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电视台播出《大城太极缘》

(2010-09-01 22:03:40)
标签:

沙式太极拳

文化

分类: 沙氏武学专辑

近日,北京电视台和廊坊电视台将陆续播出专题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城县沙传杨氏太极拳老架》,该专题片脚本在我2003年发表在《武当》杂志上的文章《杨氏太极拳老架惊现河北大城》一文的基础上,由大城县电视台和廊坊市电视台共同制作完成,该片共采访了十三人,展现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图片和珍贵实物,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片子,为满足众多师兄弟先睹为快的愿望,先将专题片脚本奉上,以飧广大太极拳爱好者。!                              大城杨氏太极缘

http://s11/middle/4fac3f97t8f338612346a&690

                                 电视台采访
   (主持人演播室:首都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这里是大城》。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武术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们的祖先留传下来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太极拳名家辈出,尤其是清代杨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在藏龙卧虎的北京城,那更是赢得了“杨无敌”的美誉,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您知道吗?在素有“把式之乡”的河北省大城县也有一支杨氏太极拳的传人,这支传人以独特的拳术风格在太极武坛上独树一帜,堪称“太极之奇葩”,2009年该拳术被河北省列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观看视频: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A2NTkxMTQ0/v.swf

 

http://s15/middle/4fac3f97t79d255e9f4de&690

   在当今武坛上,杨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享誉海内外。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见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民间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而且就在大城。

   《少林与太极》杂志就曾刊登过《武魂》杂志社吴文翰先生骑车几十里寻访凤侯太极拳传人的故事,这也是外地人最早知道大城县有凤侯传人的第一个实例。其实,杨凤侯虽然由于先天的原因而过早地去世,但他是最先从父亲杨露禅那里学会太极拳的人,最初杨露禅把继承发扬“自家拳”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青山、石恒编著的《杨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一书中就有:“杨禄禅,生于清嘉庆十年,卒于同治十一年,生三子,长子凤侯(早亡)、次子班侯、三子健侯,都能传父业”的记载,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了由杨澄甫编著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书中列出的世系表也注明:杨禄禅传杨凤侯,杨凤侯传儿子杨兆林。而且由赵斌、赵幼斌、路迪民编著的《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末页附录了一张“杨氏太极拳源流及亲族传人表”,上面有杨凤侯的名字,并附有说明,在第二条中写道:“杨氏太极拳,只列其亲族传人,其他传人未列入”,在第五条中写道:“表中虚线非直接师承关系,实线表示直接传人 ”。杨露禅至杨凤侯标的是实线。说明凤侯继承了父亲衣钵,但是表中没有列出凤侯的传人。由此可见,目前杨凤侯的传人极少。

   那么,大城县的这支杨凤侯太极拳老架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感谢有“武术仓库”之称的全国著名武术家沙国政先生,沙老生前是国家级武术裁判、全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研究会委员、《武当》杂志社顾问、云南省武术馆馆长、云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大城的这套拳就是他一手所传。原保定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学员、直隶军务督办、直鲁联军总司令、南京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曾学习杨凤侯家传太极拳,后来国术馆编审处长姜容樵从学于李景林,沙国政就是姜容樵的亲传弟子。《武当》杂志93年第三期就曾公开发表过一张“太极拳传人世系表”,上面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杨氏世代传人,杨禄禅—杨凤侯—李景林—姜容樵—沙国政。

导视:太极情缘多年故交成师徒

   说起这大城人与杨氏太极拳的缘分,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沙国政在大城的唯一亲传弟子——李云祥。而说起这李云祥呢,又不得不提起沙李师徒两人的相识过程,正是这段巧妙的机缘才铸就了这套拳术在大城留传至今。

