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八极拳与奇门遁甲
我国香港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对中国的道教、佛教、儒教以及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民俗等传统文化都有极深的研究,被当代世人称为“通家奇才”,他把这些真实的学问穿插进自己虚构的武侠小说中,使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趣味性、可读性和真实感。海内外一些评论家都认为他的小说中所包含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深度,确实是小说作家中空前的大家。2004年,贾贤茂先生综合金庸先生小说中各大门派的武功,编著了一本26万字的《金庸武学地图》,由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列举了剑法35种、刀法23种、拳法44种、掌法48种、指法13种、擒拿手法38种、腿功11种、内功26种、武功秘籍13种,另外还有其它各种怪异功夫136种。其中把拳法又分为少林(7种)和武当(47种)两大派,在武当拳法中就包括太极拳、八极拳、无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对于八极拳,贾先生引用金庸先生的话是这样描述的:
“八极拳共49路,讲究的是狠捷敏活。双足并立,沉肩塌胯,五指并拢,手心向上,在小腹前虚虚托住,是八极拳中的起手式‘怀中抱月’;左手挥掌劈出,右手成钩,是八极拳的‘推山式’;身子向后微仰,上盘故示不稳,左臂置于右臂上交叉抡打,翻成阴掌,然后双手成阴拳打出,是八极门的绝招‘双打奇门’。一步三环,三步九转,十二连环,大式变小式,小式变中盘,其它的招式还有‘骑马式’、‘鱼鳞式’、‘磨膝式’、‘青龙出水’、‘锁手钻拳’、‘分筋错骨手’等”。
对于此段论述,笔者不知道金庸先生的描述真假比例各占多少,但根据先生对武学研究的深入程度和精神,可以肯定他对八极拳是有所了解的,不然绝不会虚构的这么详细,他把八极拳列为武当派功夫,看来是有根据的,最起码他是这种观点(包括他在小说中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功法的描述都有着真实的来历和引证,大家假如有兴趣,可以拿来此书阅读验证)。
武林中人都知道,八极拳的特点的确是狠捷敏活,讲究“挨傍挤靠,崩撼突击”,临战时意念要“猛如虎,狠如鹰,滑如油,冷如冰”、“动如崩弓,发若炸雷,势如倾堤”。至于所说共49路,笔者认为应该是49式,因为八极拳只有50左右个式子,“大式”指的是八极大架,即大八极拳,“小式”则指的是八极小架,即小八极拳。所谓的“中盘”,应该指的是上中下三盘要恪守中庸之道,守中用中、不偏不倚、中正安舒。“推山式”也叫“通背式”或“凤凰双展翅”,两臂交叉抡打叫做“叠手掌”或“合子手”。“骑马式”、“鱼鳞式”、“磨膝式”主要是指步型、步法和桩功,属于下盘功夫,“青龙出水”、“锁手钻拳”、“分筋错骨手”则是指招法,属于上盘功夫,这些名称在八极拳中都有或意思相近。上盘三招在八极门北派(主要是河北沧州一带)称为“青龙探爪(也称闪电手)”、“扑面锁喉”、“大力擒拿手”,其中“神枪”李书文善用“青龙探爪”一招,与人交手几乎百发百中。中央国术馆的创始人之一马英图善用“闪电手”打过一条街的黑帮团伙的“车轮”攻击。皇帝武师霍殿阁善用“扑面锁喉”一招,曾重创打败几十名日本浪人和“黑龙会”武士。中央国术馆一等教官韩化臣则善用“大力擒拿手”并在第一届国考中获优等成绩。“起式双足并立”也对,确实是拳心向上在小腹前微微托住,此式称为“怀中抱月”非常形象,八极门将“抱”的动作称为“怀抱婴儿”,并不单指“霸王顶肘”这一个动作,其意犹如太极拳之抱球,主要是要求掌握含胸拔背、头顶项竖和气沉丹田的要领,使全身总保持“六合八极”之浑圆状态,这样才能做到“四肢八节皆是手,浑身无点不弹簧”,打出四面八方,回旋往复的“十字劲”、“缠丝劲”和“沉坠劲”。