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股市的必由之路

(2020-11-12 09:34:49)
标签:

旅游观光

中国股市的必由之路

时尚

文化

颐翁诗词

分类: 杂谈评论类
产权社会化要求簿记社会化,借以维护社会方方面面利益,杜绝管理层侵吞产权人权益。
簿记社会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和大势所趋!中国理当率先实行!

             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

 旧作重发

       引入社会簿记机制  是中国股市的必由之路

 

    中国股市是一个难以规范的市场。这已经是无可争议的现实。

    中国的上市公司主体,

    既是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又是公众瞩目的公众公司。

    本来已经弱化了管理机制的国有大型企业,

    上市之后,就更有点像脱缰的野马一般。

    从若干曝光的上市公司高端腐败问题看,

    企业腐败远超过政府官员腐败。

    而且往往是政府官员腐败之源。

    那么,怎么办呢?总不能把他们都杀了吧?

    颐翁提出过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实施社会簿记制度。

    建立由人大直接管控的社会簿记机构,

    向政府财务机构和企业财务机构,派出不走的簿记人员。

    当然,这些簿记人员也要实行轮换制和接受社会审计。

    (详见颐翁博客2011年10月至12月十论产权社会化与会计革命文章)

    有了社会簿记这根有效的缰绳,

    再野的野马也会被驯服!

    就怕是我们的领导们下不了这个决心。

    全国有两千多万财会人员,培训出五百万精锐

    派往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直接向人大负责···

    这可能吗?回答是肯定的。颐翁曾有诗叹曰,

 社会簿记何时行,行在天下有共公。共有产权社会化,为公社会簿记弘。

 可叹世人重私利,利欲熏心公簿冥。我今仍要再呼吁,社会簿记当实行。

附注:   社会簿记,即国家设立社会簿记局或称社会会计局,统管全国会计工作和向各个政府部门及企业单位派出会计人员。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会计账务必须在公派会计的参与下,开展会计工作。实施会计账务公开。同时全面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和制度的,实施会计革命。配合改革税收制度。实施税收进成本,收益在税后。以生产型、前提型税收,取代收益型税收。改变商品价值构成结构。即W=c+g+m+ch.成本已经不再是c+v,而是c+g+m。ch是税后收益。当然这一整套改革,首先是以建立社会簿记组织,实施社会簿记为前提。产权社会化正期待着簿记社会化。

   各个政府部门和企业,都要有社会簿记机关派驻社会簿记人员参与其会计核算事务。并定期实施人员轮换。法国已经实行各个政府部门会计由社会簿记机关派驻,而不是由其政府部门自己说了算。我国应积极促成社会簿记体制形成,社会簿记是解决贪污腐败的关键。没有社会簿记参与核算,仅仅靠事后审计不足以遏制已经肆虐的贪污腐化和经济犯罪。特别是政府部门和上市公司及股份制企业。必须搞社会簿记和会计公派制度.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①从2001年到2012年12月20日,长期投资这一时期上市沪深公司(1108家),其中亏损534家;另外有166家收益低于同一时期(10年)一年期存款利息的滚存利息;只有362家高于存款利息的正收益,真正靠自力发展的取得高于存款利息收入的上市公司仅有248家,占23.4%。  这就是中国实体经济在高速增长,而中国股市10年回到老地方,占75-80%的股民投资者亏损的根本原因。像巴菲特和美国老太太,长期投资,一投几十年的时间,获得长期收益,这种好事对于多数公司来说还远没到来。独立经济学家华生的数据是研究生们统计出来的,应比郭树清主席上一次一文讲股市收益的文章可靠。  ②A股中的蓝筹股是否具有了很高的投资价值了(郭树清主席话)?华生认为否。他写道:“我国A股整体市场分红占当年利润比例和用股息率来衡量的投资回报还很低,长期在1%以下,即便是代表了A股最核心的沪深300(2580.454,10.02,0.39%)指数企,相对于社会公众股东加权平均股息率只有1.62%,仅是一年期存款利率的46.29%,或10年期国债利息的46.15%,与国外完全不同。”“这也是保险基金长线投资不愿进入股市的主要原因。”--华生的研究说出了股市的真相,否定了郭树清主席前段时间对蓝筹股的大力赞扬与肯定。  这也是股民75%-80%亏损的内在症结。不是我们笨,不是我们做的不好,实在是中国股市的情况太差了。从长期看,一个市场没有高于存银行买国债的回报率,谁肯再多投资呢。还高价发新股,就像走进一个菜场,75%是臭鱼烂虾,是地沟油、瘦肉精、黄瓜花药、激素螃蟹、三聚氰胺,要不就是5元高价一根葱、蒜你狠!叫消费者害怕不已,怎么办?要不就像重庆这几年那样,20多个中国第一,唱红歌、演红戏,一直唱到北京城,压中央领导来看戏,结果几年春梦一场,醒来方知很多是‘假大空’。  ③新股“三高”的根源在于高价发行,里边有没有寻租、行贿、人情询价?管理层从2011年9月起就以很大力气,很多精力来搞新股发行方式改革,新主席郭树清上台后,可能是为了鼓励大家来买蓝筹股,授意沪深证交所在压低新股股价(二级市场上)下功夫(其实是违反《价格法》),结果是越改越糟,乱象横生。甚至是因果倒置,把高价发行新股的责任推到中小投资者身上(你首日炒的高,我才询价高啊!)。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管理层坚持在搞的“市场化”改革。此事源起于2000年,香港洋顾问梁定帮的一篇文章;结果搞“市场化”发行,出了个88倍市盈率的闵东电力,改的几年,让上市公司超募资金680多亿元。后来周小川看看不行,实在看不下去了,只好停止不改了。改成以二手股的市值来摇号,中着的就买(其实这是最公平、合理的,因为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差价都是二级市场的股民贡献的)。但新股市场不活跃,尚福林上台后,就停止了这项实验,又恢复了以资金为市值摇新股。

