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间舞蹈----傩舞

标签:
君子传衍魂脉第三章3非遗辉煌文化 |
分类: 传衍魂脉 |
江西民间舞蹈----傩舞
傩舞是一种戴着面具跳的舞蹈,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祈祷丰年的祭典仪式,历经漫长岁月,不断改革、创新,逐渐演变而成的民间舞蹈,也是古典舞蹈和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舞蹈大多以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表现内容,具有夸张、粗犷、朴实、简练的风格,有“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之称。
人神共娱的傩舞已成为江西本土的一种具有代表意义的民间艺术。傩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傩舞就是从傩祭而舞。流传于江西省各地的民间祭祀舞蹈“跳傩”,如《雷公》、《跳钟馗》等,其原始意义就是继承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先祖神祗之古风。“起傩”、“搜傩”等仪式舞具有原始神韵和娱神功能,从“起傩”到“搜傩”,仪式极其热烈隆重,配以震人心魄的鼓钲之乐,给人一种凝重、深沉、神秘和威严的感受,整个村庄沉浸在一派狂欢、神秘而又不失庄重的气氛之中。这时的傩舞,也可以称作傩祭,两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江西汉代就有传傩之举,至今保留的节目里,《攀杠》和《小鬼爬杆》中“突倒投而挂、辟殒绝而复联”的舞蹈动作,就是汉代百戏的遗存。全省现存1500多个舞蹈中,傩舞节目占1/4,其中保留节目有247个。目前江西省25个县(市、区)有傩事活动,它们主要分布在南丰、萍乡、婺源、万载、乐安、崇仁、宜黄、德安、宁都等地。各地的傩仪源头不一,发展进展不一,内容迥异,连名称都各不相同。
南丰傩舞,俗称“跳傩”,原为祭神驱疫的仪式舞蹈,后发展为娱神娱人的傩舞。南丰傩舞当以山溪乡石邮村为代表。山野僻壤中的石邮村,距南丰县城约30公里,是一个有1300人以吴姓家族为主的自然村,村中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傩神庙,每年正月间为期半个月的“跳傩”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世代沿袭,从未间断。南丰“跳傩”节目丰富多彩,形式不一,有驱鬼逐疫、祈福纳吉、武打技巧、世俗生活和传奇舞剧系列节目及傩戏共120个以上,主要节目有“跳竹马”、“跳傩”、“跳和合”、“跳狮子”。“跳傩”是南丰傩舞的主要品种,以表演众多娱乐舞节目和系列节目为主要特色,现保留82个节目。每班少者5人,多者36人,其动作简朴、刚劲,保持较多的原始风格,讲究屈圆、缓慢,柔中带刚,一招一式,徐疾有致。
萍乡每年农历正月开始,人们跳傩舞,请傩神,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氛和乡土气息。萍乡上栗县下埠乡的傩班从春节开始,出外巡演100天,直至春耕回归。萍乡傩舞的动作,是严格按照傩事活动的程序进行步法和布阵。其风格独特,每个傩舞队各具特色。或古老稚拙,简单豪放;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粗犷剽悍,风趣诙谐;或激烈奔放,勇猛刚劲。表演都以“驱鬼逐疫、降吉纳福和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为内容。
婺源称傩舞为“鬼舞”或“舞鬼”,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和图腾崇拜意识的舞仪,寄托了村民的美好愿望。婺源表演跳傩的班社众多,大都又舞狮又跳傩,狮傩同演。婺源的傩舞节目有28个,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故事,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练。如《开天辟地》,舞者头挂“盘古氏”面具,手持大斧,四面砍劈,表现出开创乾坤的盘古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慨;《判官醉酒》表现判官与小鬼嬉耍斗酒的酩酊醉态,人物性格鲜明,饶有生活情趣;还有《舞花》、《太阳射月》,都取材于历史故事,气势磅礴。
德安县则有一种特殊的跳傩形式,叫“布帐傩”。特点是“开棚做戏”,“棚”为布帐(幕),以请神、驱鬼、捉蛇、寻医、关公打大刀、拜天拜地等表演形式,于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白天游春、晚上表演。游春和表演都有严格的程序和各种仪式,既有人物故事、场次故事,又有歌舞,唱、念、做、打、杂技等综合性表演手段。晚上做戏即表演时,表演者头戴用樟木雕刻成的各种人头像的傩面,所唱段子的音韵是傩歌《柳七娘子游春》音韵的主旋律,乐器仅限锣、鼓、笛三种。其布后的上棚木偶剧表演与布前的下棚跳傩舞两种艺术形式在同一时空里相互交叉,难分伯仲,这种傩表演形式在现存的赣傩中独一无二。
而位于乐安县城南15公里处的东湖,村内不足百户,氏族内却世代流传着一种古老的跳傩仪式,当地人称为“滚傩神”。“滚傩神”所戴的面具与其他傩舞不同,不是罩住整个脸部,而是分上额、下嘴两个断片组合而成,主要表演有“鸡嘴”、“猪嘴”造型动作及风格的节目,有专家推断它为西汉年间流行的“猪头打鬼”的演变产物,是至今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傩仪和傩舞之一。
崇仁的傩舞叫“跳八仙”,俗称“打把戏”,跳傩前先打扫庙宇、燃烛焚香、鸣铳致敬,以求吉星高照,香烟不断,福寿绵长。“跳八仙”是表演八仙传说的多人舞,有两种班队:一种为8人表演的八仙班,另一种为10 人表演的十仙班。都由多人组成的乐队伴奏。
乐安县敖溪镇和崇仁县相山镇山斜乡有端阳跳傩的习俗,替代龙舟竞赛;修水则有“摆傩”之俗,一年摆24次,一次换一批面具。
摘自本人所著《传衍魂脉》第三章“灿若繁星的珠宝--江西非物质文化曾经的辉煌”
图片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