金庸先生所讲的“沉肩蹋胯”也和现在八极拳要领中的“沉肩坠肘、松腰蹋胯”一样,完全符合八极拳的动作要领和起式方法。“五指并拢”是指掌型而言,八极门的铁砂掌型主要是“柳叶掌”和“瓦楞掌”,四指并拢,拇指卧倒,以充分发挥砍、削、摔、插、点,劈、切、印、挂、按等实战用法。紧接着双手成阴拳打出也对,这个动作在八极门中叫“霸王搬钟双揣裆”。至于金庸先生把这一招法叫做“双打奇门”,就令人感到玄奥无比了,“奇门”是什么意思呢?这使我们不禁想起了神秘的“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本是中国古代有关时空方位的选择术,相传是汉代著名谋臣张良所著,后由蜀国谋臣诸葛亮继续完善的兵学秘籍,它和古代天文、历法之学联系最紧,乃综合性最强的数术学,它将古代术数家创造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八卦、九宫等学说都包容进去,并联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的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故名“奇门”。十干当中“甲”最是尊贵而不显露,“六甲”常隐于“戊、己、庚、辛、壬、癸”所谓的六仪之内,三奇六仪分布九宫,而甲却不独占一宫,故名“遁甲”。古代一些方士认为其是兵家必备的知识,并可根据其推算吉凶祸福,因为书中所讲的固守、行军、出阵以及占卜、隐遁等,都能在战争实践中得到验证。在易学领域的各种各样的象数理模型中,无论古人和今人,都对奇门遁甲评价极高。清代《四库全书》中称其为:“于方技之中,最有理致。”1994年12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由复旦大学一批学者编写的《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一书中也说:“奇门遁甲素称中国方数之王,是中国方术中‘式占’集大成者,过去号称帝王之学,目前更成为探索中国神秘文化热潮中的一个焦点。”关于“八门”,笔者再引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易学成语词典》做进一步的的解释:
“生门表示生存、生长、发展;开门表示吉祥、顺利、通畅;休门表示休养生息、待时而动;伤门表示伤残、损失、败退;杜门表示堵塞、阻碍、不通畅;景门表示假象、虚幻之事;惊门表示惊恐、惶惶不宁;死门表示绝境和死亡”。
金庸先生这一招“双打奇门”,应该是指攻击敌人“奇门”当中的“八门”之一,除了攻防以“我”为中心的八个方向之外,还指重创敌人的不同程度,同时也暗合了八极门核心技术“八大招”,如打击休门,就是将敌人打成“休克”和“休眠”状态,使其昏迷不醒,本门称这一打法为“黄莺双抱爪”;打伤门,就是将敌人打伤而不致其死亡,本门称这一打法为“猛虎硬爬山”;打杜门,就是堵断对方首先攻打过来的手脚,类似于截拳道功夫,本门称这一打法为“迎风朝阳手”;打景门就是用自己的功力和气势笼罩住对方,使其不能动弹出招,本门称这一打法为“霸王硬折缰”;打惊门就是以破竹之势闪电般打击敌人的要害,使其惊恐万分,惊惶失措,本门称这一打法为“立地通天炮”;打开门就是打开敌人防守之门,而后顺利地进攻使其倒地失败,本门称这一打法为“左右硬开门”;打生门就是不让敌人死亡,留下其一条性命“迎门三不顾”;打死门就是毫不留情,致敌毙命,本门称这一打法为“阎王三点手”。
在此,笔者不由得记起1933年编辑出版的《沧县志》,该志第八卷《武术·人物》篇曾这样记载:“吴钟,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八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于庭中,来一道士,吴钟问其姓字,其人不答,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之,授八极之术,道士留十年,罢辞去”。以前,很多八极先贤都认为“八门”是“八极”或“八极门”的误写,是《沧县志》编辑者们的疏漏。