  新股发行的“三高”的最大弊病是新股的高价发行,去年发行新股281家,当天破发84家(占30%),次新股破发的有203家(占72%)。而这些都不能怪炒新股的老百姓,怪你发行价询得太高。

  我一直怀疑里面有贪污、受贿、寻租、猫腻;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多募资,用几千万,上亿做成本,去向询价人员寻租送礼,行贿。既然中国足球运动中有黄俊杰,陆俊,万大雪,周伟新;政界有陈希同,***;为什么新股发行市场就没有呢?送你30-50万,你帮我询高点。基金等公司派出人员反正是为基民去投票,与自身利益无关;就来个人情询新股高价请他们牢记:“莫伸手,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是不报,时间不到,时间一到,必定全报。”(陈毅语)  其实新股改变高价发行的方法很简单:一·多上点新股;二·参照欧美市场价,给个参考价,再上下浮动5-10%;三·停止荷兰式询价,改用美国式询价,即你询价高,30元,你就自己得以30元;你询价40元,给你40元,必须来买走,亏了你自己负责。这样询价人就不敢了;因为高价买入的股票,一破发,基金等机构一定亏损,就会追究本公司询价人的责任,令他以工资来赔、下岗、滚蛋;这样谁敢贪污、行贿、询高价呢?美国式不是市场化发行吗?象现在荷兰式的上海汽车(15.19,0.08,0.53%)牌照招标法,谁怕呀,为了50-100万上市公司的彩礼,当然询高价,倒霉的是中小投资者,老百姓!(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猜测)  ④新股改革意见稿,完全违反公司法,违反股份制原理,水平极低,乱象横生。  上周,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一个新股改革意见征求稿,受到了市场多数人的尖锐批评。他们有的指出主承销商可以自己推荐5-10名个人投资者参与网下申购为“鸡肋”,有的称之为“进一步牺牲股民利益的征求意见稿”  这份征求意见稿及目前新股改革的最大诟病就是,以行政手段,超市场、超经济的手段,想出千奇百怪的办法、为所欲为的措施来强制限制新股的股价。什么成交量达50%即停牌,5分钟即停牌,是世界一百多个交易所中绝无仅有的,成了泱泱大国--中国股市中的一大笑话,一大奇观!看能坚持多久。

  但学者们与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新股改革方法完全违反的了公司法,违反了股份制原理,违反了经济学原理,把“联股联心,搞好企业内部管理”的原理全忘了。    新办法提出的存量发行方法,就是要上市公司的老股东将1-1.5元投资PE时买的原始股卖给机构,让机构一上市就卖,套现。此办法使新股上市量增加不少,以打压新股炒作。而上市公司老股东卖掉股票后的资金则分几次拿出(关半年至两年吧)。

  这个办法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违法的,违反了中国公司法第五章第142条:“股份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后,发起人的股票要满一年后方可上市流通”,也是违反了股份制“联股联心”原理及经济学原理。

  上市公司老股东的股票卖完了,还存了点钱在公司里,谁还有心思去接手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与内部管理呢?与自己还有什么关系呢?按照现在新股发行方法,它违反的规定太多了,比如:上市公司董事、经理必须在离职半年后方可卖出自己的股票;独立董事必须离职半年后方可买卖该公司的股票;全国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机制改革的X家公司,必须在股票持有人离开公司半年后方可卖股兑现等等,全都被违反、触犯了。新股改成了与股份制原理完全相违背的乱象横生的局面。    请问,上市公司老股东、发起人,自己完全没有股票了,谁还有心思艰苦奋斗,在公司里日日夜夜的为毫不相干的他人利益去工作、努力呢?上个世纪50-60年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际的经济学家面对着风起云涌的工人罢工、***、工潮,提出了“人民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让工人参股。1985年,经营了187年的日本国铁被迫,卖掉,实行股份制。英国撒切尔夫人大胆地坚定地进行了国有企业民营化、私有化改革,即股份化,改善了“go stop ; go stop”的英国病。这些事都是通过向工人和管理层卖股票,联股联心才完成的。  我们现在为了压抑新股价格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竟然要违反国家大法--公司法及多项成熟的故事法规,违反世界潮流,真是21世纪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大笑话。  请问现在的股市管理层,特别是新股改革的几个高管,你们到底是懂还是不懂股份制原理?不懂这样的普通经济学原理,怎么当好管理层?  还有,机构投资者原来要上市三个月才抛新股的,现在一上来就可以抛,对机构更有利,对中小散户更不利。他们可以当天拉高抛,也可以压几天炒,对新股询价更加无所顾忌,乱询价的情况将更严重。

