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铁志
(2017-12-13 11:59:09)1960年,朱铁志出生于吉林通化的一个干部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教。1969年跟随父母下乡,1978年参加高考,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后到求是杂志社工作。
在当代中国杂文家中,朱铁志是成就卓著者之一。迄今为止,创作了近两千篇杂文,出版杂文集和散文集17部。同时,他还主编或参与编辑了《20世纪中国幽默杂文》、《中国当代杂文经典》、《中国杂文大观》、《中国最佳杂文》等多部杂文专著。至于他所获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不仅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和中国报纸副刊年度金奖,而且还曾获鲁迅文学奖。
在单位里,朱铁志是最早上班和最晚离开的人之一。他为单位写了40多万字的报告、讲话、文件和简报,有时累得昏倒在办公室里。脚踏实地是他的品质,一丝不苟是他的性格,精益求精是他的追求,笔下生辉是他的才华。所以,走上领导岗位,也是情理之中。
工作之余,朱铁志把杂文作为自己人生的落脚点和爆发点。他说:“作为知识分子,最可怕的是缺乏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提出别人所不能提出、论述别人所不能论述的问题、观点和建议,于自己,是一种快乐的释放;于社会,是一种巨大的贡献。
朱铁志主张,杂文应该成为文明之文、文化之文、文学之文、文雅之文。所谓文明之文,是说杂文所昭示的思想观念必须是符合人类的文明精神。所谓文化之文,是说杂文必须有学养灌注、学理贯通、学问滋养。所谓文学之文,是说杂文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讲究形象思维、框架结构、谴词造句。让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所谓文雅之文,是指杂文的一种内在气质,是一种下意识的流露和不经意的表达。
在“互联网时代的杂文创作暨老土《牛头马嘴集》研讨会”上,朱铁志在发言中说:网络时代是一个众声沸腾、极度喧嚣的时代。在网络世界,传统杂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表达套路,隐晦曲折、意在言外的表现手法,被直截了当、异常尖锐、异常辛辣、痛快淋漓的网络杂文所取代。传统杂文遇到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对这种挑战,杂文作者不必悲观,而是要积极应对,重振杂文。可以在思想和艺术两个层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开掘、更加从容的展开、更加理性的辨析、更加婉转地表达。一句话,网络时代没有终结杂文,而是对杂文创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有出息的杂文家应该正视这种挑战,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杂文精品,而不是哀叹杂文的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