经过金庸先生“提醒”,笔者认为,这应该不是误写,理由是各朝各代编纂史志,官府必定高度重视,责成专人分类、撰写、梳理、定稿、印刷、校对,并层层把关过目,最终装订成册,发行于世。即便是有一点儿疏漏,也会另文注明或做更正处理。在修续此版《沧县志》的工作人员中,负责鉴定的有一人,负责监修的有三位前任县长和一位在任县长,负责校勘的有五人,负责校阅的有十七人,负责采访的有四十一人,另外还有协修、董修、襄修、总纂、分纂、收掌、绘图、会计、书记等计二十二人,如此庞大的编修班子怎能出这么明显的错误呢?因此说,《沧县志》上的“八门”是八极拳的另外一种表述,也许是八极门自古就保守的缘故,“八极真人”隐隐约约地向后人透露出的一点儿神秘信息,既不全盘托出,使坏人轻易得到,又给绝顶的聪明人以开发想象和“顿悟”的空间,就像迷惑人的藏宝图和藏头诗,平常人是不能参破其中玄机的。据《发现经络》一书的作者许进京先生讲:“古代文献惯用恢诡隐喻、立象寓意、言而不尽、秘而不售的表达方法,对许多非常重要的学术问题往往留下伏笔,给后人的阅读和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许多问题悬而未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破解领会其实际的内涵之意。”当代著名武术理论家、“卢氏结构”创始人卢正文老先生在其著作《卢氏结构研究.桩法心鉴》中也说:“武术是我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学科始终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前进积累了丰富得功法和经验。但是,传统的拳技虽然著述如林、源流相继,代有传人,但其中真传内蕴却多是浅而不确或秘而不宣,即使偶尔见到一些蛛丝马迹也多是隐言设喻,因此就造成了精华的失传或只在少数人中秘传,而广大习武者至今仍沿袭着低级或伪劣的功法,尤其是如此博大精深的国粹至今还没有科学的理论,”可见八极前贤的确是留了一手。这里的“八门”恰恰暗合了《奇门遁甲》中的“八门”。
当代著名武术理论家马国兴先生又将“八门”理解为“八阵”,他认为:“八阵者,乃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亦称四隅四正,四方为奇,四隅为正,此乃奇正相变得根本法则,同时对应乾、坤、离、坎、巽、震、艮、兑,此乃洛书九宫之意,用于兵法布阵之说了”,宋朝的阮逸在《李靖问对》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八阵图的部阵方法,突出了它变幻与机动的特点。八阵图威力无穷,可分可合,可定可变,暗含着相生相克的原理,阵有八门,即休、生、伤、杜、景、死、惊、开。除生、景、开为吉门外,其余五门皆为凶门。在八阵图中布置五队人马,一队稳居中央,边角四队则分散,可是他们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阵法平台。在乾、坤、离、坎、巽、震、艮、兑八个方位中任意变换位置,灵活机动地出击防守、配合、策应。可以推想,这样的阵式进攻起来一定左右逢源,威力倍增,防守起来,肯定以一当十,牢不可破。
另外,在《孙膑兵法》和《诸葛亮集》中,孙膑和诸葛亮对“八阵”都有真切地论述,特别是被奉为“兵学圣典”的《孙膑兵法》,其“战胜而强力”的战争观充满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军事哲学思想,以“道”制胜的观点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孙膑在《八阵》篇中讲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一生文章、书信的总集,书中也有关于“八阵图”的诠释,该书第四十四页《八阵图法》说:“八阵即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
十分巧合的是,罗疃八极门内确实有一套很古老传统的“八阵拳”,至今未见有人具体演练过(见《神奇的武术》一书),保守程度可想而知。
