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里的桃花诗缘(旧作新发)

(2020-05-09 09:47:12)
标签:

红楼梦作者考

颐翁如皋行

时尚

文化

颐翁诗词

分类: 旅游观光类

旧作新发

           红楼梦里黛玉湘云妙玉的桃花诗缘   

 

    诗友桃花,继《桃源遐想》81篇之后,又代我在博客上连连发表了“解梦红楼”21篇。实在是感激不尽。她要我写一篇有关黛玉与湘云、妙玉诗缘的博文。拖了很久很久。今日终于成篇。

    这宝黛钗三位一体的观点,颐翁已经在桃花的解梦红楼中多次阐明。您看那宝钗、黛玉,两人的名字,合起来去掉钗黛二字就正好是“宝玉”的名字。所以曹公一人分拆为三人,来写自己的思想、观念、认识及其语言、诗词实属不易。但湘云则不同。她据说就是“脂砚斋”的原型,是曹雪芹的红颜知己。那妙玉,也和湘云一样。是曹雪芹写书时不离不弃的好友。她们二人,实际是宝钗黛玉的形影。我们无需考证钗黛,湘妙的关系如何。但从红楼梦所作诗词曲数量来看,除宝玉之外,就属黛玉、湘云、妙玉了。因此,我们可以说,黛玉与湘云、妙玉的诗缘,显然要多于与其他女子的。就桃花诗社的坛主黛玉来说,除她的桃花诗和几首柳絮词之外,就是这第七十六回的,中秋联句和妙玉的续词了。先看第七十回黛玉的桃花诗,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这首桃花行,如果我们说他不是黛玉所作,而是妙玉或湘云所作。有谁会不相信呢?这就是诗缘啊!她们既有诗缘,所以才有这第七十六回的联句及续作。先看湘云与黛玉的联句。

 湘云与黛玉联句诗    黛玉 三五中秋夕,

     湘云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黛玉 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湘云 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黛玉 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
  湘云 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黛玉 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
  湘云 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黛玉 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
  湘云 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黛玉 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
  湘云 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黛玉 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
  湘云 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黛玉 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
  湘云 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黛玉 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
  湘云 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黛玉 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
  湘云 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黛玉 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
  湘云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 冷月葬花魂。
    由“分曹尊一令”到“空剩雪霜痕”再到“人向广寒奔”最后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如果不是标明了黛玉与湘云联句诗。而是说妙玉中秋吟月,有谁会不信?果然妙玉就在偷听。 

    妙玉出来是这样续的:
    香篆销金鼎,冰脂腻玉盆。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悲文凤,闲屏设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极?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前面的44句与后边的26句,和起来是70句。正应了黛玉倡导起桃花诗社的第70回回目。您说巧不巧?第70回,黛玉的桃花行是34句。到第76回与湘云联句,增加到44句。与妙玉的续26句合起来,恰又回扣到第70回目。正是脉脉情合也。这第76回又恰是黛玉起句和终句。这35韵(70句)与芦雪庵众美联句的35韵70句也刚好契合。看来这三人抵众的安排。更显得曹公红楼设梦的谜局之妙啊!

    那黛玉、湘云、妙玉,前三字的谐音是“得香妙”后三字的谐音,则是“雨云雨”啊!这黛玉妙玉,两块纯洁如一的美玉,前面正是“岱庙”即岱山泰山之庙宇和玉石也。

    再结合那黛玉葬花,一次是花朝节,黛玉自己去收拾花来埋的。后来宝玉来找她,他们一起看西厢(湘或香)记。这次她葬的是桃花。桃花似应是黛玉的象征,后来有著名的葬花词那段,却不是桃花。应当是凤仙石榴之类的残花。那“凤石”花,似应是妙玉的象征。这是两个不同的季节,所以花不一样。黛玉妙玉(岱庙)自然不同。但这52句诗词,又何尝不是以黛妙二玉,为代表的“妙湘云黛之玉”呢?且看。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5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真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知道此时是不是,曹公有意隐去了湘云和妙玉两个呢,还是有湘云和妙玉在,隐去了黛玉(三位一体的宝黛钗)总之是曹公故设迷局也。这不也是甄士隐去,假语村言吗?哈哈,朋友。解不完的红楼梦迷局啊!

