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大精深的庄子哲学

(2010-03-17 21:52:56)
标签:

庄子哲学

相对中的绝对

万物齐一

天性

人为

知鱼乐

文化

分类: 古文解读

博大精深的庄子哲学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名篇,是对庄子哲学中有关相对论和绝对论的生动形象的论证和阐述。全文按结构和逻辑层次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河伯(黄河神)和北海若(北海神)的对话,从理论和运用上阐述庄子哲学的博大精深。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对哲学的博大及其内涵进行论证,第二层是为解决天与人的关系而提出有关天内人外的根本宗旨。第二部分则主要是运用寓言和事例对有关天内人外的根本宗旨的逐层诠释。

庄子哲学的博大精深集中表现在对事物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的认识上。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相对中的绝对。相对性是暂时的,主要表现为一定条件下数量大小、多少的差异和是非、得失、贵贱等的不同。但从运动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则不存在大小、多少的差异和是非、得失、贵贱等的不同,即万物齐一,这就是它的绝对性。正如北海若所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分[fèn]:指得失的定数),终始无故(故:通‘固',固定)。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从前),故遥而不闷(闷:昧,晦暗),掇而不跂(掇:拾取;跂:通‘企’,企及),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说:同‘悦’,喜悦),死而不祸(祸:以为祸患,即忧惧),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这是就事物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得失的界限、生死的变化说的。从相对的观点看,数量的多少、时间的长短、得失的界限、生死的变化是有差异的,但从绝对的观点看,这些差异都不存在。所以大智者知道数量是无穷的,他们在观察远近事物的时候,就知道远小近大的道理,就不会因为小而以为少,因为大而以为多。因为知道时间是无止境的,所以在向现在和从前的事情进行验证后,就会知道随着时间的短长而有清晰和模糊的差异,就不会因为遥不可及而感到晦暗,也不会因为唾手可得而有所企求。因为知道得失的定数和界限是无常的,所以明察事物的盈亏之道,就能够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因为知道人生的终结和开始不是固定的,所以明暸人生的过程不过是一条平坦的大道,从而做到生而不欢悦,死而不忧惧。

北海若又说过:“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稊[]米:米粒),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睹:看清楚)。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功分:功效的程度;定:确定)。以趣观之(趣:通‘趋’,趋向,操守),因其所然而然之(然:对,正确),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是就事物的贵贱、差别的大小、功用的有无、操守的是非对错说的。从绝对的观点(即“道”的观点)来看,万物平等,并无贵贱。贵贱只存在于相对之中,即存在于物的自我认定和世俗的观念之中。从事物本身的角度去看,都认为自己贵,而不是自己这样的就贱。从世俗的眼光看,万物之贵贱不由自身决定,而是由世俗的认定决定。事物的差别只存在于有限的相互比较中,这是它的相对性。但从无限的比较来看,只就其“大”的一面而言,万物没有不是大的;只就其“小”的一面而言,万物没有不是小的。例如即使很大的天地,如果与比它更大的东西相比,也可以看成是如同米粒似的小;即使很小的毫毛,如果与比它更小的东西相比,也可以看成是像丘山一样的大。可知万物既可以是莫不大,也可以是莫不小,这就是它的绝对性。功用也是这样,功用的有无也只存在于相对中,而没有绝对的有用或绝对的无用,也可以说成万物莫不有用或万物莫不无用。正如东和西一样,它们只存在于相反的方位中,如果失去了互相存在的方位,就不存在东和西了。从方位变换的角度看,可以说没有绝对的东或西,也可以说成没有不可以是东或没有不可以是西。人物的操守也是这样,没有绝对的然(是)和非。例如尧和桀,他们的操守是完全对立的,但他们都是自以为对而以对方为错,可见对错也只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下。

论述了庄子哲学的博大精深后,文章提出了如何认识天与人的关系。文中借北海若的口说:“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位:定位,固守;得:同‘德’),踯躅而屈伸(踯躅[zhízhú]:进退不定的样子),反要而语极(语极:说话达到不可多说的极限)。”意思是说,天性蕴藏在内心,人事表现于外在行动,德性存在于天性里。要懂得天性与人事的运行规律,以天性为根本,守住天德,随机应变地处理人事,或进或退,或屈或伸,从而返归大道的枢要而使语言到极致。

