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和与叶赫
颐翁戏说颐和园,本当先说说这颐和园的名字。可开始还没有想好,如何戏说这颐和园的颐和是什么意思。今天忽然想到了颐和园的颐和与满族入关前的叶赫部落的叶赫。据民间传说和最近拍的电视剧“太祖秘史”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后金各部族时,其中势力最大的的就是叶赫部。叶赫首领被努尔哈赤所杀时曾经发下誓言,我叶赫部只要还有一个女人,也要报仇雪恨。所以,努尔哈赤对后人说,不许娶叶赫部女子做后妃。可他儿子皇太极却娶了个宸妃。清朝最后的老佛爷慈禧,也是叶赫那拉氏。她把原名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实这颐和园的颐和与叶赫正好是谐音呢,您说巧不巧啊。所以,颐翁戏说颐和园,这颐和园的名字就意味深长呢。是不是慈禧有意为祖宗报仇?圆了祖宗报仇的梦,这很难说呢。不过她有意与乾隆唱对台戏,在颐和园东部建了个德和园大戏台,超过了西边的听鹂馆的大戏台规制。按说后人的建筑规制是不能超过祖宗规制的。纵观清史,以孝庄领两个小皇帝建国开始,以慈禧领三个小皇帝告终。您说奇也不奇?这就叫一还一报呢。清漪园的清漪,清逸,清怡,清依,清倚与颐和园的颐和,怡和,逸和,叶赫相连,则可有很多解释。也许只有这清倚叶赫可能是最符合老佛爷原意呢。也未可知。
从清初开始,就在北京大修园林建筑,到清末意犹未尽。其实这清朝的腐败,比明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呢。现代人的腐败周期,已经较历史上的腐败周期短多了。前苏联,虽有二战等的拖延,也不过七十三年而已。中国自文革结束算起,才几年,就腐败成现在这样子了。看来只有如毛泽东的铁腕政策,才能避免腐败呢。你说西方的腐败,那就更是普遍化了。连一般百姓都想吃喝玩乐不干活,这债台高筑能维持多久?恐怕离开对金砖五国的盘剥,他们连一天也混不下去呢。
颐和园记载着历史,承载着历史,预示着历史···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是公正的,历史是血写的···
颐翁有诗叹曰,山河清漪换颐和,颐和缘解清叶赫。
叶赫那拉多积怨,怨结清初太祖说。
孝庄临朝康熙演,演至慈禧同绪跎。
跎蹉岁月女权掌,掌权叶赫毁山河。








终于拍到了蜜蜂











迎春花含苞待放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慈禧毒死慈安、罢黜恭亲王、幽禁光绪帝、溺死珍妃等狠毒手段一揽朝政,以皇太后身份玩大清天下于指掌整整50年。把一个康乾盛世的颇有中兴希望的清帝国,送上衰败没落之路,最终沦为西方列强弱肉强食、争相瓜分的次殖民地。
清宫秘史广为流传:后金政权部落首领努尔哈赤攻破叶赫那拉部落时,曾灭绝人性地将叶赫部落斩尽杀绝,叶部首领发誓复仇,声言哪怕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置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子孙于死地。270年后,不幸而言中,努尔哈赤、皇太极祖孙几代拼死打下的大清江山,葬送在叶赫那拉氏一个女人手中。
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的长河,为这里留下了叶赫古城遗址、叶赫驿站遗址、布尔库图边门衙门遗址、燕国古城遗址、偏脸城遗址、古伊通州遗址、秦家屯古城遗址、赫尔苏古城遗址等遗迹。其中叶赫古城闻名海内外,它记载着叶赫部落的兴衰史,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明代海西女真人在这里建立叶赫部落。叶赫部先发原居信在松花江北岸塔鲁木卫,
十六世纪初,在部落首领褚孔革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河畔以河为名,称叶赫部。1573年左右褚孔革的孙子清佳努、扬吉奴,征服了周围的一些小部落,在叶赫河两岸的山头上,选择检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在兄弟二人当政时,叶赫国最为强大,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盟主。叶赫部活动区域是很广阔的,今二龙湖底(古为赫尔苏城)、伊通城(古为乌苏城)、伊通大孤山(古为雅哈城)、辽宁的莲花(古为落罗寨)均为叶赫部的重要城堡、屯兵要地。后努尔哈赤起兵,最后吞灭叶赫,城毁人迁。1818年开辟盛京至吉林驿道,设叶赫驿站。1939年叶赫从伊通县划归梨树县称村,以后称区、称乡、称镇至今。
独待满族文化、丰富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与秀丽的山水风光相结合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满族是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集中在伊通县满族自治县和梨树县叶赫满族镇。满族人民勤劳智慧,先民们以“骑射为先”,骁勇天下,“勤耕作,娴围猎,尚耕钓”,而且在雕刻、彩绘、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民间剪纸、窗花、刺绣艺术古朴、端庄,富有民族个性。在饮食、居住、服饰、婚姻、祭祀、礼节等方面都有自已的特点。冬天在冰天雪地之中捕鱼的场面。会使你体会到满族的骠悍和尚武精神。
神奇的海东青和“木兰秋”,使你领略到狩猎的豪迈与神奇。许多满族民间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至今广为流传。如“义犬救主”、“乌鸦救罕王”、“罕王巧计破叶赫”、“慈禧破龙脉”、“金马驹”等故事娓娓动听。另外,在四平这块黑土地上还流传着“杏花仙子”、“二郎赶山”、“响铃公主”的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