    颐翁有诗叹曰,

        三位一体宝黛钗,湘云妙玉并黛来。

        东风不语曹公叹,甄贾南方春诗裁。

        北地雪飘元宵节,中秋夏梦月云白。

        红楼千古迷纨绔,抛却晨昏空徘徊。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翻开《红楼梦》,十二钗排名如下:金陵十二钗:妙玉凭啥压凤姐一头?宝钗  黛玉  元春  探春  湘云  妙玉 

    迎春  惜春  凤姐  巧姐  李纨  可卿   这个顺序是根据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正册”排定的;其后的“红楼梦曲”也依此排列。从人选上看,诸钗与贾家的关系,不是血缘至亲,便是配偶姻戚,唯独妙玉是个例外——然这个“例外”居然排名第六,高踞凤姐之上,实在有些费解。   妙玉本贯苏州,原也是仕宦之家的小姐。因自幼多病而皈依佛门,然“带发修行”,仍不失其女性之美。元妃省亲时,贾家主动下帖,请她来大观园做栊翠庵住持。  妙玉性格孤傲,目中无人,且爱洁成癖:有俗人来访,走后她是要打水洗地的。不过凡人高傲,必有资本——妙玉精于茶道、棋道、琴道、园艺,且文墨极通、诗思敏捷……加之她家赀富有、不让贾家,随便拿出几件瓷器古董,就能让贾府少爷、小姐看得目瞪口呆!  但这仍不能解释妙玉为何能力压群芳。按某作家的说法,秦可卿还是凤子龙孙、金枝玉叶呢,不是照样奉陪末座吗? 其实我们要讨论的,是十二钗的排名规律问题。我反复揣摩,隐约觉得这十二个女子排座次,机枢却在一个男人身上,此人便是贾宝玉。谁排前、谁排后,要看她跟宝玉的关系:包括爱情关系和亲眷关系,而这两重关系又是交织在一起的。总的规律是:关系紧密的靠前,关系疏远的推后。金陵十二钗:妙玉凭啥压凤姐一头?

譬如钗、黛二位,跟宝玉关系最“铁”,既有爱情关系,又有亲眷关系,在宝玉心中,她俩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自然稳坐了头两把交椅。又因两人难分轩轾,故她们的词曲也合二而一。如“册”中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曲”中唱:“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均是一诗(曲)咏二人——也难怪有人说,“钗黛合一”才是宝玉心中理想的爱人模特!

