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货币非中性功能的论证与应用》观点选摘
宋 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1955年一篇经典论文中指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演变趋势为“在从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极为快速转变的经济增长早期,不平等扩大;一个时期变得稳定,后期不平等缩小。”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阶段,个人收入不均的变动是沿着一种“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轨迹进行的。这个先恶化后改善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0~100年时间,这就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刘彦:“消费主义时代来临?”,《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7期,总第313期,2007年3月5日)
许多人将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视为一种必然的经济规律,认为中国也必然要经历这个发展过程,这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库兹涅茨所谓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演变趋势是一种历史描述而不是经济规律。其中尽管也隐含了规律,但这是自由市场条件下推进工业化对收入的影响规律,而不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演变规律。因为收入不平等的演变规律不仅与工业化有关,还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收入调节有关。所以,尽管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工业化对造成收入差距扩大有必然性,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出现却不具有同样的必然性,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积极的行为改变这种趋势,简要分析如下——
库兹涅茨所考察的时段,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纺工业发展的阶段。轻纺工业依靠机器生产的效率优势摧毁了手工业,占据了原来手工业者的市场,造成大量手工业者破产。根据统计,
1825年英国还有24万手织工人,到1844年就只剩下6万了。(穆良平
编著:《主要工业国家近现代经济史》,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P46)。在政府不积极调节收入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垄断性的提高必然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2)新兴产业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铁路、电力等新兴产业的出现带动了以铁路为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以煤钢为基础的重化工业发展。尽管这个阶段轻纺工业的垄断性在继续提升,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缓和了收入不平等恶化的局面。收入不平等的状况变得稳定。
(3)政府干预经济的阶段
这个阶段主要处于二战之后。二战以前是古典经济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政府主要奉行不干预经济的自由市场原则,在收入调节方面乏善可陈。二战以后,西方民主政治和凯恩斯的理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开始在收入调节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因而社会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的“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主要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如果凯恩斯理论早两百年出现并被大家所接受,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或许将被改写),而不是收入演变的必然规律,更不能说我国应该完整地经历这个过程。在我国的收入差距已经相当严重的情况下,放任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既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也不符合科学的经济学原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