   李云祥一九一五年六月十八日,生于河北省大城县南关村,二00五年六月二十一日因病在家中逝世。生前为中国武当拳法研究会会员、沙国政拳法研究会会员。精于太极拳、八卦连环棍、八仙剑等内家拳、械的李云祥,1934年因工作关系在石岛结识了当时在武术上颇有建树的沙国政,由于两人都有习武的爱好,所以两人常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段中伏  老师说过这话,他老师那会儿有个书室,自己的书室,李云祥可以随便出入,别人不可以,出入不了。)

   正是由于这种不同寻常的挚友关系,沙国政才下定决心把自己视为宝贝的拳术传给热爱武术的李云祥,至此,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客师”。

   得到沙国政先生的真传,李云祥可以说是高兴万分,沙国政先生传给他的这套杨氏太极拳对李云祥来说可谓是“如是珍宝”,阔别沙国政先生后,李云祥回到了家乡大城,在大城,李云祥一边潜心钻研师傅所传授的拳术,一边开门收徒。

    同期声:李云祥之子 李德浩  我小时候我父亲就天天练拳,那会儿条件也不行,就这么着我父亲依旧坚持天天练,后来和他学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下子,便是40多年,这40多年里,李云祥的拳术是日渐高深,但是他的心里却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疙瘩”,那就是他想再见一见自己的恩师沙国政,因为这二十多年里,他没有丁点儿关于恩师的消息。

    ( 同期声: 李云祥徒弟赵永胜他们的感情相当深,四十年没见面,俺们都知道,一到练拳时候,就提沙老师,俺们耳濡目染的情况下,也对沙老师产生了感情。)

                        导视:阔别四十余年 沙李师徒再续太极缘

   在与恩师阔别的四十余年里,李云祥在悉心传承恩师所授拳术的同时,对恩师的思念也是与日俱增。这种思念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李云祥的徒弟们。也正是因为这种影响的渗透,沙李师徒才得再次重聚。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段中伏83年我上山东做生意买古瓷去,挨门走,进去以后这家有对花瓶,还有张照片,这个照片呢,一个老头,带着小闺女练剑,当时我就问买的这个主,我说大伯这是谁啊,(他说)这是我侄子啊,(我问)你贵姓啊,(他说)我姓沙,我一听姓沙,我说有个沙书墨是这村的,你知道吗?他说那是我侄子啊,这不就是他吗?我说跟他联系怎么联系呢?(他说)你这样吧,回去啊你告诉你们老师给她往昆明云南体委(写封信)写沙国政收就行啦。回来老师就写了封信,就联系上啦。)

   解四十年的相思之苦,拿着恩师的回信,李云祥觉得自己就跟做梦一样。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王礼瑞就说师爷呗,联系上了,联系上以后来了封信,回去以后,自己拿着信一读读好几遍,俺们一去,就说看来信了)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薛庆享(在信上)谈的那个热情啊,俺们师傅说,哎哟,沙老师给我来信了。)

   鸿雁传书,一封一封,沙李师徒二人的交往再次密切起来,至此,大城与杨氏的这段太极拳也进入了发展顶峰。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薛庆享(天津)26个国家(武术)表演赛,沙老师担任仲裁,把俺们师傅接去了,跟他坐在旁边观摩。)

   借恩师之光,有幸和恩师一同坐在仲裁席上观看世界各地武士们精湛的拳术表演,李云祥觉得自己那可是八辈子修来的福分。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赵永胜跟俺们舅爷李云祥老师见面后,俩人非常激动,因为这么多年没见面了,恨不得把拳全放在大城县。)

   沙李师徒四十年后的这次重聚不仅了了彼此多年的相思之苦,而且这次重聚李云祥也得到了恩师的重新点化,他的拳术是突飞猛进。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高敬东他做那个动作的时候,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就是那个行如怀虫,怀虫过劲儿的时候,就是弓上去,完了再下来,他就是老这么弓这么弓这么样走,这是一个蓄劲儿的过程,然后在发劲儿的过程,但是他走的这个过程是连续不断的。)