紧随钗、黛之后的,是元春、探春——这里又有问题出现:元、迎、探、惜“四春”均是贾家千金,为何要分在两下里?又为何三姑娘探春反排在“二木头”迎春之上?   这个也不难解释:从血缘上看,宝玉跟元春是同父同母,跟探春是同父异母。迎、惜则离得远:迎春是伯父贾赦之女,惜春更是那府的姑娘,从爷爷那儿就分了叉。   至于迎、惜后面,则是贾府的媳妇,属于外姓:凤姐是贾琏之妻,李纨是贾珠之妻,都跟宝玉同辈;秦可卿则要矮一辈,是宝玉的侄媳,故而排名垫底儿。中间夹着个巧姐,本也是贾家千金,不过比四春低一辈,且不宜僭越母亲,因此把她排在凤姐之后,也便顺理成章。   剩下的问题则是:湘云、妙玉排名五、六,又是凭什么?   我理解,在宝玉的情感世界里,湘云的位置仅次于钗、黛。湘云出身四大家族的史家,是老太君贾母的内侄孙女,也是在贾家长大的。黛玉到来之前,她一直是宝玉耳鬓厮磨的玩伴儿。直到长大成人,每次再见宝玉,那一声“爱哥哥”,包含着多少依恋之情?也难怪让敏感的黛玉频生醋意。   曾有红学家断言:在雪芹原先的设想中,湘云最终嫁给了宝玉。此说捕风捉影,疑点颇多——不过说宝、湘互有恋慕之情,却也不无根据:依宝玉的“泛爱”表现,本也有此性格基因;况湘云又有一件麒麟金饰,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金陵十二钗:妙玉凭啥压凤姐一头?     《红楼》读者对曹雪芹的叙事习惯不应陌生:欲进又退、形左实右,如同打太极——你看他放出“金玉良缘”的风声,引得读者紧盯住宝钗的项上金锁,其实很可能是虚晃一枪、另有安排。否则,书中特特渲染那只金麒麟,又是何意?契诃夫有言: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如果不在第三幕打响,它就没理由挂在那儿!   至少,湘云凭着与老太太的亲眷关系及与宝玉的亲密接触,在十二钗中稳坐第五把交椅,应当无人反对。——那么妙玉呢,湘云的两项优势,她一项皆无,又凭什么紧随湘云之后?    其实读者不难发现,妙玉、宝玉之间同样存在着恋慕关系,作者对此细细写来,一笔不苟,并不打算掩饰。 我曾在以前博文中提到,第四十一回,宝玉随钗、黛到栊翠庵内品茶,妙玉因一只古董杯子被刘姥姥用过,便宁可抛弃不要;可她给宝玉用的,却是自己唇吻相接的绿玉斗。此中意味,还用多说吗?(《妙玉扔掉的成窑五彩杯令曹家眼红》   这并非孤证,还可再举一例:宝玉过生日,竟意外收到妙玉送来的一张“贺卡”,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见到此卡,连颇为“开放”的宝玉也吃了一惊——换到今天,一个男生忽然在课桌抽斗里发现一张生日贺卡,居然是班上一位平日不大过话的女生送的,这意味着什么,不是明摆着吗?而这事竟发生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昔日,且致贺人还是位“槛外”女尼,难怪宝玉也要惊诧!金陵十二钗:妙玉凭啥压凤姐一头?

其实妙玉对宝玉有好感,在大观园里并非什么秘密。连寡居抚孤、心如止水的李纨也心知肚明。一次天降瑞雪,李纨见栊翠庵的红梅开得好,想折一枝来插瓶,又素知妙玉性情古怪,不好打交道,于是撺掇宝玉去讨。本想再派个人跟随,黛玉阻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可见黛玉也知此中奥妙。    宝玉果然不负众望,不一时便擎了一枝红梅回来,笑着说:“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很兴奋,也很得意。    大家都来赏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程本的描写,已有所收敛,若按脂本原文,此梅“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您见过如此巨型的插瓶花枝吗?妙玉简直把半棵树都砍下来啦!看来雪芹对宝、妙的微妙情感不但不加掩饰,还在有意夸张!  在小说后四十回中,续作者对妙玉的描摹,也并未偏离雪芹定下的调子。第八十七回妙玉在惜春处下棋,恰逢宝玉来访。妙玉忽而脸红,忽而推棋,忽而打禅语,又莫名其妙地当着宝玉说:“久已不来这里,弯弯曲曲的,回去的路头都要迷住了。”谁都听得出,这分明是邀请宝玉同行——这种小女子的小聪明,我们在现代言情剧中见得多了!金陵十二钗:妙玉凭啥压凤姐一头?   也就在这天晚上,妙玉坐禅时“走火入魔”,在梦魇中预演了为强盗所劫的悲惨下场!这一段若非有雪芹原稿,也应离雪芹的原初设计不远吧。   所以如此,其实也不难理解:妙玉出家,原非自愿;而身为女子,又当妙龄,她当然也有着正常女性的情感诉求。身在繁花似锦的大观园,面对风度翩翩的佳公子,又怎能不砰然心动?走火入魔的一刻,恰恰写出这个可怜少女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   有人分析,妙玉在小说中的地位,甚至可与黛玉比肩。雪芹为小说人物取名,一个“玉”字是从不轻许的。例如丫鬟小红原名“红玉”,后来被迫改掉了。凤姐的评语是:“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你也玉,我也玉!”——然而妙玉恰恰与宝玉、黛玉同名,当非偶然。   也有人说,妙玉与黛玉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对:不但名字相同,且同是苏州姑娘,同出仕宦人家,同样体弱多病,性格也一例的孤高自赏、恃才傲物……不同之处,仅仅是一在俗世、一入佛门罢了。  正因如此,两人在感情上也应有着同样的炽烈与忘我——而这样一位女郎,哪怕跟贾家毫无瓜葛,单凭她对宝玉的情感,也足可在十二钗的队伍中稳居前席、当仁不让了! 

