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中娇艳迷人的桃花

(2009-04-08 14:31:57)
标签:

唐诗

桃花诗

贺知章

李白

杜甫

刘禹锡

白居易

李商隐

刘长卿

崔护

文化

杂谈

分类: 杂谈

唐诗中娇艳迷人的桃花

一年一度美艳多姿的桃花,不仅装扮了本已生机盎然的明丽春景,更倾倒了千古多情善感的文人骚客。从《诗经》开始,桃花就以其娇艳绝伦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那“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美丽诗句,至今不时煽动着善男信女的爱情之火。歌颂桃花美景的诗,到唐朝达到极盛,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千年而传诵不衰。

桃花在唐朝诗人中的艺术形象,真可谓千姿百态。

在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中,桃花李花一并盛开,成了贵族和宫廷生活的象征。

山源夜雨度仙家,朝发东园桃李花。桃花红兮李花白,照灼城隅复南陌。

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弃置千金轻不顾,踟蹰五马谢相逢。

徒言南国容华晚,遂叹西家飘落远。的皪长奉明光殿,氛氲半入披香苑。

苑中珍木元自奇,黄金作叶白银枝。千年万岁不凋落,还将桃李更相宜。

桃李从来露井傍,成蹊结影矜艳阳。莫道春花不可树,会持仙实荐君王。

在山源仙家度过一夜的春雨后,只见早晨的东园一下开满了桃李花。桃红李白争奇斗艳,光彩灿烂,照亮了城隅和南陌。但是原本生长于野外的春花,却成了贵族糜烂生活的写照:“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能进入青楼的当然是那些达官贵人和富贵公子哥儿,而有如在春风中盛开的桃李一样美艳的佳丽为他们打扮,似乎成了他们享受的专用品。那些驾着五马车的大官置千金而不顾,在青楼前徘徊相遇,互相拜会。休言曹植诗中的南国佳人有迟暮之感,也别叹息其他家的人飘零流落到远方。而明光殿的确长久享有一片耀眼的光明,披香苑也分享了一半的浓郁香气。“的皪dílì)”是的确光亮鲜明的意思,明光殿披香苑代指朝廷和皇宫林苑。这里进一步联想到了朝廷和皇宫的一派升平和享乐气象。而林苑中的珍贵树木自是奇异无比,一枝一叶贵如黄金和白银,可历千万年而不凋落。但还是要拿普通的桃李相搭配才更合适。而桃李原本是生长于民间,为普通人家喜爱而引以为骄傲的大众花,却被用来为帝王服务,美丽春花所结的果实是要献给君王的。诗中由眺望深山普通人家的桃李花着笔,联想到了达官贵人和皇宫的生活,于是普通的桃李便成了贵族和帝王的奢侈品,变质成了他们奢糜生活的象征,变质成了效忠君王的进身之阶。

在李白的《古风》中,美丽的桃花成了与松柏相对立的无节操者的象征。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东园的桃花在白日中夸耀自己的美丽,但它不过是偶然蒙受春风的恩赐而获得殊荣的。虽然有漂亮的佳人之色,却华而不实,恐怕结不了果子。一旦随着龙火星运转而发生时令的变化,很快就会零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哪里能同独立于风中而自由呼啸的松柏相比呢?这里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势利小人的鄙弃。

在杜甫的《绝句漫兴》中,美丽的桃花成了风流轻薄的代称。

断肠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在他的另一首《风雨看舟前落花绝句》中,桃花的轻薄却显得无可奈何而可怜了。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