山东临沂八极名家孔军先生曾经在九十年代公开过一套身法独特、内外兼修、收放自如、无所不至的“四门八极拳法”,其套路由中“土”打向西方“金”位,由西“金”打向北方“水”位,由北“水”打向东方“木”位,由东“木”打向南方“火”位,再由南方“火”位打向中方“土”位结束。
在八极门的传统器械当中,还有一套“四门”刀法(见《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第124页)。据金庸先生披露,该刀法的刀诀为:
御侮摧锋决胜强,浅开深入敌人伤。
胆欲大兮心欲细,筋须舒兮臂须长。
彼高我矮堪常用,敌偶低时我即扬。
敌锋未见休先进,虚刺伪扎引诱诓。
引彼不来须卖破,眼明手快始为良。
浅深老嫩皆磕打,进退飞腾即躲藏。
功夫久练方云熟,熟能生巧大名扬。
此外,金庸先生列举了四门刀的六个招法——“大鹏展翅”、“金鸡独立”、“独劈华山”、“分花拂柳”、“推刀割喉”和“进手连环”。众所周知,八极门现在有一套“提柳”刀法,“提柳”又称为“金丝提柳”。笔者认为这个“金丝提柳”很有可能就是源于“分花拂柳”,是不是如此,笔者将来还要亲自请教金庸先生,以飧广大读者。
很显然,“四门”和“八门”的内涵是一样的。至于目前我国西北地区流行的“八门拳”(也是以“八卦”与“奇门”原理立论)到底与八极拳有什么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我们从上述文字记载当中还可以看出,孟村八极初祖吴忠的老师是“癞道士”,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大家八极拳是道家之术,持此观点的还有中国武术协会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先生,他编著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第210页:“近年发现的材料证明,吴忠得传于反清义士张四成(后假扮僧人,绰号‘癞披裟’,以躲避官府追杀),张之师为孟村人丁发祥,传说丁得传于云游道人黄绝道长,吴忠仅是尊师嘱将此拳传回沧州孟村者”。
总之,金庸先生把八极拳同武当道家和奇门遁甲联系起来,并不是牵强附会、演绎编造,而是阐明八极拳充满玄机、高深莫测。关于讲述八极拳“一步三环,三环九转,十二连环”,笔者着实研究了一番传统八极拳套路,最后发现,八极拳共分四段,中间身体360度转身“成环”三次,每两环之间又有180度转身三次至六次,即九转(这里九应该是一个概数),每段三环,四段正好是十二连环。而且在《罗疃八极拳谱》中就有一首称作《八极圈》的歌诀:
“腰步斜身左右绕,攀拳过步行步找。高低波浪来往返,
拧肩领臂换身巧。沾滑活式进贴靠,运用缠丝绕绵小。
八为外转极为绕,是步不顶八,三步一圈,半步为胜,活步为先。”
这首歌诀因为出现在《老谱》中,笔者还不能透彻地全面理解,这里只是引用一下,说明演练八极拳的确是圈圈相连,环环相扣。
环转的外象在单打套路中还不明显,如果观看八极拳双打,两个人左旋右转,进进退退,虚虚实实,真好像一个“循环”无端的太极图。
另外,八极拳又名“开门八极拳”,“开门”是什么意思呢?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论述,以便揭开其神秘面纱:
1、中国武术协会原主席徐才和副主席张山两位先生在《武术学概论》一书中说:“八极的寓意是出手四面八方,可达极远的地方,因该拳以独特的招法破开对方门户,俗称‘开门’,故八极拳又称开门八极拳”。可见金庸先生的“打奇门”就是破门、开门的意思。
2、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有一篇著名的《越女论剑道》,上面记载:
“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顺逆,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
