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级教师申报材料

(2020-06-14 19:10:55)
标签:

申报

材料

浏阳四中  王虎森

【前言】

    星期四(611日)徐校长打电话要我去他办公室,他要我准备特级教师申报材料。我觉得希望渺茫,再三推辞。他说,试一试。那就试试吧。反正得之小喜,不得无忧。

 

我名王虎森,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我生于1968年,198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1988年至2006年任教于浏阳市龙伏中学,2006年至今,任教于浏阳四中。现将本人任教以来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精准定位,理解学生。

教师这门职业,很多人说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但我的看法有些特别:它跟各行各业是平等的,不比其他职业更高尚,也不比其他职业更低贱;挣的钱可能不如有些职业多,但它有其自身的精神价值。教师是一门职业,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养家糊口,教书能保证我们的起码生活。但教书又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需要投入极大精力和心血的事业。

1985年的一件事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改嫁,我和弟弟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1985年,17岁的我在浏阳一中读高二,我的祖父病得厉害。当时形势严峻,如果我的祖父有个三长两短,我就不能再读书了。于是我决定提前一年到浏阳八中参加高考(因为当时我的祖父在浏阳八中附近的一家医院住院,我到那里参加高考便于照顾他。)。我的事情被一中的一些老师知道了,有人出于严肃校纪校规的考虑,认为应该对我进行处罚。我的班主任翁惠敏老师找到我,对我说:“你的家庭情况特别困难,我晓得。你要提前参加高考,我不支持,也不反对。至于有老师说要处理你,我给你把这个担子担了。”我当时没说什么,但我的内心是十分感激他的——一直到现在仍然如此。没有了后顾之忧,加上自己的努力,当年我考入娄底师专。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教师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另一方面,他也应该对自己的学生多一份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没有真正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关爱;没有真正的理解,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我一直反对教师和学校歧视和开除差生。我认为,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门职业,那就要既能教优生,也能教差生。如果把差生踢给社会,一方面剥夺了他们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大大加重了社会的负担。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向所有的学生敞开大门,而且应该一视同仁。我自己的工资不高,维持一家三口的生计主要靠我这份微薄的工资,但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我对穷苦学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为他们更需要帮助。并不是我特别高尚,我只想为和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学生尽一点力。看到自己帮助的学生能够有所发展,心里特别高兴,真的觉得帮助别人就像帮助了自己。

因为我平等对待学生,尽量理解他们,所以学生有什么快乐愿意和我分享,有什么烦恼愿意向我倾诉。我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这为我的教学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放矢,学生是我教学教育工作的“的”,有了这个“的”,我的工作才会少走一些弯路。

二、与时俱进,不断“充电”。

作为教师,我不想误人子弟。而要做到这样,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有敬业精神,二是自己要有丰富的知识。一个学生要真正学好语文,必须多看书;一个老师要教好语文,更要多看书。

我一边努力教学,一边给自己“充电”。教书育人是一项繁难的活动,它当然需要理论的指导。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总是意识先行的。我广泛涉猎教学教育理论书籍,不过,总的来说,我读的书很杂,理论书籍我读,文史哲我读,流行杂志我也读。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尽可能广泛的阅读不仅对我本人的修养有好处,也对我的教学有好处。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丰富,才能让教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三、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做任何事都要勤快才能做好,做教育也是如此。备课勤快一点,上课勤快一点,批改勤快一点,辅导勤快一点而且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即使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业精于勤,不管我把教书看作是职业还是事业,离开了勤快二字,什么东西都免谈。

做教育是需要跟同事合作的。不管是跟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还是我做语文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跟其他语文老师合作,我都秉承“勤快”的宗旨。只要是自己身体和能力允许,我会多做一点事。我这个人,可能是劳碌命,要我闲着,我还浑身不舒服。

2020年以一种在家中呆坐的方式过年。很可能,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以这种方式过年,恐怕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史无前例。学生在学校学习,可能方便一些,但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在家里,一样可以搞学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给自己的学生上了网课。上网课之初,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很快我的网课就走上了正轨。我意识到,语文学习除了纸上的学习,还有现实的学习——读现实、写现实是语文学习最终的落脚点。读现实,要求我们用心思索;写现实,有利于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和完整。因为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所以一时之间出现了不少谣言。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谣言止于智者,理性不可或缺”的作文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谣言,让他们做一个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理性公民。这个成果被微信公众号“读者·新语文”推出后,得到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共鸣。

中国的出路在改革,中国教育教学的出路,也在改革。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一直努力而艰难地进行着语文教研和教改。我们教育的大气候是应试教育,因此,我的想法和做法是属于“另类”的。就是在这种不理解中,我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慢慢积累了一些经验。

