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爨底下 一线天

标签:
爨底下村爨柏景区旅游文化采风休闲娱乐诗词八卦杂谈 |
分类: 旅游观光类 |
据门头沟区旅游委副主任马骐介绍,古村落是门头沟的重要旅游资源。的确,门头沟的古村落很多,其中爨底下是明珠般的代表。作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经由众多艺术家的美誉和影像传播,而远近闻名。但是,这个古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之间,村民也有自己的平衡和选择。而门头沟区其他村落如何发展?毕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村庄。 爨底下:火烧得正旺
现在爨底下村在册的有30户家庭,经营农家乐的有54户,但全部都是“韩”姓,也就是说,以前走出山沟的爨底下人,这些年又纷纷回到家乡发展旅游。韩孟林就是其中之一。“1995年,爨底下开始有人来旅游,但那时,村民都不知道旅游是什么,连菜单都没有。”在门头沟城区做生意的韩孟林回村时带来了标准化的菜单。
准确地说,古村落爨底下是景区“爨柏景区”中一个最著名的景点。这个景区是一个山沟,斋堂镇的青龙涧、黄岭西、双石头、爨底下、柏峪台和柏峪六个古村落同在一条山沟内,2009年7月被包装为一个景区,35块钱门票,在景区纷纷跨入百元的时代,爨柏景区的门票不算高。
清明小长假三天,村委会主任韩革立掌握的情况是,“爨柏景区来了6万人左右。大多数游客喜欢住在爨底下,因为这个村名气大。”现在,村里恢复了一些平静。晚上更加安静,只听得见狗叫声,月亮、星星、树影在四周山峦的剪影下闪动。 傍晚时分,村民正在帮助做“管线入地”的工作,在这个历史名村,旅游发展17年,村民对自己的家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村从1949年之后的宅基地面积就没有变化过。现在大家发展旅游就是在原有的民居上发展,主要是保护,没有新建乱盖的,土地批不下来。”很多村民都会告诉你吴冠中和罗哲文对自己家乡的评价,这里是“北京民居的周口店”、“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的内涵。”
每家每户都发展旅游接待,一般都是火炕,四五个人一间,去年是每人每晚15元,今年村民集体决定提高到20元,也发展出更好的标间,带独立卫生间,价格一般是300元。大多数农家乐都需提前预订,旺季铺位难求的情况很普遍。但是,大多数的客人也就是住上一晚,就会离开。

柏峪村的形成与黄草梁明代内长城上的天津关有直接关系,“黄草梁古道”是从河北省怀来通往斋堂川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历代王朝在此设关建隘,名为“天津关”(又名天井关),驻军把守。明代时这里是内长城上的一处重要关隘。随着守关军士屯扎,其眷属陆续迁至,在天津关附近屯垦,形成居民点。先有有杨、牛、张、马四大户,后又有谭、刘、陈、王四大户从河南迁来,到此居住,谭家在井坡子,刘家在挠坡,陈家在大单台,王家在湖根,分片居住,后逐渐形成村庄。现在村中主要姓氏为谭、刘、陈、王四大姓,后来又有燕家台李姓、蔡家岭贾姓迁来。在历史上柏峪村没有大财主,村民之间贫富差距不大,村中原有两家小杂货铺,一家是“万顺永”,一家是“裕升和”,此外还有“永盛堂、高盛堂、芝兰堂、瑞和堂、广兴堂”等商号,均以经营农副产品为主。柏峪村民世代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来源,种植玉米和谷子,以养羊和林果业为辅。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淡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柏峪村是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在地,村民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许多青壮年都参加了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涌现出了以宛平县县大队长刘玉昆为代表的一批抗日英雄。当时村里交给抗日民主政府的公粮,曾经占到斋堂地区的二分之一。日本鬼子把柏峪村视为眼中钉,在一个月里竟然19次前来放火烧房,使全村900多间房子仅剩下了六七间。抗战胜利之后,村民在断壁残垣上又盖上了房子,解放以后又新建了一批砖瓦房。现在村中多数村民已经迁出居外,仍在村中居住的仅有百余人。
柏峪村是斋堂地区一座比较大的村子,历史悠久,遗留下许多文物古迹。
1、古砖窑遗址 位于柏峪村东北1.5公里的山洼处,此地人称“百窑”,在其东侧200米有地名为“晾台”。山腰黄土层深厚纯净,地堰上垒砌有大量的残旧城砖。这里现存有古代砖窑7座,窑呈圆形,直径约3米,窑壁烧结坚硬。此外还有许多尚未发掘的砖窑,其结构与高度不详。此处砖窑群在明代万历年间为黄草梁修筑敌台,烧制城砖而建,黄草梁距砖窑4公里,其上有七座空心敌台及巨石垒砌的城墙。柏峪村长城砖窑是门头沟区目前发现最大最完整的古砖窑遗址,门头沟区政府于1998年公布其为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2、古庙 柏峪村中有一座大庙,建有前殿、正殿、偏殿、钟楼、山门、围墙。庙的规模虽不大,但供奉的神灵却很多,有关公、龙王、菩萨、牛王、马王、树神等。钟楼内有大钟一口,钟声响亮,响彻四野,能传出十几里远。传说大钟有“天旱齿、天晴齿、村内出事齿”等,各齿都有神奇功能,不管是天旱、天晴、村里要出什么事,各钟齿都有不同的征兆反应。在上世纪40年代,大庙改成了学校,农业合作化时是生产队的队部。后来把房舍分给了村民,在庙址处建筑起了民房。
关帝庙位于柏峪村中(一说位于天津关水泉上),始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正殿三间,面阔5.40米,进深4.60米。硬山筒瓦调大脊,合瓦顶,木结构小式作法,彻上明造,檐枋上有苏氏彩绘。原有砖兽吻一对,石佛一尊,现皆无存。此外还有几座小庙,即:五道庙、观音庙、镇物庙、虫王庙、山神庙(上台沟台上)、山神庙(石嶺鞍)、娥皇庙等,现均已不存。
3、古道 柏峪村曾有黄帝大战蚩尤之路、京西古道天津关段、西奚皇太妃岭道、柏峪寺古道,共四条古道,其中以京西古道天津关段(又名黄草梁古道)最为著名。柏峪沟从斋堂西侧的青龙涧口到柏峪村北,全长20余公里,南通斋堂,北经黄草梁可达河北省怀来县麻黄峪,进而通往山西、内蒙,在明代时是一条重要的军事通道,从清代大一统之后就成为了斋堂地区连接怀来盆地的商旅古道。古道进入沟谷后,经青龙涧、双石头、爨底下、柏峪等村到黄草梁,沿沟谷而行,道路比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