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距离击杀》:成名一将万骨冤

(2014-05-11 23:42:57)
标签:

近距离击杀

电影

娱乐

分类: 文娱小区
                                    

《近距离击杀》:成名一将万骨冤

最近在读一部书,叫做《菊与刀》,书中阐述了东西方国家对于战争,对于死亡思维上的不同。西方,命比金贵,以美国为最。东方国家,拿中日两国来说,讲得是杀身成仁,舍身就义,为了领导要敢于牺牲,相信意志在战争中最关键,最具杀伤力。而日前正在热映的一部抗战悬疑影片《近距离击杀》便是以此为题材,加以戏剧化、悬疑化、冲突化,上演了一场成名一将万骨冤的精彩“罗生门”。

和大多数战争题材影片一样,影片一开始便是一番狂轰烂诈,煞是精彩。故事核心围绕一个我军首长展开,一个连为了这个“将”被杀得所剩无几。一次次突围,一次次绝望……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一个班。其中每个战士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这些都看在“将”的眼里。十年后,“将”的头骨被发现,鉴定结果是“近距离击杀”,而非当时战士所说的被鬼子流弹打死,围绕着谁是杀死“将”的调查行动开始展开,到底凶手是谁……

影片将幸存四人的性格、背景、人际矛盾进行剖析,采用了四老一少的阵容组合,这一幕幕老戏骨与小后生的对话,如何博弈成为影片亮点之一。同时,影片的逻辑与线索,是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和思考,而不是像一些悬疑影片那样故弄玄虚,最后再把逻辑和侦破过程一股脑灌输给观众。凶手到底是谁,是与首长有矛盾的王树?还是胆小怕死的宋伟,亦或老实本分的骆霄,我们不得而知,但导演孙铁让我们看到了在战争中,每个参与者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对于战争和人性方面的思考,这比那些只靠血腥的镜头,重品味的表演和手撕鬼子的意淫笑谈要强上百倍。

他们之间没有坏人,假如真的是几位战士中的一员杀了“将”,那他们也是为了活命,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命,当然是在无法护送“将”突围的前提下,至于如《亮剑》里,魏和尚背团长突围,奔袭数十里,也只是精神意淫罢了。这里也体现出了整部影片的写实性。曾经某媒体搞过一项调查,说如果长时间没有参与过战争的军人若回到二战时期,可能在战争开始后的10分钟内,便精神崩溃,因为那种残酷是常人无法承受和理解的,在这种背景下,绝望的军人做出任何事,都是可以有的。就像影片中的一排长,他有什么错呢?

影片的结尾,当孙田来找宋伟,寻求最终的真相时,宋伟正是办喜事。但他的新娘没有出现,宴请的宾客也没有出现,有的只是暗色调的房屋和大红色之间的色彩对比,这俨然是导演要告诉观众谜底要揭开了,这是一个出人意料而又悲情的谜底,红色代表激情,暗色代表压抑……这里很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灯笼与白色雪的类比,这种心理暗示和隐喻体现了影片对于色彩和细节上处理之精妙。可以说,《近距离击杀》做到了悬疑与战争的完全结合,是一部不容错过的走心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