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武汉某职业学院沿用5年之久的晨起必做项目——读英语,跳广播体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诵读《道德经》,学跳集体舞。据该校学工部部长吴争强介绍,此次调整是因为英语晨读的效果有限,也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安排专门的辅导员逐一解释《道德经》含义。
在人情味越来越少的当今社会,不少人尝到了被西化的负作用,人们开始追求前沿,追求个性,释放自己,间接的导致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于是,有的人便开始大兴国学,尝试用传统文化来改变现状。该校便开始身先士卒了,将晨读项目英雄改为了《道德经》。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作法很无为。
很多人认为中国儒家文化太过中庸,消磨了人的创造力和思想性,更让一代代读书人沦为腐儒。不过儒家若比起道家来,还是有所为的。此次该校将晨读改为《道德经》想必是想让学生们提高道德和自我修养,也可见这所学校对传统文化一直倍受推崇的,不然怎还有工部部长?这让人想起了隋文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
上过大学的人,准确的说上过职业学院的人都知道,晨读的科目大多是形而上学,敷衍了事而已,学生在乎的不是什么科目,而是自己早晨能不能多睡会。读英语也许还能帮助自己过级打怪,但读《道德经》有何用?真是得把老子气死。主席都说了不折腾,而这学校真是存在就要折腾。
退一步说,读《道德经》也就罢了,但你得让学生知道什么意思啊。知道什么意思也就罢了,但你得让学生学这东西要有个奔头啊,可以搞竞赛或者有奖问答之类的也不失为一种激励教育,不然造成的结果只是得其形,不得其髓。再者说,就是读懂读透了,学生们个个“无为”,那影响的还不是学校的绩效成绩?
所以,学校要作的是正确引导学生读经典,去除里面消极的元素,激发其中积极的一面,将经典立体化,人性化。比如儒家经典中的三从四德,这里面貌似是圣贤之言,却有着十分的弊病。若在讲师的拆解下,便可将三从去除,将四德发扬,这样也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经典的价值,避免死读书,读死书。
笔者也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从自身的角度来看,晨读无论是读《道德经》或者英语都不是最佳的,因为这样的学校并非以考研考国学或者英语过级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毕业后及时能找到工作。怎样达到这种目标,就是通过大量实践来提高自我的学识和技能,这是非常关键的。若只注重这种形而上学的东西,造成的结果用韩寒的话说就是,很多莫扎特去编了程序,很多张曼玉去当了前台,很多李开复去做了中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