这篇文章名为“论剑道”,阐述得却是“手战之道”,也就是拳法技击之道。“道有门户,亦有阴阳”是说拳术之中有开门闭户之法和阴阳刚柔之劲。“内实精神,外示安仪”是说搏斗时,心中要有大无畏的精神和胆魄,而外表要神态安详,镇定自若。“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是讲手法、步法、身法和意念灵活机动、快捷迅速。“纵横”是指运用十字劲法。“顺逆”则是指顺横、顺纵、顺缠、逆横、逆纵、逆缠的手法。
3、马明达先生在其编著的《武学探真》一书中,对“开门”则有更详尽的阐述:“据先父马凤图先生说,八极拳是专讲‘破门而入,贴身近战,以对方的胸腹为主要攻击对象’的拳法,这里所谓的‘门’当然是指两臂,即拳谚‘手是两扇门’的‘门’,所以八极拳的出势便是‘硬开门’,接下来是‘里门顶肘’、‘外门顶肘’,它的精要也被归纳为‘六大开’,‘开’者,开门之谓也。这些动作和劲法充分表达了八极拳贴身近战,硬碰硬打的短打风格,以此来解释‘开门八极’是八极前贤的共识,自然是极有道理的”。接着,马先生又说:“我要补充的是,给八极冠以‘开门’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蕴含,而它仍然与‘八极’一词的本意有关,清初学者宫梦仁在《读书纪·数略》中载云:‘八极,地之穷极处也’,同时说,八极是由八个门为其代表的:
方土之山曰苍门(东北),东极之山曰开明门(东方)。
波亩之山曰阴门(东南),南极之山曰署门(南方)。
编驹之山曰白门(西南),西极之山曰阊阖门(西方)。
不周之山曰幽都门(西北),北极之山曰寒门(北方)。
宫氏的这种说法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开门八极’的深意,显然,‘开门’一词含有技术的和理念的两层寓意,以开门冠八极,首先是为了给八极张目,以强调八极的威力和技术特点,同时这两个字也大大强化了八极的理念意识,又增加了八极的人文色彩,从这一点上,我们再一次看到八极前贤们的深曲用心”。
4、在《金函玉镜奇门遁甲秘籍全书·总序》中说:
“皇帝战蚩尤于涿鹿,梦天神授苻,而命风后演就奇门。先排九宫于掌上,次分八卦于盘中,纵横十五,错叙三元。认九宫,安九星,配八卦,立八门。夫星有阴阳,门有开合。”文中“星有阴阳”是指“九星有阴阳之分”。“门有开合”是指“八门有开合之别”。在本书第63页《八门克应总诀》中:“开门属乾,乾中有亥,乾纳甲壬,金动水生,水生而生万物,故为滋生万物之初,又为‘天门’,所以吉也。”可见八门之中,“开门”代表吉祥、动静、生克之意,极其深奥。并且在“八门动应”中,其它七门凡与“开门”相合,皆为“手战、斗打者为应”,也就是说,八门当中唯有“开门”是与“拳术”有关的,这不正好暗合了“开门·八极·拳”的特征吗?
另据中国当代著名易学专家、河北省易学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散文协会副会长、河北省花山文艺出版社编审张志春先生在他编著的《神奇之门——奇门遁甲大解谜》中说:“古人把对应乾宫的门命名为开门,喻万物开始之意,为大吉大利之门,考中国历史,几乎所有开国之君俱从西北乾位开创基业,开门之名不虚也。”同时张先生还引录了古人一首“八门执事”歌:
征战远行开门吉,休门见贵最为良。
惊门官讼是非多,杜门无事好逃藏。
伤门搏斗能捉贼,景门饮酒好思量。
在“开门”的象意中,则明确地指出:
在地理上象意田地、平原;在人物上象意仙人和天文工作者;在性情上象意稳健和威风;在屋舍上象意道观和寺庙;在饮食上象意谷物;在功名上象意道家真人和佛家上人。“明眼人”可以看出,因为奇门遁甲是预测学,八极拳确实发源于沧州一带农村,当然是平原地区了,传授给孟村吴钟八极拳的黄绝道长正好是一位仙人(这里的仙人是修道之人对功深者的称呼),八极门人稳健威风也得到了印证,而探源寻理自然要从道学上入手。可见,开门的象意与八极拳的特征完全吻合。
5、中国周代吕望(姜太公)编著了一部兵书,名曰《六韬》,该书现仅存六卷,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其中在《武韬·发启》中,周文王问姜太公:“呜呼!商王虐极,罪杀不辜。公尚助于忧民,如何?”周文王意思是:商纣王非常残暴,滥杀无辜百姓,你能协助我考虑如何解救天下的黎民百姓吗?