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

在这里,轻薄的桃花成了两者争夺的对象。碧水为它的美丽身影而动心,要吸引它一片片地向水面飘落;而风却因为嫉妒偏不让它飘下水,要倒转将它往上吹。

在刘禹锡的有关玄都观的桃花诗中,美艳的桃花则成了被嘲讽的对象。《戏赠看花诸君子》写道: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所写的历史背景是,因为刘禹锡早年曾参加过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贬到偏远的朗州(即今湖南常德)任司马。十年后被召回京城长安,因听说玄都观有道士所种植的仙桃,满观如红霞,便前往一游,写下了这首讽刺诗。诗中所写的桃树虽然繁盛空前,颇富吸引力,但不过是在排除异己后的虚假繁荣,不值得稀罕。此诗被政敌得知后,大发雷霆,要再一次将他贬到更偏远的播州(即今遵义)。幸得柳宗元的请求和大臣裴度的斡旋,才得以改作连州刺史。又过十四年后,才被调回京城作主客郎中。当再次出游玄都观时,再也看不到一株桃树了,只有菟葵和燕麦在春风中摇动,于是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予以嘲讽。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中所提的桃花已不见踪影,可知当年的虚假繁荣只不过是过眼烟云,适足以反衬出那些政治种桃者的虚妄可笑。

以上所说的桃花都具有反面特征的形象。而正面形象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中,桃花是超凡脱俗的美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在李商隐的《赋得桃花无言》中,又是桃李并艳,却只能孤芳自赏。

夭桃花正发,秾李蕊方繁。应候非争艳,成蹊不在言。

静中霞暗吐,香处雪潜翻。得意摇风姿,含情泣露痕。

芬芳光上苑,寂寞委中园。赤白徒自许,幽芳谁与论。

这里的桃李是美丽高尚的象征。它们只是适应气候而崭露风姿,却并不是要与百花争夺艳丽。它们奉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真理,只求以自己的高洁形象成为人们效法的榜样。它们虽然美艳无比,却并不想有意表现自己,而是在默默无闻中暗暗吐露红霞、翻卷白雪。它们的情态是丰富多彩的,得意时摇曳风姿,悲伤时含情泣露。但它们的遭遇却是令人同情的,虽然其芬芳可使皇家上苑大放光彩,却寂寞地被抛弃在普通的林园中。诗人在这里为桃李的幽芳得不到赏识而鸣不平,而这也正是他自己遭遇的写照。

如果说李商隐的桃李还是处在普通的林园中得不到赏识,而刘长卿的桃花则是处于低贱的地位而不被重视。请看他的《晚桃》: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宁知地势下,遂使东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因为处在深山沟的底部,桃花直到旧历四月份才想到要照样开放。但它哪里知道正是它的地位低下,才使得催生百花的东风偏离了它!它欲求展示的心意虽然很值得怜惜,但却无法表达,更无人为它传达出去。就这样错过了大好时机,得不到赏识,只能在幽深的树林前白白地展示自己的美丽了。这和左思的“郁郁涧底松”的遭遇很相似,也当是诗人自己遭遇的真情表达。

在桃花的美丽形象中,更动人的是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很动人的爱情故事。唐德宗初年,崔护到京城长安考进士未中,就在清明节这天,他独自一人到城南去游玩。在一个村庄,看见一家围墙里桃花开得很茂盛,便上前敲门求水喝。不想遇到了一个妩媚动人的女子,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又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他又来到那城南寻找那女子。却见门已被锁上,而人不知去了哪里。他很失望,便从窗棂中取出笔墨,在那门上写下了上面那首诗,并留下姓名:博陵崔护。

几天后,他又念念不忘地经过城南。但寻到那小院时,却听到了里面有哭声。敲门一问,只见一老者出来质问他是不是崔护。他如实回答后,老者不由悲痛地告诉他,自己的女儿回家看到那门上的题诗后,痛悔失去了见面机会,因而久思成疾,已不治而死。崔护大惊,恳求见一面。见那女子躺在床上,果然双眼紧闭。他不由抱着女子边哭边喊:“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没想到那女子居然睁开了双眼。于是终于和那女子结成了眷属。

后来,崔护也考中了进士。他那首美丽的桃花诗因成就了一对才子佳人的姻缘,而给后世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在唐朝的诗人中,崔护的诗并不是特别突出的。但就因为这段佳话,通过戏曲的流传,他的诗名便远远超过许多诗人。可见诗歌必须以动人心魄的力量打动读者,方能有无穷的生命力。否则即使在形式上怎样花样翻新,也只能是过目即忘的应事应景之作。唐朝许多优秀的桃花诗的生命力当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火红的杜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