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的宗旨:“无以人灭天(不要用人为毁灭天性),无以故灭命(不要用意外事故毁灭天命),无以得殉名(不要用天德做名声的殉葬品),谨守而勿失(谨守天性、天命、天德而不要丧失),是谓反其真。”这些宗旨都是文章第二部分论述的要点。第二部分的寓言故事中,除了魏牟答公孙龙的对话是回应前面北海若有关大海(比喻大道)的无限渊博,可看成是对庄子哲学博大精深的直接论述以外,其余都是对这些宗旨的逐一论述。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对文章的内涵有个准确的把握。

“夔怜蚿(夔[kuí]:古代传说的独脚兽;怜:羡慕;[xián]:百足虫),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是说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能思索的心灵。这则寓言是通过不同的运动和传递方式的互相羡慕而自叹不如的描述,暗示世人的一切盲目追求和向往都是因为没有意识到天机出于自然,都是丧失自我本性的表现。从而说明了“无以人灭天”的道理。

孔子被困于匡地,因安于天命而弦歌不停,果然最终脱险。这则故事说明了“无以故灭命”的道理。

庄子在楚王派人请他做官主持政事时,以宁愿做“生而曳尾于途中”的普通乌龟,而不愿做“死为留骨而贵”的神龟的比喻,断然予以拒绝。庄子到了魏国,要去见作国相的惠子,惠子怕他夺了自己的相位,在都城里搜索了三天三夜。庄子见了惠子后,轻蔑地说:那相位只不过是一只腐臭的老鼠,他这只“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鶵是根本不感兴趣的。这两则故事生动地说明了“无以得殉名”的道理。

很难理解的是文章最后一段庄子与惠子有关“鱼之乐”的对话的含义。原文如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háo]:水名,在今安徽凤阳县境内;梁:桥)。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儵[tiáo]:当作“鯈”,即白条鱼),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矣:完全如此了)。”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者:那种说法),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历来多有分歧。但只要抓住有关处理天与人的关系的宗旨,就可以逐渐理清思路。

庄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是一个肯定的判断。

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既可看成是一个疑问句,也可看成一个反问句。作为疑问句,它的意思是:你是怎么(或通过什么途径)知道鱼之乐的?这样它就只是表示疑问而不能表示判断。但它却隐含着一个肯定判断,那就是:你是知道鱼之乐的。只是不知是怎样知道(或通过什么途径知道)鱼之乐的。作为反问句,它的意思是: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呢?这样就通过推理表达了一个否定判断:你是不能知道鱼之乐的。其推理过程是:只有鱼才能知道鱼之乐,因为你不是鱼,所以你是不能知道鱼之乐的。

本来在正常情况下,按一般的思路,庄子应该是把惠子的问话当作疑问来回答的。但他看出善辩的惠子是在有意非难他,于是为了导出惠子的真意,便也顺势用了一个推理式的反问句作回答:你不是我,又怎么能知道我不知鱼之乐?意即:你不是我,你就不能知道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果然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表达了他的否定判断: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而你本来就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之乐就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了。这样他就把他最初实际的疑问完全变成了否定的判断了。

于是庄子提出了“请循其本”的意见,即恢复到惠子最初的话题上。恢复到最初的话题,就意味着恢复到实际的疑问句上。这样隐含的肯定判断就显露出来了。“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是说:从你的疑问可以看出,你是在已经知道我知道鱼之乐的情况下问我的,这样就只需要回答你的“安知”了。我安知鱼之乐?我知之濠上也。即我是从濠梁上知道鱼之乐的。如果补充完整,这句话应该是:我是从濠梁上通过对儵鱼出游从容的观察而知道鱼之乐的。

这样,这段文字的含义就很清楚了。“请循其本”,即请“反其真”,即恢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上。恢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上,就意味着排除人为的干扰和无谓的争辩。于是就可以认定,这段文字是在论证“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的道理。由此可知,文章论证的逻辑性是很严密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