第70回   黛玉   桃花诗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第76回   湘云与黛玉联句诗

   黛玉 三五中秋夕,
  湘云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
  黛玉 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
  湘云 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
  黛玉 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
  湘云 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
  黛玉 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
  湘云 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
  黛玉 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
  湘云 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
  黛玉 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
  湘云 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
  黛玉 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
  湘云 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
  黛玉 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
  湘云 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
  黛玉 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
  湘云 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
  黛玉 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
  湘云 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
  黛玉 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
  湘云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
  黛玉 冷月葬花魂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诗词导读

  林黛玉:代别离·秋窗风雨兮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挑泪珠。

烛泪摇摇热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耐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解开曹雪芹之谜
  一、 到底有没有曹雪芹这个人?
  一般的小说作品都不写真名,但是都比较容易考证出作者的真实姓名和背景。《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同样没有书写作者的名字;但在小说中,清楚地提供了作者的姓名。在第一回和第120回,两次提到“曹雪芹”这个名字,明确说由他编辑此书。第一回写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在第16回则写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接驾四次”,在清朝惟有曹寅家,因而很容易地就可以确定是曹家。曹雪芹必是曹家的子孙。
  但是,进一步的考证完全否定了这个结论;因为在曹氏的族谱中,不但没有曹雪芹的名字,而且连他儿子也无名[111、112]。
