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沪科版数学教材编写的几点建议

(2016-03-13 11:12:54)
分类: 学科教育

数学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本的线索和途径,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要突出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即数学化和生活化),同时又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顺应和同化、迁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方法,培养数学技能,形成数学素养。

现行的沪科版数学教材在经历多次的修订的基础上,教材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特色也更加鲜明。新修订的教材在很多地方都已得到不断优化和改进,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材也彰显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问题一:关于教材栏目的设计

教材的栏目设计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同的栏目设计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提高了教科书对学生的吸引力,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识,开拓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沪科版教材的栏目设计分为“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探究”五个部分,它们分别在七年级上册中共出现了31次,下册中共出现了40次,八年级上册中共出现23次,下册中共出现29次。所有的三个年级都设计这样的栏目,我们都知道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在初中的三年教学中会发生显著地变化,对于认知也会明显提升,是否可以在编写栏目中渐进式增加一些栏目(七、八、九年级渐进),例如在七年级教材中增加体现具体的过程性行为动词“测量”、“讨论”等,直接体现数学活动的指向性和目的性(七年级的学生的认知不够深刻,具体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在八年级教材中增加培养表达和总结能力的“归纳”、“概括”、“体会”等…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感受数学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数学意识。这也可以作为我们这套教材的一个特色,既体现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又培养学生数学认知方法的“循序渐进”。

问题二:教材内容选材、含量和设置的思考

七年级上册的数学的内容含量偏多。多年的实践教学,一线教师明显的体会是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既定的教学时间中总感觉非常紧张,本来对于刚刚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有理数就是一个挑战,加之代数思想的理解,关系型数量模型的求解都是学习中的一个个难点,没有必要的时间消化和接受是很难为下一级的学习作准备的,我想这也是现在初中生两极分化现象提前的一个因素吧。再如:P1213.6综合与实践 “一次方程组与CT技术”对于缺乏足够生活知识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和老师而言,这节内容的编写过于专业化,学生晦涩难懂,老师有时候也黔驴技穷。还有:七下P58页,8.2“整式的乘法”,教材编写分为3个子板块(分别是“单乘单”、“ 单乘多”和“多乘多”),但在“单乘单” 和“ 单乘多”的板块中分别加入“思考”计算: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学中会在这儿产生不和谐的感觉,同时也会让学生在这儿产生困惑,甚至不解。如果直接将其放置在分式中,既保持了知识的完整性,也体现了知识的发展性(从“数的发展”到“式的发展”)。还有七下P68页,8.3“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教材仅用两页内容就解决了课题的提出到公式的形成,但实际教学中我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理解公式结构,熟练使用公式,是否可以在教材内容编写的过程中开展多项的活动(如:“计算”、“设计”等)利用已有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引出公式结论,再利用8.2节中类似的图形设计出一个合理的图形拼合方式验证公式结论(要开放处理),从“形”的角度体现“数(量)”的意义,既是对教材前面编写体系的呼应,也能让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的同时积极思考,加深理解公式结构,扩充学生思维空间,达到灵活运用公式的目的。

问题三:教材例题编写样式的思考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范本,是师生共构知识的媒介和桥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演练场,师生的交流一种平台,也是学生手中、他们唯一足以信赖的知识蓝本和问题发布。正是基于此,作为数学教材的例题设计,是否可以在例题编写中设置半开放的解答情境(不完全的填空),让学生在参与教材中知识活动(“学习知识”、“做数学”)的同时,通过问题的解决、参与表达(“应用知识”、“用数学”),成就其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教材的亲切性—他可以自己尝试着与教材交流,自己学习教材知识,真正发挥教科书的作用,这才是他们想要的课本。

问题四:教材中一些“问题”的处理

1、八上P5712.4“综合实践”中“问题1”,这是将实际情境中的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并建立合适的函数模型进行解释、说明或者预测现象和结果的。教材在给出问题后,是这样处理的:“请按下面步骤做,看能否达到目的?(1)上面…如果以1980年为原点,年份为x轴…”,这里的材料(表格)中给出的两个量作为刚刚学习函数这样一个非常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在未推敲之前,直接以“年份”为自变量对于学生来说是有点“突然”,是不是可以在前面对这两个相关量(即“年份”、“冠军成绩”)做一变化的比较,再提出“谁可以是‘自变量’,谁可以是‘因变量’,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利用函数的模型才显得自然、贴切。

2、八上P68页例1中(2)的解答对“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解答中对于合理的情况未作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验证说明,这样的解答很容易让学生忽视对于情况的辩证思考(质疑能力),其实数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的能力—即“合理的也要有验证”。

以上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现行教材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教材的建设不是一时之功,新教材的修订和使用同样也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的实践还在继续,我们的期待也在进行,新教材的使用是我们课程实践中不断革新思想、不断创新应用的过程,我们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思考、不断前进。

                                               2015510

安庆·宜秀·罗岭初中:龙珠文(13053271878 /aqlllzw@sina.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