                           导视:独特拳术不易练 武坛靓丽之奇葩

   其实练到李云祥拳术这般高深已经近于炉火纯青了,因为沙国政传的这套杨式太极拳拳术极其特别,一般习武之人不易领略。这套拳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显著不同。

  (现场表演加解说:李云祥徒弟李会宁这个动作在我们这套拳里称作倒撵猴,他的架子应该说跟现在国家规定套路相比架子相当低,臀部几乎挨着地皮打,打到什么程度呢,打到几乎挨着后脚跟,从身法来讲呢就是身如拧绳。

这个动作叫上步揽雀尾,跟目前国家规定套路也不相同,他的特点就是快慢相间,蓄劲如弯弓,发劲如放箭,表现出这个独特的身法。

这套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独特的手型,比如说,这个动作叫搂膝拗步,他在出拳的时候他的手型是跟目前流行的这个太极拳不相同,我们手型应该是这个样子,食指中指微合,虎口撑圆,无名指跟小指分开,他的用法有什么含义呢,就是食指中指形成剑指。既点穴又能取双眼,掌心微含,能够打出兜起下额的作用,虎口圆撑是增加内劲,表现出这个内功来,打出内劲和浑身的整体力。)

   总体来说,这套拳在用力、架子、步法、步幅、强度、动作、呼吸、手型、身形以及辅助基本功上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尤其是每两个式子之间的过渡动作与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相比,要复杂许多。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高敬东(李云祥)练的太极拳跟所有的太极拳都不太一样,他(李云祥)练的太极拳相当的柔、相当的专注,神、气、身法、意都融为一体了。)

                          导视:拳术奇特都想学要想入门多磨练

   杨式太极拳魅力独特,虽然不好练,可是要想拜得李云翔为师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因为李师傅要从习武天性、习武意志和习武品质三方面对入门弟子进行综合考察。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缴增祥  (李老师对想入门弟子说)你们十几个人,一人拿一根竹竿,你们拿竹竿随便打我,你看打的上打不上我,几个人就一个找了一根竹竿,把李老师围在中间拿竹竿照着李老师就打,结果一转眼的一瞬间,着十几根竹竿全到李老师手里去了,大伙儿怎么夺过去的都不知道。)

   不仅如此,李云祥还非常注重对弟子习武品质的考虑。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高敬东   我回来之后就去看看李云祥老师,正巧李云祥老师生病了,生病在床,腿脚再不利索,想方便,我就二话没说,就跟伺候自己老人一样我就马上去抢那个尿筒儿去,自己老人生病啦,想方便方便把尿筒儿拿过去,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实际上这一关,我回想起来也就过啦。)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高敬东  宁肯不收徒弟,也不教一个坏人,也不传承一个品德不好的人。)

   通过考验的弟子,不仅会得到师傅真传的杨式太极拳而且也会对人生产生新的感悟。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范联合每天去了之后,一个是练拳,一个是陪俺们说话,包括为人做事,怎么保养身体,孝敬父母,报效国家,还是先看人的品德,做人做好了,才能把拳练好了。)

   益师益友益父,正是因为李云祥这种有的放矢的教学理念,才使得他手下的弟子练得一手好本领。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刘红军  一开始感觉自己成笨了,一招一遍一遍得教半天,老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教,从来没烦过。总是笑呵呵的)

                              导视:云南之行展风姿 意外收获新宝贝

   李云祥生前,沙国政曾多次来到大城,为大城杨式太极老架传人传经送宝。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高敬东沙国政师爷到大城来的时候,他就说过一句话,我从教这个(杨氏太极拳)八十一式,一共就教了这么有数的几个人,没想到你们大城还能把这套拳到现在还保留着了。)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李会宁  沙师爷来到大城,他曾经反复强调,让李老师跟我们师兄弟们说,一定不要把这套拳扔掉,一定把他练好了,他传的这套拳是他的心血,在全国已经没有第二家,只有大城有这套拳。)