  你们的改革对上市公司募更多资,圈更多钱有利;对他们上市就跪,就来倒垃圾有利;对机构有利,对中小投资者越来越不利。你们懂不懂股市,真是水平极低!

  【本周股市除周一外连涨4天,股市又回到2300点以上,令人高兴。看来2250点一带一时很难再跌破了,现在股市勇敢的站上了20天、60天线以上。利空消息不肯跌,利多消息冲一段,呈小阳春状。其中深圳板块,特别是地产板块出现报复性上涨,(前几个月,中国大宗城市、二三线城市房子卖得很不错。)但权重股占40%的银行股却因为资金不够只能涨一二天,这反映了中国实体经济还在回落之中(GDP8.1%)。但社会资金又较多(M2多达89万亿),贷款达到1万多亿以上,这种相对平衡形势下的证券市场谨慎偏多的大众心里。

    美国股市 机制保障

  然而,上述分析师对记者指出,任何资本市场都存在短期投机行为,美国也不例外,要预防金融市场过度波动,机制就显得异常重要。  比如两个市场的交割制度,美国资本市场对短线炒作具有更细致和严格的限制。美股普遍实行的是T+3,即交易发生后第三个工作日才能完成清算交割,但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美股市场也允许投资者在交割日到来前买卖同一只股票,实现T+0交易。  由于频繁交易可能会使缺乏经验的小额投资者很快损失资本,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美国证交会(SEC)制定了PDT(Pattern Day Trader或典型日交易者)规则,对小额投资者的日内交易做出限制,规定在五个交易日内如有四次或以上的日内交易,且这些买卖占到同期总交易次数的6%或以上,将被视作典型日内交易者,其账户资产(包括现金、股票或其他合规资产)必须达到2.5万美元,如果交易行为满足了典型日内交易者定义,而账户资产低于上述金额,股票交易将被冻结90天,或直至投资者账户资产补足2.5万美元。  另外,美股账户分现金账户和保证金账户,要实现日内T+0交易,必须要开设保证金账户,现金账户是不允许做类似短线操作。  “同时,美股市场允许反向做空机制也制约着股价短期单边暴涨和暴跌,只不过这都是基于多空力量角逐的市场自发调整,而A股市场的日涨跌幅限制则更多偏向使用行政手段。”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美国市场也提供了更多证券衍生品交易品种,单单ETF就有上万种。  即便如此,美国交易所自身也深知稳定股价对市场繁荣的重要性,目前纽交所依然保留着指定做市商(Designated MarketMaker)制度,其职责便是保证每一只股票的流动性,同时在买卖双方出现短期不均衡的情况下,接受投资者的买单或卖单,防止股价短期出现大幅波动。  “稳定股价可以使投资者对交易更有信心。”一位掌管着在美国上市近30只中国股票的纽交所做市商马克(Mark Otto)对本报记者表示,这也是纽交所吸引IPO业务的特色之一。

  监管和自律  从证券市场诞生那天,内幕交易就如影随形,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一场被视作最全面严格的金融监管改革,长达3000多页的《多德·弗兰克金融法案》,对金融交易的细则进行前所未有的全面规范,主要目标就是重拳打击内幕交易和暗箱操作。  史上最大的帆船集团内幕交易案使其创始人拉杰·拉贾拉特南触礁落水,全球最大对冲基金之一SAC资本再三卷入内幕交易,就连股神巴菲特昔日爱将索科尔也涉嫌内幕交易。

  一位美股基金投资经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SEC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和监管越来越严格,交易所内部监管人员监视所有交易账户,一旦出现异常交易活动,就会向监管机构SEC提出报告,并由其向法院提交诉讼,连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也常常牵涉参与调查,一旦罪名成立,单证券欺诈一项罪名就可能被判以数十年刑期,并且从此禁入市场。因此,大部分美股基金经理人都有强烈的“犯罪成本意识”。

  “如果说A股市场某些基金经理可以私下‘勾兑’,利用内幕交易,并肆意炒作股价,那么在美股市场这简直难以想象。”Robert对记者表示,作为市场的另一重要部分,上市公司的自律性也是核心关键,在信息披露和透明公正性方面,SEC也实施非常严格的监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