太公说:“王其修德,以下贤惠民,以观天道。行其道,道可致也;从其门,门可入也;立其礼,礼可成也;争其强,强可胜也。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微哉!微哉!”姜太公回答的意思是:你必须修明德操,礼贤下士,恩惠人民,时时刻刻观察天道与人事的向背。按照一定的程序推行治国治军的方案,方案就能够实施;遵照一定的途径寻找实现理想的大门,这个大门就可以进去;按照一定的秩序建立礼制,礼制就可以确立;按照一定的方法争强,就一定可以取胜。然而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并不依靠战斗,而在于运用智慧去战胜敌人。我军没有伤残并完好无缺,这种不战而胜、精微莫测的智慧,有着鬼斧神工的奥妙。可以看出,“从其门”是指打开大门,“门可入”是指开门后就能进入内室。这里的“门”应该是“突破口”的意思。
6、《管子·心术上》从“道”的高度对“开门”进行了正解,《管子》一书中的《心术上》篇历来被视为黄老之学的代表作,用“虚静、无为”形容道法,与《老子》“德者道之合”之说是完全一致的。《心术上》说:“洁其宫,开其门,去私毋言,神明若存。”这里的“宫”指“心和脑”。“门”指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修行练功的过程中,要使盛装理性意识的大脑保持清洁敞亮,打开“感觉”的门窗,排除各种私心杂念,“无象无我”、智慧神明的境界就达到了。与此说相对应的是《老子》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之说,意思是塞住感觉的窍穴,关上认识的大门,就能使自己终身没有毛病。可见管子所讲的“开门户、去私念、得神明”,正是参禅悟道、修炼武学的上乘心法和取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为什么说是上乘心法呢?我们可以从胡孚琛先生的《道学通论》一书找到答案:
该书在第四部分《方术篇》第一章《存思、导引、健身术》中说:“道学历来将人体看作是由形(功架结构)、气(生命结构)、神(心理结构)三个层次组成的巨型动态开放系统,形、气、神三重结构不分离才能组成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形(肉身)、气(能量流)、神(意识)相分离就意味着死亡。因而道学的养生方法也是从形、气、神三个层次入手展开人体修炼工程,导引、武术动作等是炼形的,各家行气之法是炼气的,内视、存思、守一之法是炼神的。”在三法的修炼中,又专门强调“炼神”并指出:“汉晋时期,修道者在修形、炼气的基础上开始向炼神发展,说明修道者已经体验到精神(即意念)本身存在着常人还没有认识的奥秘,炼神比炼形更能开发人体生命的潜能”。接着又说道:“存思、守一、内视等法日益受到重视,存思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其中存思泥丸之神真,又有所谓‘默朝上帝法’,即存思太一帝君居泥丸宫,天地、日月、四象、八卦、仙山、琼楼环绕之,专意内视,日久分明如真,头顶天门洞开,阳神即飞出去朝见上帝。”可见,这里的“泥丸宫”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宫”,“头顶天门”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门”。“专意内视”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去私毋言”,“阳神、神真”就是《心术上》中所指的“神明若存”。
那么,八极门人真的如此重视精神的训练吗?下面引用几段霍文学老师在《霍氏八极拳谱·调养功·总论》中对“炼神”的表述:
(1)、习练八极拳技艺,要求内外坚实、心神镇定、技术精熟,方能大敌当前,心不为动,气力充沛,处之从容,随机应手。
(2)、所以习练八极拳技艺,要以内外坚实的身体为根基,以镇定的意志为主宰,以精熟的技艺为克敌要道,三者具备,方臻神化之境。
(3)、八极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其拳法在练习和应用上都有独到之处,就是把练气和养气之法融合在拳法之中。
(4)、我们所习练的八极小架、金刚八式、八极拳、六大开、应手拳等套路都是内外兼修之拳法,练习时通过正确的姿势(功架结构),使外形运动、呼吸(生命结构)、意识(心理结构)恰当地结合起来,以便于疏通经络,促进真气的运行,加强调息的效果,以后天之气换得先天之气,达到凝神固精,调血理气,坚实内外的作用,从而增强拳术的练习效果。
(5)、调养功是霍氏八极拳术的静功,是本门修养之术,就是通过一定的姿势动作,结合呼吸之法,进行意守丹田,精神集中,默念字句,进行精神和意念的锻炼(这不是就是“炼神”吗?),使真气沿人的经络运行到十二经脉。
(6)、所谓气,不仅是指人们吸入的氧气和呼出的二氧化碳,更主要的是练功有素者发出来的一种丰富而复杂的信息和能量的气,这种气含有红外辐射、静电、粒子流等,这种气称之为“真气”或“内气”。
7、老子《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不难看出,这里的“天门”指的也是眼、耳、鼻、口等感觉器官。“开阖”也是打开封闭的意思。“载营魄抱一”就是形神相依,“专气致柔”就是行气之法,“涤除玄览”就是清除杂念,“明白四达”就是通达神明。
