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管理和目标管理
——核心论文《社会治理结构调整的原理与应用》观点选摘NO.58
宋鸣,2008年05月21日
引言:采用任务管理的思维去推行目标管理,是许多组织易犯的错误,这很大程度是不理解目标管理和任务管理的本质区别所致。——宋鸣,2008年05月21日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民主管理的手段,在提高组织效率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组织越庞大、业务越复杂,这种作用就越明显。然而,无论是国内学术界还是企业界的经理们,普遍对目标管理的理解不够深刻,许多人分不清目标管理和任务管理的区别,甚至将两者对立起来或者混为一谈。在管理学教科书中,有的把任务管理和目标管理称为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有的认为我国许多企业实行的“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十分类似于目标管理(参见苏东冰著《管理心理学》P172,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四版),这些都是认识上的误区。
在管理实践中,采用任务管理的思维推行目标管理的现象相当普遍,实际上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任务管理是所有层级组织都会面临的问题,而目标管理是一种特定的管理模式,把之等同或者对立起来都是错误的。为理解这样这一点,以下对此略作阐述。
任何组织都存在任务管理的需求,而目标管理作为一种民主管理的手段,也适用于任何组织,包括企业、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在推行目标管理的层级组织中,可能同时存在目标的制订和任务的制订,两者不是排斥的关系,也不是完全重叠的。比如,项目部门的目标体系和任务体系具有很高的重合性;而职能部门的目标体系和任务体系通常不是一回事。在操作程序上,目标的制订通常由下而上,任务的制订通常由上而下,前者需要各部门的参与,后者主要由计划部门承担。
目标体系的制订过程,是一个民主讨论和调查研究的过程,须建立在科学而深入的形势分析、业务分析、资源分析、任务分析、手段分析等研究的基础上,这个过程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沟通和交流,再经各级管理者分析、总结、确认和上报。在这个过程中,目标的提出、分析和确认都需要员工的密切参与,计划部门有时参与其中,但其作用主要是检查任务体系与目标体系的相容性,防止出现冲突。因此,目标体系的制订是推行参与式管理的基础和手段。对各级管理者而言,这是熟悉业务和培养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的过程;对普通员工而言,这是加强沟通、提高认识和参与管理的过程。
在规模较大或业务较为复杂的组织中,任务体系的制订通常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制订的过程虽然可能听取各部门的反馈意见,但这并非必要的程序,而且底层员工和基层管理者往往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由此可见,任务管理是一种垂直的管理,而目标管理带有扁平治理的性质,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我国企业和政府部门中普遍存在的“任务分解、层层落实”实际上属于任务管理,与目标管理不是一回事。
在国内一些管理学教科书中,将目标管理理解为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高度一致的管理技术。这种理解未反映目标管理的本质,缺乏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也很容易给人以误导。迄今为止,在国内声称推行目标管理的案例中,并没有见到真正意义上的目标管理,这与理论上受到误导或有很大关系。
一个以单纯的任务管理为内容的组织,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创造性和生机活力,越来越深地陷入僵化、腐朽和低效的泥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