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课时应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

(2009-04-01 19:22:38)
标签:

教育

问题预设

杜郎口

胡宇宏

课堂事件

分类: 学校生活

备课时应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

——听胡宇宏老师的课有感而发

/文/胡月恒

    今天听了胡宇宏老师一节课,他教九年级数学,用的是八年级的学生,意在为全校数学老师做课,主题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解题思路进行训练,让学生注意解题时的切入点、关键点、知识点,解题时的表达。课讲得很不错,应该讲的都讲了,学生反应良好,老师反应良好。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胡老师这节课的极大成功里面,还是出现了一些情况。

    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场面。罗莎同学在展示时用了三种方法解题,思维敏捷而周密,胡老师不置可否,只“嗯”了一声;胡老师指出后黑板上学生做题中不足时认为学生的做题步骤多余,端阳同学反驳胡老师,并讲解出了解题中几个步骤的理由,学生讲对了,的确不多余,胡老师“嗯,不多余啊”一句说完,便接着讲题;段广东同学在胡老师讲解前黑板上的题时,指出其他同学解题的错误,胡老师恍然似的说“啊,错了,是吧?”。

    现在对学生的表现暂切按下不表,单说说胡老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的处理是否合适。我认为,罗莎同学得出多种解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远远高于一般学生的水平,其中一种解法甚至比胡老师的解法更高明,一个学生表现得如此优秀,怎么能用一个“嗯”字了得?应该怎么办?其实并不难办,简单地给予肯定,给两句表扬,罗莎同学的心理感受应该比只听到一个“嗯”字要好得多;端阳同学勇敢地纠正了老师的错误,态度极其诚恳,求知若渴的情绪溢于颜表,胡老师不应该那么冷淡地处理,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地往下讲题,其实承认自己刚才因没注意到细节而讲错了,也未尝不可;段广东同学很是可爱,直接跑到黑板前帮老师指出其他同学的错误,老师难道不能说“哎呀,广东同学真厉害,比我的思维还快,我都没有看出来,你就看出来了,真佩服你呀!”,这样的话,广东同学可能会对胡老师更有好感了。

    对以上种种情况胡老师处理的是否适合,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出发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不合适也不过是我一家之言,但这不是本文讨论的主题。说到这儿,应该说说本文题目了,“备课时应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对于胡老师的这节课,我并没有贬底的意思,刚才所说的情况应该归类到“课堂突发事件”,也就是说课前老师并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多“意外”,所以在真正遇到了这些“意外”时,老师就会慌乱,就会不恰当,就会出瑕疵。如何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呢?说实话,谁也避免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尤其是现在我们正在学习杜郎口式课堂模式,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都在讨论研究,学生思维又那么活跃,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出现六种或多于六种情况,我们不能减少“突发情况”的发生,但是,我们能预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当老师的用什么方法处理最合适。这就涉及到老师们备课的问题了——备课时应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那么,这个问题就被扩大,不仅限于应对“突发”事件了,预设便成了一个大课题。

    教师备课是如何“预设问题”?

    首先充分了解学生,安排“学习任务”。针对教材内容和要落实的目标,为学生设计出他们感兴趣、乐于完成、迫切想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必须进行新的学习。用“任务”来给学生创设一个需要学习、乐于学习的情境。同时,学生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要能够完成所预设的目标。“任务”可以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的解释、解决,可以是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通过自学、预习遇到的典型而又普遍的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是老师通过跟学生对话产生的新的问题的解决。总之,这个“任务”要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本课(章节)教学内容欲望,产生学习需求。

   其次预设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那些疑难问题。学生完成任务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产生什么样的困惑和疑问?可能是认知方面心理方面的,还可能是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详尽地思考。一方面,结合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产生的困惑和疑问作出预设,再一方面,结合过去学生学习的实际来作出预设,还有一点就是要针对性地对学生做调查了解(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老师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然后,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出应对准备,所准备的内容包括“引导策略”、“必备的资料”等。

   再次预设课堂学习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冲突。开放、民主、尊重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会出现很多老师预设以外的认知冲突。冲突的解决往往成为课堂的精彩。预设了冲突,也就能够预约精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原有知识、经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文本的知识观点的冲突;二是同学之间因为各自知识经验背景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思考方法不同、学习水平不同而导致的对同一现象认识、同一信息理解的各异而产生冲突;三是学生的认知与教师观点的冲突。这些冲突的出现正是唤起学生学习活力、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契机.(也就是胡老师遇到的情况)。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就所教学内容中某些关键部分的学习,作出多种预设: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立场、以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看待问题的?换一个立场观点会怎么认识?不同知识背景、立场观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会怎么认识?孩子们与作者的知识经验、背景、立场观点会有什么不同?具有不同知识经验背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孩子会怎么认识?采用不同方法来学习的孩子可能得出怎样的不同结论?等等。然后,针对存在的冲突思考应对措施──是应该以开放的态度鼓励,还是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给与引导,怎么引导?生成的问题可以生成怎样的目标?新生成的目标与预设的目标是怎样的关系?两者合一还是进行目标调整?调整后的课堂教学利弊如何?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不慌。

    最后预设学生“没有问题”时怎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主导地位的,教师一般的活动就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问题解决,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冲突,怎么办?如果任务完成得很好,目标也已经达成自不必多说。但,一旦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欠缺、学习水平达不到,因为没能出现预设的冲突,关键部分的学习不能深入,不能出现预期的精彩,从而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怎么办?如果学生确实没能关注到在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部分,并且不是他们已经学会了,而且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水平比较高,只是关注点的问题,老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问题提出来。这样,同样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如果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水平达不到,那么,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读书、怎样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怎样通过将教材、作者的观点和认识与学生的观点和认识相对比,把矛盾和冲突摆出来,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和冲突,去解决矛盾冲突。应该注意的是,老师预设的这些冲突,应该切实是学生可能出现的而不是老师一厢情愿而学生“高不可攀”的。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认知心理水平的了解是“预设问题”的重要前提。

    总结一下,好的“预设”,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学习实际的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把握;需要教师确立“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服务”的理念;需要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目标有准确、科学地认识;需要教师长时间用先进的理念实施课堂教育实践、进行不断反思的教育智慧积淀。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学习、思考与不断提升,是作出好的“问题预设”的重要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