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在也不见》:关于情感世界的三重门

标签:
再见在也不见 |
分类: 文娱小区 |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这是仓央嘉措的一首诗,这首诗很好得形容了见、念、情这三种情感。这三种情感有时会像一座心城,会将人牢牢围住、困住,电影《再见,在也不见》就是讲述了这样三个故事。该片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舒缓的叙事节奏以及感人的故事情节,将亲情中的那种不悲、不喜;“基情”中的不来、不去;爱情中的不增、不减完美得展现了出来。无疑,《再见,在也不见》是一部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慢慢观赏和品味的影片。
整部影片分三个故事展开,这种分段式的影片架构很常见,但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均由同一个演员来塑造,还是非常有趣的,这会让观众在情绪上有一个顺延的记忆递进,增强了代入感。第一个故事的主题是亲情,影片中陈柏霖与秦沛是一对父子,怎奈父亲秦沛因工厂倒闭而外出逃债,这让陈柏霖只能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中长大……多年以后,成年的陈柏霖偶然遇到父亲,这时的父亲早已有了新家。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与父亲相认,因为见,或者不见,父亲都只是不悲、不喜。这样的设计非常扣主题,表现出了“再见,在也不见”的核心寓意。
如果说把这三个故事比作是男主内心的三重门,第一扇是亲情之门,走出来相对容易。那第二、三扇门便是一个个唯心层次上的递进,特别是第二扇门:同性之门,这是整部电影最敏感的一段。在这段故事中,陈柏霖与杨佑宁在少年时期,产生了一段朦胧的同性之恋,这样情感很微妙,有可能是兄弟之情,也有可能是同性之爱,总之在那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年龄阶段,在性取向上会有着任何的可能性。这段故事拍得很精致,画面唯美情感细腻,很有台湾电影的风格腔调。主场景是在一个湖边,一个看似与世隔绝的地方。这样的设计类似于《断背山》中两位同性牛仔在断背山深处牧羊的场景,爱火在湖泊里燃烧,又要面临父亲的责骂,突出了那种水火不容的矛盾感和戏剧性,非常写实。同时,后来父亲为救杨佑宁而死,又有着明显的隐喻色彩,让这个故事更具深度。
第三个故事是陈柏霖与蒋雯丽演绎的一段老少恋。这段故事注定会产生一股悲情色彩,虽然没有第一段故事的心酸,没有第二段故事的出位,但这个故事还是为整部影片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气息。即便这是段没有结果的恋情,但爱就在那里,即使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是不增,不减。仓央嘉措那首诗,可谓参透了人生真谛,而这三个故事,又可谓道尽了世间沧桑。
影片将于5月13日上映,届时同天将会有6部电影上映,这部《再见,在也不见》还是面临着一定的市场压力。不过好的电影,自然会获得观众的青睐,从而会提高影院关于这部电影的排片量,相信这部《再见,在也不见》会凭借精良的制作,走心的故事,加上张柏霖、蒋雯丽、杨祐宁几位主创的精彩表演打动观众,成为5月档电影市场上的一匹黑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