: 旅游观光类 |
网上搜得资料附后
穿越荒芜,西郊香山一带被确定为北京植物园永久性园址,多少有些被逼的味道。
西郊公园 1950年初,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甫一成立,就开始筹建北京植物园。“先进国家有植物园,我们也得有,而且研究经济植物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还是普及植物知识的场所。”建设植物园的意义,往小了说,可以愉悦眼睛,往大了说,支持国民经济。 1950年下半年,俞德浚作为高级人才,被从英国皇家植物园召回,带头发展国内植物学,任植物园第一任主任,带领手下4人,筹建北京植物园。
在英进修3年的俞德浚,见识了英国皇家植物园从世界各国收集的5万种以上植物,其中包括来自中国的杜鹃、百合、樱草等众多品种。当时,英国和新中国还未建交,他眼睁睁看着国内的奇花异草在英国土地上开花结果,却无法把它们引种回国,只好把种子小心翼翼地藏掖在行李中。 借鉴国外经验,俞德浚要求,采集的种子必须按种属分类,同时,展开与苏联等国家的种子交换。有了种子,还需要地盘、温室等进行育种、栽培。
“以印月桥为界,西边是植物园,东边是动物园。植物分类研究所与西郊公园合办植物园。”1950年9月25日,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和西郊公园开联席会议,讨论合办植物园事宜,西郊公园提供地盘,植物分类研究所提供技术。 1951年,西郊公园4.6公顷土地借用给植物分类研究所,用以建设苗圃,俞德浚希望把全国及全世界所有植物种类都引种栽培到这里。 地处北京西直门外大街一带的西郊公园,是明代的皇家庄园,清初改为皇亲福康安贝子的私人园邸,俗称“三贝子花园”,由乐善园和可园组成。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农工商部在三贝子花园和广善寺、惠安寺旧址上,领衔建立了农事试验场。农事试验场把各类农作物分为五大宗:谷麦、蚕桑、蔬菜、果木和花卉进行实验,是中国的近代植物园。 1930年,当时的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和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在农事试验场旧址上合办了植物园,搜集植物近2000种,多中外珍奇之品。
然而,1937年北平沦陷,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迁往陕西武功,日伪园艺试验场接管了植物园,树木遭到砍伐,农事试验场变成了菜园子。 1946年,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迁回北京后,往昔的植物园,面积由40多亩缩水为不到1亩,2000多种植物无影无踪,虽然经过再次搜集,至新中国成立时,由前国立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4个机构合并组建而成的植物分类研究所,接管的植物仅300余种。 1953年,植物分类研究所更名为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人数也增至12人,35间土温室在西郊公园落成,发展刚见成果,令人措手不及的消息袭来---西郊公园要收回借用的土地,从山西采集的梨树品种、山东的苹果品种、栽培试验成功的牧草、杜仲、蓖麻等植物,必须尽快搬家。 “南园”在中科院研究经费支持下,继续着植物的驯化和引种;而没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北园”,顿刻凋敝下来,正逢困难时期,填不饱肚子的人们,甚至把这里当成了菜园子。
“文革”十年,植物园的植物被视为“毒草”、“修苗”,砍烧,“挖修根”,4000多种植物只剩下300多种;全体研究者被“一锅端”到“五七”干校,植物园被撤销。 1972年5月,在周恩来支持下,中科院再次重建北京植物园,但是“南园”、“北园”分治的格局却没有改变。 1986年,俞德浚去世。“两园不合并,我死不瞑目。”他曾满怀遗憾。这位北京植物园初创者的骨灰,被安葬在 “南园”水生展览区北侧。
今天,香山脚下的北京植物园,也就是“北园”,已是游人纷至,园内引种栽培植物10000余种,2000年建成开放的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因超大面积而居亚洲第一。相形之下,南园却显得有些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