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颐翁戏说颐和园

(2013-03-07 15:58:58)
标签:

画中游

戏说颐和园

山色湖光共一楼

云松巢

邵窝殿

分类: 旅游观光类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其实已经搞了两篇。到这第三篇才算书归正传。

    所谓戏说,并非全是颐翁杜撰,捕风捉影之类,当然更不是正史志书所载的。颐翁以常来颐和园的退休老头自居,解说若干建筑和景致,所以称戏说。譬如东部景福阁上边有一个双顶的姊妹亭,没有什么匾额。查资料才知,其名唤“荟亭”为光绪时所建。为什么取名荟亭?草字头正好是双顶啊。荟字下面的繁体字會,说明自比龙日的光绪帝,上面一人之下还有很多大臣管着他这个皇帝,很不自由呢。哈哈,有谁会这么说呢?唯有颐翁啊。

    其他地方先不说,过佛香阁和众香界,路边第一个亭子,就是“湖山真意”当然过去游览的路没有现在这么宽。不过主要建筑物都是原来的。这“画中游”系列,基本保持了原貌。颐翁说

上下皆名“画中游”其实好有意思呢。不只是在上面和下面看,

好似画中人物,全颐和园,全京城,全中国上上下下,那个不是如画中人物一般的匆匆过客?且东有爱山楼,西有借秋楼。两楼加上下两个画中游,足见爱之善,之山,皆借秋之果,之漏(时间)之楼,之搂是也。哈哈,倒过来呢?楼山爱啊,楼秋借啊。您自己去慢慢品来,也是蛮有意思的呢。当然,画中游不只是看景啊,还要看戏,过去也叫听戏,所以在画中游就可以看到听鹂馆顶层的戏演历朝故事了。看来这皇家很是会享受的。不用进到听鹂馆里,在山上画中游这一边玩着,就可以看戏了。那就更是戏说戏说的戏说了。那东面的德和园就是仿照听鹂馆建的。在园子后山上,也是同样可以看到戏台最顶层演出的。

    从湖山真意,下到下边那个画中游二楼,站在画中游的阁楼上,俯瞰“山色湖光共一楼”的楼顶,与远处的昆明湖和龙王岛及十七孔桥,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啊。那楼,其实是“山色湖光共一楼”的点睛之笔。顺斜坡跨矮墙过去,下到邵窝殿,过绿畦亭,就可以进云松巢院内了。这云松巢是什么意思?朝松云顶礼膜拜啊!哈哈,那为什么还有个绿畦亭和邵窝殿呢?尤其是那邵窝殿,总让人难解其秘密。邵窝?什么意思?倒之殿窝邵?邵与少同音,还是没弄明白,留待以后解吧。下面这怀仁憬集、听鹂馆及其提额“凤翔云应”“来云依日”本篇都略而不谈了。不然就太长了。颐翁有诗叹曰,

            颐翁戏说颐和园  园和颐戏需漫谈 

            谈戏画中游中画  画中游画楼爱山

            山色湖光一楼共  共楼一画邵窝缘

            缘在观湖山真意  意云松巢绿畦瞻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说是腊梅  其实在北京室外一般阳历三月8至12日才开。今天3月5日刚努嘴。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这乐农轩的腊梅应当算是最早开的了

颐翁戏说颐和园
                      这亭子没有匾额  查资料才知叫荟亭  光绪年间所建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上下皆为   画中游  东有爱山楼  西有借秋楼 
颐翁戏说颐和园

                   中有    山川暎发  使人  应接不暇    天门书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俯瞰   山色湖光共一楼   美景
颐翁戏说颐和园
                               遥望   玉泉山塔   夕照明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侧看   亭台楼阁   画中游 
颐翁戏说颐和园
                         下观   听鹂馆  戏台匾额    凤翔云应   来云依日
颐翁戏说颐和园
                            楼阁亭间山有洞  双楼双亭双洞通
颐翁戏说颐和园
                           回望  天门  游中画  画中游  诗意盎然
颐翁戏说颐和园
                    侧看   画中游
颐翁戏说颐和园

