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永久的城
清晨,人流奔向机器隆隆的企业,骑自行车的赶着蹬腿,更多的是电动自行车,以箭一般的速度嗖嗖而过。城市因为这些外来打工者而忙碌,而拥挤。
他们的人数是如此的众多,在上海的一些地方已经是本地人的近十倍。他们从事的工作以体力劳动居多,本地居民多不愿意干,他们是真正伟大的劳动者。城市商业因此繁荣起来了,大超市里生意兴隆,销售红火。
就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也到处都有小摊小店,他们敏锐的商业触角伸向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本地居民在享受他们的服务,虽然有粗糙不完善的地方,但办事购物到底是方便了。
就拿农村居民使用的液化气钢瓶来说吧,那百来斤的重量,老人们无能为力。打工仔为人解燃眉之急。当液化气站以官办的姿态拒绝提供送货服务,打工仔们早想到了商机,以区区几元钱,为居民们取送钢瓶。
使当地人最为受益的,就是出租房屋。杂乱无章的简易房屋为此突然增多,连成一片。房子多位置好的人家每月单此收入不下万元。而且,这样的人家不在少数。
他们远离故土,到上海寻梦。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战星星,斗月亮,在环卫,运输,装卸,小商业等领域苦苦奋斗,直至扎根。他们的经历往往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最好诠释。
早期的打工者或许文化水平不高,可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那一群群的打工青年中,高中文化普遍,大学生不在少数。他们热爱生活,善于生活。在有闲的周末,公园里的亭前柳下,青年情侣出双入对。他们喜欢打扮,意识超前,衣着很是时髦。实际上,他们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弄潮儿。
相比较上个世纪为追求理想而去求学的青年,当今的打工青年丝毫不逊色,他们把前卫的思想先进的技术带回了内地,使不同的文化交流融合。在时代的背景下,平衡着利益与发展,建设着和谐的理想的社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