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未来能源形势的一些看法

(2009-02-15 10:10:46)
标签:

财经

分类: 产业经济

对未来能源形势的一些看法

宋鸣,2009年02月15日

 

 

一、未来能源供给形式的变化

    在分析未来的发展形势时,无论是业界人士还是专家学者,都明显低估甚至忽视了能源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究其原因,或许是大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影响的作用机理。

    其实主要机理很简单,那就是:化石能源开发→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河流干涸→农业衰退、生态恶化→社会经济危机。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似乎减排温室气体只是一种国际义务,而不是维系中国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事实上,由于中国绝大多数河流发源于西部的冰川,温室效应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

    在过去3个月时间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持续袭击了中国中部和北部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几占中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灾情最严重时,全国受旱耕地直逼3亿亩,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发生饮水困难,多省发布红色干旱预警,国家防总也拉响了历史上首次“Ⅰ级抗旱应急响应”[1]。

    这场严重旱灾并不是灾难的开始,也可能远远不是结束,它只是把数十年来悄悄推进的灾害突然显性化而已。资料显示,全球变暖已经让喜马拉雅山脉冰川以超过过去300年的10倍的速度融化,全国还有超过八成的冰川加入到这一行列来,黄河、长江、嘉陵江等重要水系都面临着逐渐枯萎的命运。中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地图上被抹去,半个世纪来累计已有1000多个。这些消失的水体资源,又会报复性地催生更多的极端气候现象,如1998年的长江洪灾[1]。

    早在2004年,我就提出要紧急制止火电的急速扩张,尽快调整过度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能源结构。然而现实是,在此后的几年我国火电建设完全失控,2005年、2006年我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在6500万千瓦、8000万千瓦左右,2007年更是超过了1亿千瓦,预计2009-2010年还将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700万千瓦和3000万千瓦[2],这新增装机中绝大部分是火电。

 

    不难预见,如果不及时调整大量消耗化石能源的经济结构,在未来若干年里我国的气候、生态形势还将进一步恶化,极端气候灾害将日益频繁。

    那么如何调整呢?除了能源价格改革、开征能源消费税、环保体制改革等措施外,我认为在能源供给方面也要作出调整,包括:

    1、大规模关闭效率偏低、污染偏大的中小型火电厂,并加大核电站建设以替代之,以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煤炭资源的开采、消耗量;

    2、逐步发展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替代大型中央能源系统。很可能在未来20年之后,中国的大型中央能源供应系统的建设将基本停止,而代之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发展。

 

二、未来能源需求形式的变化

    日本从经济起飞到转入经济衰退大约经过了40年的高速发展,欧洲从战后重建到大规模基础建设基本停止大约也是40年时间,此后欧洲的基础建设经历了长达25年的停顿。

    中国的大规模基础建设已经持续了30年,近年来更是以惊人的速度扩张。按目前的建设速度,估计迟则20年,早则10年后中国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也将告一段落,届时我国的能源需求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性能源需求可能大幅下滑,而消费性能源需求继续缓慢增长。

    为了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中国有必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地铁、城际轻轨和高速铁路等轨道交通,同时出台有力的措施抑制私人汽车的使用。如果措施有力,则20年之后甚至更早些中国的能源需求有望出现拐点。

 

    以上只是本人一些粗浅的初步看法,未经详细论证,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 叶伟民、马昌博、黄永明、孙维晨:“大旱背后:记者调查 专家会诊”,《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第1-2版;

[2] 谢军:“电力行业:09年行业将走出经营困境”,2008年12月26日,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hyyj/20081226/17555690948.shtml,来源:顶点财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