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2010-11-02 15:48:02)
标签:

杂谈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教学设计

马振升

文本解读:这两首诗,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爱情观,意象的选取与组合也各有特点,适宜进行比较鉴赏。

教学目标:1、诵读感悟诗歌表达的爱情观念。2、把握诗歌意象选取与组合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爱情观念,诗歌意象选取与组合的艺术技巧,比较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选取与组合的艺术技巧。

设计说明:比较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意象的选取与组合是诗歌的基本技巧,本设计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诗歌鉴赏的示范。需要两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与预习】

1、  查阅资料,了解舒婷、裴多菲的生平、诗歌主张和代表作。

2、  熟读两首诗,积累美词。

【整合与建构】

一、初读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体会、讨论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致橡树》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真诚、坦率、个性鲜明的“我”,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理智冷静的,具体来说,前一部分昂扬、激奋,后一部分细腻、缠绵。《我愿意是急流》在轻松愉快的情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苍凉之感,不仅要读出轻柔舒缓的语调,还要把握诗中苍凉稳健的阳刚风格。

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体会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二、研读赏析。

1、  自由赏析。

教师不提具体问题,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两首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思考,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充分参与。

2、  专题比较。

在学生自由赏析的基础上,教师明确比较赏析的专题,将研读引向深入。

①意象的选取与主体的定位。

②意象的组合与主题的确立。

③评说两种爱情观。

学生围绕上述题目认真准备,也可以分组准备,下一课时交流。

 

第二课时

【整合与建构】

逐一交流三个问题,每个问题至少有两名学生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①《致橡树》中抒情主人公以“木棉”这一树的形象出现,以“木棉”的独体意象来对比“凌霄花”“鸟儿”等意象群,用一系列限制性词语——“绝不像”“绝不学”等,对它们予以否定。可见,舒婷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我愿意是急流》中抒情主人公是以“急流”“荒林”等意象自喻,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感;而比喻爱人的意象则是“小鱼”“小鸟”等,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美,给人以秀美之感。可见,裴多菲是以男性为主体表达爱情理想的。

②《致橡树》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木棉和橡树,是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我愿意是急流》“我”与“爱人”的两列意象交替出现,相互对立,每一组借用不一样的意象,在每一个诗节中却以同样的结构模式循环往复。这种层出不穷的意象组合与一成不变的结构安排,使诗人炽烈的爱情得到了畅快淋漓的抒发,而始终不变的却是诗人的爱情理想——“爱就是无私奉献”这一主题的强化。

③《致橡树》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标榜一种符合制度的爱情观,不是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我愿意是急流》女性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成为男人的附庸。(这个问题要结合时代背景来把握,不可纠缠过深,视学生水平而定。)

3、  学法归纳。梳理意象——意象组合——知人论世(不要首先“知人论世”)

三、诵读内化。

学生分组举行诵读比赛,进一步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

【应用与拓展】

独立完成余光中《乡愁》的鉴赏。(见练习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