8、被道教称为《正统道藏·太玄部》的《天隐子》一书,是学习气功者的入门宝典,相传是周晋州刺史琅邪公裔玄孙司马承祯所著。该书分“神仙、易简、渐门、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八篇。潘雨廷先生评论此书:“究此八篇文字,完成至少有九年,初经三年而不疑此天隐子,是当信解。又三年而得心闲名淡,是当闲解,既信且闲,乃达天籁自然之象。又三年而天隐子出焉,此当慧解之始,方见人参天地而可究其方生方死,天门开阖之理,宜知口诀之要‘在《存想篇》归根复命成性众妙者也。’且此九年之限,全法于庄子之象。”
9、在《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中收有《老子说五厨经》,此经当然不是老子所说,然理则本与老子。全经一百字,凡五字句二十,文简有实,反身绵绵,去佛偈之体,明修养之道,合易道近取诸身之理。
据潘雨廷先生注解:“夫厨者,烹小鲜以知味,味有酸辛苦咸甘,脏有肝肺心肾脾,行有金木水火土,德有仁义礼智信,其数五,其道周,德行脏味,取始于五厨。味冲脏,脏其行,行有德,德通道,此所以以五厨名。计经文二十句,四句二十字为一厨,百字五厨,道其寓焉。”
据唐朝尹谙对第五厨“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的注解:“气本自足,食之以随取,食己当随泄。《抱朴子》曰:‘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故取犹不泄,泄犹不泄,取之泄之,神而明之,食犹不食也。以反身言,天门开阖,一如天府,一如葆光。人中之气与人外之气,廓然而一河有乎结,是之谓道。”
10、在《鬼谷子·捭阖第一》篇中,鬼谷子也对“开门闭户”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诠释(鬼谷子,相传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九流之一的纵横家代表人物,姓名不祥,隐于鬼谷,因此得号,长于养生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明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而牧之”。
文中“捭阖”就是开合的意思,查《辞源》一书,“捭”是分开、打开的意思,“阖”是关闭、收敛的意思。“知存亡之门户”是说当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心中要清楚如何进攻打开对方的门户,同时防守封闭好自己的门户,这是决定自己生死命运的关键。“而守司其门户”就是防守控制自己的门户,不被敌人伤害。第二段话则鲜明地指出“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意思是应对敌人时,彼此招法变化无穷,但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对付对方。“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则完全是招式变化的方法。后面几句话的意思是:圣人在防守自己门户的过程中,要谨慎地观察敌人的招式,做到后发先至,并时刻揣度他的心思计谋和体能消耗的程度,运用技巧轻松应付,另外圣人和敌人有贤损、智愚、勇怯、仁恶的差别,敌人一定心虚胆怯,方寸大乱,气势愈变愈小。因此,是开是合,是进是退,是轻视还是敬重,圣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任意出招,从而大获全胜。
更让人惊奇的是,鬼谷子所研究擅长的“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正是八极拳中所蕴含的精义。笔者认为,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无可非议的必然联系,“养性持身”和“捭阖之术”就不必再解释了,我们只要仔细、深入地分析研究一下“纵横之术”就可以解释清楚八极拳独特绝妙的“十字劲”法。一纵一横是什么?不就是一横道加一竖道,一个清清楚楚、真真实实的“十字”吗?《新语·辨惑言》:“因其刚柔之势,为作纵横之术”。是说根据敌人出招刚柔的情况,我可以凭借纵横之“十字劲”法对付。《内功四经·神运经·第二章》:“炼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气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气盛而能纵横,精神敛而能飞腾。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很显然,这里“纵横”指的就是横劲和竖劲交叉而成的“十字劲”。《淮南子·览冥训》中高诱注:“苏秦曰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东与西合为横”。可见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能够“纵横”成无数的“十字”,合“八极”而成浑圆之力并达极远之地,所以我们可以作如下结论,“纵横捭阖”之术就是“十字开门”之法,就是“中正平和”之道,就是“八极真意”之源。