  大家公认,曹雪芹是有才华的诗人,但是除了《红楼梦》中的诗外,再也找不到他做的诗。所有文人诗集中也没有收录曹雪芹的诗词。只有在《熙朝雅颂集》中,收集了敦敏写的两首诗:《赠曹雪芹》和《访曹雪芹不值》;敦诚创作的两首诗:《寄怀曹雪芹》和《佩刀质酒歌》。在敦诚的《四松堂诗钞》里,收有他作的一首诗:《挽曹雪芹》;在《鹪鹩庵杂诗》中,有敦诚作的诗《挽曹雪芹》两首。
  在癸未年(1763年)春,敦诚曾经写过下列《以诗代简》,邀请曹雪芹到他家做客。
  《寄怀曹雪芹(霑)》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这些写给曹雪芹的诗句充分证实,的确有曹雪芹这个人;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就找不到曹雪芹创作的诗词呢?以诗会友是过去文人最常见的活动,赛诗、斗诗亦经常举行,因而各种诗集比比皆是;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也有所反应,如第48回写道:
  宝玉道:“这也算自暴自弃了。前日我在外头和相公们商议画儿,他们听见咱们起诗社,求我把稿子给他们瞧瞧。我就写了几首给他们看看,谁不真心叹服。他们都抄了刻去了。”
  这说明,好一点的诗词都被人传诵或者收集在诗集里刻印出来出售。但是,在现有各种诗集里,唯独没有曹雪芹撰写的诗。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则成为曹雪芹的另一个谜。
  二、 曹雪芹是谁的儿子?
  在红学界,一般认为,曹雪芹是曹顒的儿子,名叫“曹天佑”。这一点存在疑问:年龄不符。如上所述,曹钤诳滴跷迨哪耆鲁跗呷盏淖嗾踇106]写道:“奴才母谨遵旨仍回江宁。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恐长途劳顿,未得北上奔丧,将求倘幸而生男,则奴才之兄嗣有在矣。”说明曹颙之子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而曹雪芹是在1724年出生,两者差9岁;
  根据年龄上的差异,充分说明曹天佑和曹雪芹不是一个人。笔者认为:曹雪芹的父亲是曹睢D敲矗秩绾谓馐停涸诓芗业淖迤桌铮茴下面没有儿子和孙子呢?请看下面分解。
  三、 为何曹雪芹的身份得不到验证?
  欲想解释通上面的疑问,只有采用笔者在拙文(1)中提出的观点。因曹雪芹的《红楼梦》被对清廷不满的汉人,尤其是反清复明人士利用,成为对抗和威胁满清政权的工具;乾隆皇帝只好采取暗杀的方式拔掉这个祸根。一夜之间,将曹寅家族的后人和《红楼梦》手抄本、雇来的抄写书生全部运到深山杀死、焚烧和掩埋。
  居住在北京的曹寅堂兄弟——曹荃一脉当然知道,曹钜患蚁亲约旱闹髯痈傻模晕且蛭芤暮笕硕猿也宦斡敕磁殉ⅲ坏奔吻旎食笃冢砸嗍榧谌佟逗炻ッ巍罚苘醯炔茏迦瞬胖啦茴家一夜消失的原因,是由于曹雪芹写作和销售淫秽书籍,自然更加瞧不起曹钜患胰恕6圆苎┣墼蚋乔谐萃春蕖!巴蚨褚住保匀寮宜枷胪持蔚闹谢褡澹浴耙唷倍字特别反感。凡与淫秽有关的人,比反贼还臭、更遭鄙视;因此在修曹家族谱时,把曹雪芹和他儿子的名字都剔除,以免败坏他曹家的声誉。他们万万没有料到,两百多年后,不仅给曹雪芹恢复了名誉,而且还成为他曹家最有名望的人。
  也因为《红楼梦》以淫秽书籍被朝廷禁毁,并在府县贴出布告:指出曹雪芹编写的《石头记》和《红楼梦》是淫秽书籍,命令上缴或自行销毁。经过几次下令禁毁,因而,凡是载有曹雪芹写作的诗词、戏曲脚本、小说等,也一律停印、删除或焚烧。为了不影响销售,收录了曹雪芹诗词的诗集无一例外地都删去他的作品,致使现存的各种诗集中,都找不到的曹雪芹名字。
  近年来,有人说发现了一本曹雪芹的遗作,叫“废艺斋集稿”,讲残疾人用以谋生的手艺[113]:如何刻印章、扎风筝、编织、印染等手工工艺。笔者对此书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为了糊口,这种民间手工艺介绍的书册,曹雪芹可能写过;但能够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手艺人没有收藏两百多年古本的习惯和条件。
  总之,可以肯定,为了生计和乐趣,曹雪芹曾经写过许多包括诗词在内的作品,在古代资料中之所以没有反应,正是我国历代文字狱的证明;试问,在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化里,又何止曹雪芹一人?
  可见,曹雪芹之所以成为无法考究的神秘人物完全是因为我国历代一贯鄙视和诅咒“色情”(“万恶淫为首”)——这个人类的生理现象[48、114、115]所造成。

