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记住乡愁(散文)
					
											标签:
																				
                            乡愁 | 
					分类: 生活边上 | 
【编者按】这篇文章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每个片段情深深意切切。乡愁,是地域、历史、时空所不能隔断的缠绵。乡愁,像一条涓涓流淌的河水,从他国他乡,一直流,流到故国、故乡。乡愁,在心中、在文中、在炊烟中、在牛背上、在苍穹的农人身上、在祖屋里……故乡的种种,都是乡愁的引子。乡愁,是别离的脚步,是思乡的情怀,是游子的心声……记住乡愁,记住故乡的一月一山一水一桥一情一诗人,记住亲情的和生命的精彩。“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一语道尽了红尘陌上的啼笑悲辛聚散离合。作者文笔深厚,耐读耐品,诗一般的语言给乡愁增添了无限的愁绪。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舒】
 
一
月白,霜清,望月思亲,情至深处,落笔成诗,一首无与争锋的静夜思,自然流淌出羁旅乡思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9组名词拼贴出一幅颠沛流离的场景,字里字外都渗透着断肠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亡国之痛、乡愁之苦。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沾染着地域和时代色彩的绵密物象,在递进的复沓中,铺排出一个个噬心的情节:醉酒的滋味,家信的守候,沸血的烧痛,母亲的芬芳,这些呈现生活体验和社会心态的细节,酿出缠绵悱恻的乡愁。
视线之“隔”,历史之“隔”,时空之“隔”,虽隔断了游子的目光,但隔山隔水难隔心的乡愁却行于脉中,从味蕾布散到心身,喷涌而出。因此,余光中的乡愁,经由意义的叠加后,不再逗留于故土之恋和故国之念,而是向更深处漫溯,抵转到了人生际遇和家国运命等方面,一跃而升华为特殊历史时代海外华人的艺术寓言和宗亲符码。
镶嵌于诗行中的“乡愁”,既指向了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等乡音乡味的传统意义,也指涉出人文、地理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寄寓着祖国兴盛、民族一统和民主富强的深意。
勃勃的诗心,摇活了乡愁的意象,扑面而至。
二
一点,一横长,一撇无垠,到天涯。
地缘,人缘,亲缘,亲情,在动人的铺叙中,解析出了独一无二的亲情体验和生命精彩。
一撇,一捺长,活色生香的细节,和着融入血脉的眷村,一经思念反刍,便默化成字,织缀出一纸无价的乡愁!
一点,一横长,一捺远天涯的乡愁,因明凤英深情的回眸而复活了。
乡愁的韵脚,投影在了文学的波心里!
三
袅袅的炊烟下,骑在牛背上唱着儿歌的放牛娃,哪儿去了?
高高的门槛上,依门而坐叼着烟斗的老爷子,哪儿去了?
平旷的晒坝上,驮着磨盘信步绕圈的牛儿,哪儿去了?
渺远的苍穹下,披着星光荷锄而归的农人,哪儿去了?
根椽、片瓦都捐了石亭庙,祖屋也随之分崩离析。
遥想,断垣残壁间,早已是荒草凄凄,杳无人踪。惟有那棵垂垂老矣的枇杷树,以智者的姿态,斜展着虬臂,一厢情愿地护卫着祖屋。
祖屋,这一午夜梦回的物象,再也不是心心念念的这一个了。
烤红薯,葱油饼,玉米粑粑,红油腊肠,一缕缕温热的烟火从记忆的灶膛里噼里啪啦蹦出来,翻腾起亲情的原味。
捉迷藏,捣鸟蛋,捕知了,捞鱼虾,打野战,一声声童年的朗笑,合着成长的节拍,在土墙黛瓦的梦境里清响。
穹天,厚土,祖屋,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终究式微,成为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原乡。
物随心转,乡愁的韵脚,投影在流年的波心里,惆怅而哀伤。
四
城镇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绕口令一般的政令一出,就催生了趋之若鹜的时代号角。
雾霾,沙尘暴,交通梗阻,能源战争,通胀危机,食品垃圾化,厄尔尼诺现象……
迷蒙的云气,走低的山峰,荒芜的田地,废弃的老井,透风漏雨的祖屋……
簇新的安置房,葱茏的生态园,复制的人工湖,人性化的休闲会所,繁花似锦,现代时尚,氤氲着各种高大上的气场。
曾几何时,蜗居洋房的人,再也看不到雀儿争食,再也听不到蛩蝉低鸣,再也嗅不着作物灌浆的清香,再也吃不到土灶架大锅的流水席,再也享受不到走亲串友的热乎劲儿……
或尖嘴梁的自留地,或田坎下的浅水塘,或斜坡后的金竹林,一个茕茕孑立的身影,穿行在阡陌桑田间,寻寻又觅觅,然后,站定,与满院坝的凄清,静默以对。
在走马观花的一瞥中,她怔对陌生化了的物象,一颗心就开始浮荡不宁,像一挂被撕扯着的客帆,没有了方向感,感极而悲。
宜居,宜业,宜游,似乎垂手可得却又渐行渐远。
风微帆虚,乡愁何所依?
五
她们散站在观景台上,笑迎秋阳,吐纳清气,北眺七曲,东俯巨龙腾空的大桥和一衣带水的潼城,满眼尽是青山绿水的好日子。
云影轻邈,峰峦晴霭,波光灵秀,垂柳依依,野花竞放,庄稼葱茏……
摩天的大厦,林立的商铺,阔直的街道,撒欢的孩童,自由来去的居民……
展布于潼江两岸的故乡风物,简直就是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
一片客帆低雨幕,两行雁影上云山。
一座贯通东西的桥,站在天、地、人之间,壮美如虹,将潼城与西岩寺链接起来。她有一个朴素的名字,九块石桥。
红尘陌上,啼笑,悲辛,一个个人语暄响,熙攘着穿桥东进,走进集群式的高楼大厦,烹炒烟火人生,坐享喧嚣、沸腾的家常生活。
祈福殿里,分离,聚合,一个个清魂归一,伶仃着渡桥西行,走向澄净、平和的精神宿地,受飨牌位安奉的佛化生活,融入禅寺血脉。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一句禅语,锵然如洪钟响起,一下电通了她的心念。
九块石桥,她以身躯渡人的新生态,联通了过去和未来,也联通了人和佛。通过文明回归与再选择,九块石桥,成功地与祖屋并置,作为寻根认祖的物象,成了她和亲人的灵魂摆渡者。而离根的乡愁,便有了新的载体——桥。
瞻顾之间,她又邂逅了似曾相识的一幕:古朴的石墩上,一个裙裙装的小女孩身后,嘻嘻哈哈地尾随着一对中年人。
聆听钟磬相击的清韵,俯瞰轻涛拍岸的悠然,他们蹦跶在都市和山水之间,自在,安适。她蓦然惊觉,这不正是二十年前,她们一家三口悠游乐的再现!
相由心生。无论是九块石桥,还是几块老石墩,都一并植入了乡愁的记忆和美丽的憧憬。
六
德国浪漫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股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
想回家看看?
乡愁是哲学式的冲动!何须犹疑?抬脚就开步,赶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回家!
看山,看水,看桥……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桥还是桥,铭记住的必然是乡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