11、道教《太上老君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中谓真武大帝“开天门而闭地户”。据詹石窗先生讲,所谓天门,就是天体结构模式的名称。考道教《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秘文》中有“天皇镇坛”,此坛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可见“天门”和“地户”都是具有方位的代码意义。当然,其符号代码意义还不仅仅是方位,因为二者之设立乃是天上星宿为其结构原型的。这样一来,天门与地户的对应就不仅是方位的对应,同时也寄托着星宿的对应。从现有诸多道教经典所述情况来看,天门地户常常在有关“步罡踏斗”的仪式中出现。如《皇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记录有“入天门”与“出地户”之仪式进行中的咒语。在解说《大暑六戌隐性符》时,作者说:“布局行事,算视天门、地户、蓬星、太阳、太阴、步罡踏斗,以十干之日时,先祝心下所谋之事。”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天门与地户等项所形成的坛场结构模式是符合“步罡踏斗”之轨迹的,其信仰的核心是玄武,因为“步罡踏斗”其用意在于“感召”玄武大帝的降临,外在层面虽然飘荡着神秘的信仰烟雾,但内在层面却蕴含着星宿的协调对应关系以及“步罡踏斗”者力图以其精神力量感应星斗的观念。这种情况在《皇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具体解释“罡步”所临位置时有进一步的表现。该书将十天干按照阴阳顺序分开,以步罡斗。这种相反相成,本身就体现了天体星宿的阴阳对应,而坛场布局既然是由人来操作的,则“罡步”可以看作是先民力图以其独特的符号结构轨迹来传递人与天地自然相互沟通的信息。
由此可知,开“天门”闭“地户”的具体“法术”出现在道教《八极神章》之中,而其更具体的做法是“步罡踏斗”,就是脚踩星斗的意思。这跟八极拳诀“脚踏两湾”、“脚扎黄泉”完全是一个意思,因为练拳者所踏、所扎的地球就是宇宙之中的一个小小的“星斗”。这与“天人合一”也很吻合。
元代著名道士刘玉自称于西山遇高人胡慧超,胡宣告“净明大道将兴,当出八百弟子,汝为之师。”于是刘玉建道院,修善道。此后刘玉又宣称得许逊降授《八极真诠》,胡慧超降授“三五飞步正一斩邪”之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重建净明道。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玉所得的《八极真诠》应该是一本修道的秘籍,刘通过这本书“开阐大教,教诲后学。”而成为一代名师,并且他还学习了“三五飞步正一斩邪”的功夫,很显然这是指的武功。《八极真诠》是不是《八极神章》呢?“三五飞步正一斩邪”是不是八极拳呢?笔者认为极有可能是,但还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12、另据《易·系辞上》记载:
“是故合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合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
很明显,这段话中,“户”是指门户,“坤”是柔顺的、静止的、被动的意思,“乾”是刚强的、没有阻碍的、主动的意思。整段话的意思是:《易经》以六爻的变易告知吉凶,其中包含阴、阳、变、通、象、器、法、神八种道理。例如关起自己的门户来,引进落空、巧妙柔化对方进攻之肢体,就是“坤”;打开敌人防守的门户,主动出击、用刚劲快发的方法击溃敌人,就是“乾”。门户的开启和封闭,有时用阳刚之劲气,有时用阴柔之劲气,这就是“变”,阴阳、刚柔、动静之间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通”,招数变通后可以看到的胜败结果就是“象”,由现象产生一定的形状就是“器”,制定制造用器(过招)的经验法则就是“法”,民众(后世传人)运用经验犹如出入门户,遵循法则练功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就是“神”。可见,这段文字说明了练功竞技达到“神明”境界的过程和方法。
关于八极拳内含“开门”之术和“八门”之说,如果大家有兴趣,还可以看看形意拳老前辈孙禄堂的《拳意述真》、马国兴先生的《古拳论阐释续编》等著作。八极拳的源流问题,笔者作为八极门中的后学晚辈,不敢妄加评论,只是引用各家前辈的不同观点,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最有据可查、最令人信服的还是马明达先生在《说剑丛稿》和《武学探真》两书中关于八极拳来源和传承的观点,大家不妨阅读一下,马先生娓娓道来,据理充分,没有丝毫的玄虚成分,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和收获,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也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