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不能做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第49回):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自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心静斋批] 你看看人家美女的梦,再想想咱的梦,多俗,多丢人啊!
女人们也有腻的时候,但却换成了更高的要求。第50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你一句我一句,跟聊天似的,却接得工整严实。实然就没意思了,就罚出联句少的三个女人写诗。只看邢岫烟的就够拍案了: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还不过瘾,第二天饭后众女人又自制灯迷,竟也是书上的句子、诗一般的语言:
如李纨的“‘观音未有世家传’,打《四书》一句。”湘云接着就说道:“‘在止于至善’。”宝钗笑道:“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笑道:“再想。”黛玉笑道:“我猜罢。可是‘虽善无征’?”
[心静斋批] 都是高手啊,望其项背是不可能的,能望到大腿就不错了!
跟现在时髦女人差不多,《红楼梦》里的女人们平时没事就创作,并且还存档。宝琴一次就拿出了十首旅游作品(第51回)——怀古绝句,且内隐十物,如《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清•张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张岱(1597~1679年),比老曹(约1724~约1764)大几十岁,他是没读过《红楼梦》,否则他不是又多了一个证据?
[心静斋批] 才女云集啊,要是按“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衡量,就是一个比一个有才,亦即一个比一个无德,也就是缺德!这样一来“缺德”岂不跟“胸狠”一样,成了女人专用褒义词?!另,若“缺德”因本文而火,心静斋主就是网络新词的发明人了。   6
到第70回,诗社基本上名存实亡了,但诗魂是顽强的,高产作家黛玉写了一首《桃花行》,又勾引出众女人肚里的诗虫,就在三月初一决定第二天(后因是探春生日而改在初五)“把海棠社改作桃花社”。
[心静斋批] 这是2.0版的文学团体了,三月初一应该是《红楼梦》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第一个文学社团在这一天寿终正寝。
这桃花社一成立,就成了众女人的大SHOW才艺的舞台——她们先表演的就是写词。看看湘云同学的《如梦令》: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且住,且住,看得男人们心里发怵!
[心静斋批] 众女人已经炉火纯青,成精了,跟本不需要宝玉陪衬了。   7
终于到了全书最精彩处——女人诗坛争霸赛(第76回)。
中秋宴,贾母把儿子辈的人支开之后,与众孙子一直熬到四更。大家都散了,黛玉和湘云二人并未去睡……“要试试咱们谁强谁弱”于是便有了中秋夕联句。二人唇枪舌剑,斗了22个回合(每人说了11句)。正当黛玉为“冷月葬花魂”五个字得意时,夜深人静中突然有人说“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做。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弄的堆砌牵强。”
[心静斋批] 妙玉又出现了,这好比武打片中两大高手单挑,突然出现了一个世外高人,看她如何“妙口回春”。
妙玉是这样续的:
香篆销金鼎,冰脂腻玉盆。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悲文凤,闲屏设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缚,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极?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13句,真正达到了她把悲凉之意“翻转过来”的目的。
[心静斋批] 刚才说才女缺德,这三人可是缺大德了,用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就是“缺八辈德了”。另,这在老曹的80回小说里应该算是封笔之作了。   8
下面的内容跟老曹没关系了,成败均由小高负责。
第87回,《黛玉抚琴》:
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
倚栏杆兮涕沾襟,山迢迢兮水长,照轩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银河渺茫,罗衫怯怯兮风露凉。
子之遭兮不自由,予之遇兮多烦忧,之子与我兮心焉相投。
思古人兮俾无尤,人生斯世兮如轻尘,天上人间兮感夙因。
感夙因兮不可惙,素心如何天上月。
此后再无女人诗词。
[心静斋批] 这可是小高的“续貂”第一词,也是他接手后仅有的一首女人诗词,如何?

。《红楼梦》除了以诗词代文外,在第37回、第38回、第48回、第49回、第64回、第76回、第78回等章节中,通过大观园结诗社题诗写诗活动和香菱学诗的故事,作者借宝钗、林黛玉、宝玉等人之口,精辟地论述了诗的创作理论。这些诗论,对于弘扬经典文化,普及中华传统诗词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红楼梦》第48回林黛玉对香菱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古代词的分类只有虚、实两类,应该是实字对实字,虚字对虚字)林黛玉虽然说的很轻飘,但掌握起承转合很不容易,正如元朝范德玑在《诗格》中写道:“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做到这几点必须要有基本功,还要巧妙地构思意境,只要词句新颖,可以不讲究平仄和词句对仗格调规矩。香菱经过林黛玉点拨恍然大悟:“怪道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 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当然,律诗是有特定的规格的,平仄是最重要的因素,主要的在于声调的合律。除律诗外所谓古体诗也就相对自由了.。用现代语言来说写诗不要受到格调规矩的约束,关键要掌握起承转合的方法。

