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就喜欢去逛颐和园的颐翁,在知春亭留影

校庆时的吴俊亮和颐翁等在北京世界公园,俊亮抢过颐翁的帽子自己戴上了

交大已经今非昔比了。可1996年校庆他们班只来了六名校友。
左起 马德喜、管维元、席树琪、李显鹏、琚俊杰、颐翁

颐翁离开齐齐哈尔车辆厂时,几位好友在厂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左起宋双宝、雷风行、颐翁、校友李显鹏、王奎中

退休后,还要自己花几千元请班里能来北京的同学一聚。真不容易。
颐翁传 39
颐翁的农场生涯,别人也许并不在意。但他一生中,却常常引以为自豪。一是,所有自己能够想到做到的都可以如愿以偿。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能够参加组织。二是能够得到场长的信任,言听计从。俗语说,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点美德。三是在会计专业知识上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此后各种各样的会计难题,都再也没有难倒过他。有了农场的实际账目管理经验。各种社会会计问题,对颐翁来说都可以举一反三的得心应手。尤其是对他后来在会计理论方面的突破,有着不小的作用。在此后的会计理论论著方面,他不仅出了书,获了奖。论文一大批,学生到处有。而且被推选为黑龙江省当时最年轻的会计学会理事。此是后话。
在颐翁的组织下,1974年和1975年春节。农场的文艺节目被推荐到铁锋区去汇演。农场的秧歌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越办越有起色。颐翁出灯谜,总是就地取材。譬如,疙瘩白(圆白菜)说话---打农场一地名(菜窖)在颐翁的管理下,农场的人事实行挂牌管理。每月每日都有严格而准确的名单及其动态。农场的安全出现了0事故的记录。当然,颐翁也没少得罪某些头头脑脑的。所以他注定是被拒之于组织门外的。
当时农场职工都有小孩。他找到书记,提出办托儿所。因为过去出过事故。托儿所被停办了。所以头头有理由坚持不同意办。但颐翁据理力争。他侧面找到居委会。当时叫社会主义大院。又找到水园子的“老干部”(此人办事认真,别人戏称他老干部。农场和农村有许多相似。多数人有外号。颐翁还从老干部那学到许多,农业知识和气象知识)这样就可以先临时在水园子的一间空房子内,把托儿所给办起来了。看来有些个事,也并不一定是非要头头批了才能办的。后来头头看也没办法阻止了,只好安排房子和人员,正式办起了托儿所。
颐翁在农场期间,是齐厂福利的顶峰时期。农场每天供应总厂牛奶,总厂做出了奶油冰棍。职工不仅分面,还分酒(每个职工2斤甜菜酒)和粉条(每个职工十斤)当然,这些都是要收钱的。但在那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分点农副产品是最实惠的了。农场不仅有酒坊,还有磨面的面坊,做豆腐的豆腐坊,做粉的粉坊等。统称为三坊。有五六十匹马和十几匹小马驹。二三十多头牛及十几头小牛犊。农场的养猪场,在北部的一个沙丘上,最多时,养过二三百头猪。开始有两名兽医。后来又增加了一名中专生。原来的一名姓宗,另一名叫辛渤海。都大学本科生,与颐翁很要好。也谈得来。夏天颐翁到他们那去,他们经常是特意亲手制作柠檬酸招待颐翁。像这种许许多多特殊待遇,是许多头头脑脑们所享受不到的。颐翁常说,您不要以为只有头们才有福气。其实朋友多,哥们多,才是福气。哈哈也学着颐翁胡说八道了。正是,
桃园世外随处有,未必深山与老林。
三坊品酒高度数,畅享瓜园最温馨。
小康自在知足乐,郊隐研读受益深。
抬腿就到办公室,忙里偷闲赋诗吟。
另选几首颐翁旧作如何。
蹉跎诗
强颜欢笑奁蹉跎 业业兢兢倍挚拙
时运转篷英桀后 常磨秃笔得寄托
磨砺成美玉
逆水可朔源 上下复求索 功果不负天
热心于人世 冷眼向繁华 勤谨身常愈 淡泊可安家
天色灰无垠 庭木叶正浑 蝉鸣声自壮 市闹幸隔音

在哈尔滨时的颐翁

与65级何文庭留影


从黑龙江的鸡西二中同时考入北京的鸡西三杰 ,交大颐翁、师大李芳圃、北大苏东彬



五一节和国庆节都是要提前进广场做文艺演出前的准备的
后边倒数第二排右边第四人是当时打腰鼓的颐翁

在大同机车厂实习劳动时的颐翁和他的工人师傅在一起
酒 逢知己千杯少
文 享蜜贻满口香
诗 颂哲人孔夫子
韵 来笔底李杜芳 颐翁留家园新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