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五六年,并不失为一部诚心之作
(2011-10-08 15:25:39)
标签:
书评文化 |
分类: 由感而发 |
收到端木刑天新作《一混五六年》已有时日,用了一周时间细细读罢了。不可否认,端木兄以自己的角度表达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轨迹是切实可信的,是在这个时代走过的人们都重复的轨迹。本书虽算不得传世之作,却不失为一部诚心之作,这点诚心在如今的文坛已经被湮没的支离破碎了。
从一个普通读者角度来说,《一混五六年》确为一部能躲在床上都不忍放下的小说集。我相信,夸这部作品的人已不少,溢美之词何止万千,所以夸奖的话我这里不在无庸赘述。书的扉页,端木兄写得雅正,那我也就胡乱说几句。当然,我自知读过的典籍不及端木之十分有一,闲话少述。
首先的一点意见就是,这部本适合精读,而不适合细品。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试着写一部好的小说,必须要让读者在阅读中尽量减少目光跳跃过的段落。比如,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情节、环境及气氛冗长的赘述。而在这部小说中,便有这种问题,虽然不大,也要经端木引起重视。
其次,故事情节、人物特型重复。这部由多篇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的合集,其中有一个诟病便是主人公人物背景、性格重复。这样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塑造的人物会刻板,很难植入到读者内心深处。比如,一个故事打动了读者,但另一个以故事主人公性格完全重复的另一篇小说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样只能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破坏自己呕心沥血塑造的鲜活人物。
其三,会讲故事,更要会写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所以好的小说,光有情节是不够的,需有能另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还要有环境、气氛等的烘托。而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中环境等这方面写得不够多,这影响了将读者带来小说意境中的两者产生的共鸣。当然,作到前两者也可成佳作,例如:《活着》《亮剑》等。
纵观当今文坛,很多人已经错误的理解了文学的概念。拿上世纪八九时年代的作品来说,虽然在今天看来那些作品有些劣势和不足,但在当时,这些作品是处于思想的前沿的,是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的。而当今,很多作家们已经养尊处忧,不问世间疾苦,被体制化脱离了一个作家的本份。
他们的作品规避现实、脱离现实甚至落后于现实,被完全体制化的他们丢去了文人那份风骨和大师的情怀。过于自信甚至自我膨胀的他们都在自恋的封闭的自我冥想的创作,在自己认知的小圈子里且行且远。在宋朝以来,中国人丢掉了尚武的精神,然在今天,中国人的文人情怀真是丢不起了。很高兴,看到了端木刑天的文字,久违的文字,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希望他更好的走下去,写出传世之作,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