    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中时还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说的 “第一立意要紧”这句话,可谓深得诗中三味。第37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商议如何设东拟题时说:“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林、薛认为写诗都是要先立意,可见写诗立意的重要。所谓“意”,即是诗的主旨,诗的灵魂,诗的生命寄托。诗有立意,任客观事物千形万状,任凭主观畅想百怪千奇,无不随意吞吐,舒卷自如;诗无立意,就像泥牛木马、陶犬瓦鸡,形体虽备,但已无生气可言了。诗不患辞浅,所患者意不深,所谓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所谓炼意就是创造诗的意境,也就是立意。

        《红楼梦》第78回贾政回府后与众幕友谈及前代恒王被杀,林四娘以死报恒王宠爱之恩的故事,令贾环、贾兰、贾宝玉按题作诗。宝玉立意不同、构思新颖、词藻尽美受到了众幕宾的大赞。众人道:"二爷细心镂刻,定又是风流悲感,不同此等的了。"宝玉笑道: "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众人听了,都立身点头拍手道:"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 就如裁衣一般,未下剪时,须度其身量。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 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式。或拟李长吉(李贺)《会稽歌》,或拟白乐天(白居易)《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 始能近妙。"这一段赞美之词阐明了诗的立意,首先从体裁入手要从多角度来审视题意,以期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力求达到视野宽阔、真实动情的意境,或合乎情或合乎理。然后用词藻点缀点缀,词句新颖、 新奇为上,自然就是一首美诗。同样的道理林黛玉在大观园菊花诗会上,以居高临下之势,提出“孤标傲世”“举世无谈者”高昂音调,可谓格高韵远,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获得了第一。第64 回薛宝钗在评价林黛玉“五美吟”诗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故此,诗的立意就是从高、真、新出发,要站得高,望得远,力求做到形式美、情感美、音乐性美、形象美、最终达到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相结合的意境美。  林黛玉在教香菱学诗中时还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说的 “第一立意要紧”这句话,可谓深得诗中三味。第37回薛宝钗在与史湘云商议如何设东拟题时说:“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林、薛认为写诗都是要先立意,可见写诗立意的重要。所谓“意”,即是诗的主旨,诗的灵魂,诗的生命寄托。诗有立意,任客观事物千形万状,任凭主观畅想百怪千奇,无不随意吞吐,舒卷自如;诗无立意,就像泥牛木马、陶犬瓦鸡,形体虽备,但已无生气可言了。诗不患辞浅,所患者意不深,所谓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所谓炼意就是创造诗的意境,也就是立意。

        《红楼梦》第78回贾政回府后与众幕友谈及前代恒王被杀,林四娘以死报恒王宠爱之恩的故事,令贾环、贾兰、贾宝玉按题作诗。宝玉立意不同、构思新颖、词藻尽美受到了众幕宾的大赞。众人道:"二爷细心镂刻,定又是风流悲感,不同此等的了。"宝玉笑道: "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众人听了,都立身点头拍手道:"我说他立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便是老手妙法。 就如裁衣一般,未下剪时,须度其身量。这题目名曰《姽婳词》,且既有了序, 此必是长篇歌行方合体式。或拟李长吉(李贺)《会稽歌》,或拟白乐天(白居易)《长恨歌》,或拟咏古词,半叙半咏,流利飘逸, 始能近妙。"这一段赞美之词阐明了诗的立意,首先从体裁入手要从多角度来审视题意,以期寻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力求达到视野宽阔、真实动情的意境,或合乎情或合乎理。然后用词藻点缀点缀,词句新颖、 新奇为上,自然就是一首美诗。同样的道理林黛玉在大观园菊花诗会上,以居高临下之势,提出“孤标傲世”“举世无谈者”高昂音调,可谓格高韵远,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获得了第一。第64 回薛宝钗在评价林黛玉“五美吟”诗说道:“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 究竟算不得好诗。••••••,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故此,诗的立意就是从高、真、新出发,要站得高,望得远,力求做到形式美、情感美、音乐性美、形象美、最终达到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相结合的意境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