                                      邵窝殿
颐翁戏说颐和园
                                    云松巢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绿畦亭
颐翁戏说颐和园
                                        云松巢  大门外景
颐翁戏说颐和园
                     松柏掩映中    夕阳映衬下的    山色湖光共一楼 
颐翁戏说颐和园
                                              听鹂馆
颐翁戏说颐和园
                               有待戏说的   长廊诸亭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已经不随便让看的   听鹂馆

颐翁戏说颐和园

颐翁戏说颐和园
                                 顺路看看   清华轩
颐翁戏说颐和园
                      清华轩院内           夕照佛香阁
颐翁戏说颐和园
                                           排云殿前的大牌坊
颐翁戏说颐和园
                                      大牌坊     洞观佛香阁
颐翁戏说颐和园
                                  万象光照  排云门   洞观深远

颐翁戏说颐和园

网上搜的资料附后      云松巢邵窝殿

万寿山西坡前山,湖光山色共一楼的东侧,在两条上山甬道夹持中,有一个山石堆砌的平台,平台上是一个垂花门,门前有高约五米的云步踏垛,大门终日紧闭,四周松林茂密。院墙依山扶摇而上,山墙上镶嵌各式各样的什锦玻璃窗。这就是云松巢。李白在《望庐山五老峰》中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烟云与松风常伴与此,应该是神仙居住之地了。从清华轩向西有个上山的岔口,走进岔口也可以看到这个院落的垂花门。    云松巢随山势而建,步步登高,院落两进,有两个八字形磴道逐层向上直达正殿;也可从两侧的爬山回廊到正殿。正殿面阔五间,正面带有三间抱厦的敞亭,耳房两间,居于高台之上。院中苍松翠竹,簇拥正中的假山,四周围廊环抱,别有一番情趣。    云松巢东侧有一边门,可通绿畦亭、邵窝殿。绿畦亭是一座周围岀廊带落地罩的攒尖方亭,位于云松巢与邵窝殿相连的爬山廊之间,具有衔接景点的作用。把西边飘逸潇洒的神仙之居和东边闲逸脱俗的安乐窝通过一抹绿色连在了一起。    窝是北宋著名哲学家邵雍安乐窝的别称。邵雍一生不求功名,过着隐逸的生活。耕稼自给,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乾隆皇帝南巡路过河南苏门山,在邵雍隐居的安乐窝盘桓多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京后即仿建于此。邵窝殿不大,只有正房三间,立于高台之上,矮墙环护,殿后围墙随山势而建,围城半圆形。整个邵窝殿与周围山林和谐相处,返朴归真,融为一体。其实邵窝并非安乐窝,乾隆也只是喜爱邵窝周边的山水环境,却永远不会学邵雍隐居山林。有诗为证:“因以邵窝名,境似志则殊”。

写秋轩  秋轩位于万寿山东坡半山腰上,是一组由两亭一轩组成的建筑群,周围绿树萦绕,清静幽雅,由于游人罕至,更显得幽邃深远,清净无为。正殿写秋轩,三间开面,建于高台之上,台前古松苍然,形如华盖;东西各有一方亭,东亭名寻云亭,寻云指欣赏云雾景色,源自乾隆诗:“寻云遂至云深处,云与亭混不可分。谢朓未知一合相,随山见说去寻云。” 西亭名观生意,指观看万物之生机。源自唐皮日休诗中“暂听松风生意足,偶看淡月世情疏。殿和双亭之间有爬山廊相连,高低错落,舒缓有序。乾隆有诗吟咏写秋轩:“……可知圆盖本无私,玉露金风又一时。仁者见仁智者智,写秋自是此轩宜”。这里即名写秋,轩前轩后又遍植红枫黄栌,每到秋季遍山红叶,自然成为观赏秋色的绝佳之处。清漪园时期前后广植楸树,光绪时开辟菊圃,以供赏秋从寻云亭有爬山廊下行通往东边的圆朗斋,圆朗斋南面则是瞰碧台。这是两座相邻却不相接的独立建筑。圆朗为圣仁明智之意,这里借指昆明湖如圆镜一般洁净明朗。瞰碧台前树繁叶茂,绿意盎然,碧色如洗,真是赏玩绿色的好地方。正如乾隆御制诗所云:瞰碧名因瞰碧林,千林未锁绿云深.(引自诗影同春博客的趣游颐和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