   李云祥去世后,为了将这套拳术更好的传承下去,李云祥的弟子赵永成、赵永盛、高敬东三人专门乘坐飞机赶赴云南昆明,恳请沙国政之子沙骏杰为他们指点迷津。在昆明,赵永盛三人随师叔沙骏杰一同参观了沙老的墓地和纪念馆。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李会宁墓碑上镌刻了一百八十多名中外弟子的名字,其中李云祥老师、弟子赵成、赵盛、段中福、薛庆享四位师兄的名字分别刻在了第五、六、七、八、九的位置上。)

   在昆明的十多天里,三人一直吃住在沙骏杰先生家中,受到热情的款待,白天游玩,晚上练拳。在一次拳术表演时,赵永盛三人精湛的拳术赢得了师叔的充分肯定,也正是因为这次拳术表演,沙骏杰也将沙老晚年创编的一套融太极、形意、八卦、通背、劈挂等于一体的六合通背拳和融陈杨孙三家于一体的四十二式矮架太极拳传给了赵永盛三人,同时交给三人一个任务,那就是赶紧将八十一式太极拳整理出来,由“沙国政武术馆”授权冠以“沙式”两字,正式收入《沙式武学大全》当中,将这套杨氏太极拳老架发扬光大。

                       导视:信守同一个信念兑现同一个约定

   每年端午节,也是李云祥的生辰。这一天,李云祥的弟子们都要自觉到恩师生前授拳的小树林中聚会,打上一趟太极拳,一方面是为了缅怀恩师;另一方面是师兄弟们交流心得体会,李云祥的弟子李会宁博客中这样写到。

     早在前半个月,为了不在师兄弟们跟前丢面子,打好沙国政师爷所传的这套太极拳,我只好临时突击,因为沙国政武术馆大城分馆馆长和大城县武术协会主席赵胜师兄对大家要求非常严格,不管老的少的一视同仁,每次聚会大家都要认真打拳,绝对不能儿戏。

   今天早晨四点半我就起床了,练得双腿又沉又涨,呼吸也深长顺畅了许多。六点钟,赵胜师兄打来“责怪”电话:“会宁,怎么还不到小树林来?大家都等你了。”我赶紧收功带上相机和练功服赶到小树林,大家确实都到了。大家在赵胜师兄的安排下挨个打拳,录像机、照相机正一齐忙活着。

   每天在离城镇中心较近的一片静谧的小树林,李云祥的徒弟徒孙们都会迎着早上的朝阳,伴着傍晚的余晖,如痴如醉的练习沙国政和李云祥传给他们的这套杨氏太极拳。而这片林子,也成了他们每天的感情寄托。据说,这林子在几十年前曾经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正是由于这群对太极拳兢兢业业的太极人,这片林子才有今天这般整洁与静谧。林子里一棵棵被他们压腿练功而压弯的弯脖树见证了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这林子里,对拳术有悟性好,品德佳的年青人,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赵永胜他们这帮子人的宝贝疙瘩。李玉祥的外孙王磊就是这其中一位。

   (同期声:李云祥外孙王磊有的姿势打的不对就批评一顿,实在不行挨两下子。不恨,毕竟为了把这太极拳继承下去,我一定把我姥爷的这个拳好好的传承下去。)

    (同期声:李云祥徒弟 高敬东 你会这个东西,你不传下来,你就是罪人)

   (主持人演播室:领略了大城的杨氏太极拳老架,您是否对大城这个“把式之乡”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在采访过程中,大城杨氏太极拳老架传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拳术始源于杨凤候,但是开山鼻祖却是沙国政和李云祥,因此他们称自己的这套拳术为沙派杨氏太极拳老架,他们说,他们一定会谨遵师爷和师父的教诲,将沙派杨氏太极拳老架发扬光大,他们也相信沙派杨氏太极拳老架一定会成功申请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我们祝福这群可爱的大城人。走进大城、感受大城,《这里是大城》,首都的观众朋友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