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
宋鸣,2009年01月15日
提到国债发行和财政赤字,许多经济学者都会担心通货膨胀,并经常援引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涨等案例。这里有一些认识误区。
首先,国债发行只是一种金融资源的调度行为,即将银行所掌控的资金转为财政所用。除非央行收购国债以注入流动性,否则国债发行并不产生货币贬值的压力,也不直接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次,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的滞涨,直接原因是石油危机的爆发而不是国债的发行。事实上,自罗斯福之后,尤其是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之前2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凯恩斯理论的指导下已经频繁地发行国债和运用财政赤字来调控经济,但经济并未被通货膨胀所困扰,而是大部分时间处于一种良好的低通胀状态。若非石油危机的爆发,没有理由认为这种状态不会持续下去。
第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和财政赤字的作用多是正面的,这与短缺经济体有很大的不同(参见笔者的相关论文《从美国财政赤字对美元的影响说起》、《货币非中性功能的论证与应用》等)。发行国债与发行钞票不是一回事。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面向商业银行发行国债相当于货币投放,面向公众发行国债相当于发行公债(参见笔者论文《货币、国债与赤字》),但发行钞票相当于基础货币的投放,中央银行收购国债等同于发行钞票。所以,发行国债与发行钞票有重大的区别,一是前者的筹资效率数倍于后者(取决于货币乘数);二是前者的经济冲击相对轻柔可控,而后者产生的货币冲击往往剧烈而不可控。
第四,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国债和财政赤字的正面作用。其中实践最丰富、效果最明显的是美国。美国的财政赤字政策经历了被迫性财政赤字、补偿性财政赤字和经常性财政赤字三个不同的阶段。在罗斯福总统及其以前的执政期,财政赤字的运用主要是被动的,即为了弥补财政资金的短缺而被迫发行国债;杜鲁门执政期开始采取补偿性赤字政策,即在经济衰退时发行国债,在经济繁荣期偿还国债;肯尼迪时期开始采用经常性财政赤字,即在经济繁荣期也运用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两任民主党政府(即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都采取了后凯恩斯经济学的增长政策,这种政策不同于罗斯福在萧条和战争状况下被迫实行的赤字开支,不同于杜鲁门的补偿性赤字政策,也不同于艾森豪威尔的中间道路,而是在经济繁荣时使赤字财政长期化,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60年代的美国经济保持了106个月的持续增长,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GDP从1961年的4972亿美元上升到1969年的7256亿美元(以1958年美元计算),平均增长率为4.3%,超过了1947-1953年的3.9%和1954-1960年的2.5%。公司利润在1961-1968年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持续增长,税后利润增长了一倍多。美国科学技术在60年代发展很快。据统计,1953-1973年美国取得65项突破性发明创造,其中绝大部分是在60年代研制成功的。60年代的联邦社会福利开支,就和50年代的国防开支一样,成为美国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刘绪贻:《美国通史》第6卷,P252-253,人民出版社)。
运用货币非中性功能的原理分析,不难判断肯尼迪政府和约翰逊政府财政赤字政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同时国债发行、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与经济运行状态有关,与通货膨胀、资产泡沫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过,中国在发行国债和运用财政赤字方面与美国的约束条件有所不同,需要一些特殊的考虑和安排,在后续的文章里,笔者将探讨这个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