正因为从内心中把学生摆到了教学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了问题意识。有问题,知不足,想解决,于是我就自己思考,和学生一起探讨,和同行们一起切磋。如果说我的教学还有一点个人特色的话,那多半要归功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发现有几位女学生觉得“三拳打死镇关西”的场面有些残忍。于是我和学生互动,上了一堂“审判鲁提辖”的课。我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作为成果,它发表在《湖南教育》上。在学完《<</span>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之后,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古典诗歌不能“新解”,我知道教学出了大问题。好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绝对都是常读常新,对它们进行“新解”不但是允许的,而且是必须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对作品的故意的歪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另一个单元的一篇课文《不朽的失眠》调到前面来上,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诗歌《枫桥夜泊》一次成功的、艺术的“新解”。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们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好的教学需要反思,我将自己这次上课的经验写成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打破单元教学壁垒,穿越古今时光隧道》。我让它冷却了一阵,后来懵里懵懂地寄给了《人民教育》,居然发表了。我多年前的这个做法,其实暗合了现在群文阅读的理念。

在阅读教学方面,我除了活跃课堂气氛外,还将拓展学生的视野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我大胆地把适宜于中学生唱的流行歌曲引进语文教学,也把朦胧诗歌搬进语文课堂,同时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同时代的文章,以避免语文教学与时代脱节。努力得到了回报,我的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一年比一年好。

相对于阅读教学,我的作文教学更具特色。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时又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在教学实践中,我经过细致的观察与认真的分析,认为作文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普遍存在于师生中间的“写假”。问题找出来之后,我对症下药,花最大的力气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发真论。当然,我也清楚,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作文教学要想取得实效,必须从“小”抓起。这个“小”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作文题材的“小”,主张写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或身边的凡人小事。二是作文篇幅的“小”。学生大作文有问题,要想靠某一灵丹妙药走捷径让他们一下子就把大作文写好不大现实。我把大作文分解成若干“小作文”,先指导学生写好“小作文”。待“小”作文写好之后,再通过学生例文告诉学生如何把“小”作文“组装”成大作文。由于既解决了影响作文的深层问题,又解决了学生作文中一般的方法和技巧问题,我的作文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生整体作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相当多的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把写作文看成是一种乐趣。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教研教改和教学相互矛盾。其实不然,教研教改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教学也必须改革,教学必须渗透教研教改的精神。我跟人扯谈时说,教育发展到今天,如果不进行改革,我们这些圈子里面的人都觉得过意不去。现在的教育环境比起前些年来有所好转,我们大家都是聪明人,都有敬业精神,都肯定能在教学和教育中发现问题,也肯定都能够在教研教改中成长。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当然,我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现实对每一个人既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压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受我也是有的,在现实面前,我也会有一些妥协。但我想正是这些妥协和妥协中的坚守,让我走得更沉稳、更持久。

四、成果丰硕,继续前行。

我的杂念很少,从一个方面来说,我可能只有教书这么一点本事,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能教好书也是不容易的,也是值得自豪的。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认为,教学教育是需要花大力气大智慧来做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有伟大复兴梦想的民族来说更是如此。我愿意为此贡献自己的一点聪明才智和毕生的心血。

我辅导学生在各级报刊上发表作品100余篇。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教学上,是一个勤于动口也勤于动手的人,自己在教学中有了经验教训都把它们诉诸文字。我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等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一百余篇。作为教师,自己好显然不够,还需要学生好,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发表作品一百余篇,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语文成绩优秀。

新课程改革,既对教师施加了压力,又给教师提供了机会。在负重前行中,我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学校要编校本教材,我承担了重要任务。经过自己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编写了两本校本教材:高一年级使用的《对联的欣赏与创作》(一共30课)和高二年级使用的《古诗的欣赏与创作》(一共15课)。

浏阳四中虽是乡村三类高中,但却是一所颇具特色的学校,近些年来,学校屡获浏阳市高考质量评价一等奖和目标管理一等奖,这其中有我们语文组的贡献,在语文组中,我是付出心血最多的人之一。由于我们学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因此以前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我们学生的过关率不是特别高。我们学校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有班级百分之百过关,就是从我担任班主任的202班开始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先后被评为长沙市优秀教师、浏阳市第二届名师、浏阳市读书积极分子、学校劳动模范等。

我在教学教育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它让我今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大的信心。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它只是我教学教育工作一个新的平台。我清醒地知道,我的教学和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它们是我今后继续前行的动力。

我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学生,是他们成就了我这个老师。接下来我要感谢的是同事和领导,在一个学校教书,同事之间和谐相处,是一种福分。感谢是一份心情,也是一种动力。我一直以来的信念是,如果我六十岁或六十五岁退休,我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的时候,学生还不讨厌我,甚至有点喜欢我,我就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今年五十二岁了,但我相信,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能够完成这样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