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谁来抄底?
选择性失明是一种常态,个人喜好与利益使然。因此对于许多说法,我们不能轻信之,而是要充分考虑提供这种说法的人或者企业的背景。比如拿了国外机构赞助的研究机构,其所谓成果与建议就应当多想一下;比如拿了大企业赞助的科研机关,他们关于某一种产品无害的说法,我们也要谨慎对待。当然还有一些揣着绿卡甚至外籍的民主人士,他们费尽口舌的诋毁与喧嚣,更要画上几个问号。其实稍微有些逻辑常识的人,都能发现有些人要么是在无耻地造谣,要么是不顾历史背景片面地解读,其中更掺杂偷换概念、强词夺理的手段,这些包藏祸心的香蕉们甚是可恶,已经彻底沦为了走狗,惟有如此,才能讨得生存。可惜还有一些国人,跟着挖掘小道秘闻,津津乐道而无法自拔。
选择性失明在历史上更是多见,尤其是那些掌握着历史描述权的文人们,少不了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描述。比如说一代明君李世民,杀兄弑弟、逼父亲退位,可谓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过是重用的魏征等文臣取得贞观之政,就被视为明君典范。很可惜,魏征后来被李世民挖坟掘墓的事情,却少有人谈及。难道他的哥哥李建成就不会成为明君吗?历史无法重新开始,总是由人肆意打扮的那些得罪了文人的英豪,不论功绩有多大,总是会落得个暴君的名声,因为普通百姓是无法为他们树碑立传的。国外也是一样,别看有些人宣传自己多么民主、多么讲人权,把几千万印第安人几乎灭绝的是他们,把黑人当作奴隶的也是他们,麦卡锡时期无理由迫害百姓的更是他们,这才过去多少年,就如此轻易地选择性忘记了?不过人民不是没有觉悟,经过洗礼与比较,有些人的形象是无法从老百姓心目中抹杀掉的,甚至包括当初的敌对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少数人抓狂般诋毁的原因。真正能够脱离自己所处的阶层和利益,去为广大人民,尤其是缺乏话语权的老百姓争取利益,这样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可以说修炼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或许这才够得上真正的活佛吧。
选择性失明在证券市场中同样是常态,证监会在汇报业绩的时候,恐怕只会谈到创立了什么板,融来多少钱,顺便谈点儿抓老鼠仓的功绩,却不会对广大投资者亏损承担什么责任说上几句,因为“买责自负”一句话就能敷衍了。可是真的如此吗?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同意!当前的证券市场已经沦落到什么地步,完全脱离了应有的角色,而是成为了少数人攫取财富的提款机,监管部门显然难辞其咎。如果所足协打黑只是冰山一角的话,那么围绕着这许多财富的监管部门要打一下的话,才能让人了解冰山之下有多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普通人基本上不会有成功投资。即便是市场连续下跌,也只不过是正常德反映。资金究竟流到哪里去了,发达国家楼市遭中国热钱炒作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问题。但凡有点儿资本的人,都在想着如何换个身份,为自己或者孩子留另外的出路。哪怕是一个人只带走一百万,我们都能感觉到有多少财富在快速流失。
谁会在这样的点位抄底呢?多数散户已经成为套牢一族,基本丧失了抄底的能力,不过他们还在用长期投资迷惑着自己。社保能够成为力挽狂澜的角色吗?没有2009年那样的资金泛滥,社保资金会成为急先锋吗,恐怕现有头寸能否保持盈利都难说。指望不成器的基金,赎回压力之下,还能有余力翻身?只能在少数股票中尽些义务,比如接过QFII的烫手山芋—伊利股份。保险资金也不用指望,先前货币市场的赢利模式在不断调整准备金的打击下,已经不复存在了,竟然出现了资产大幅度负增长的奇怪现象。有些会说是国外的热钱,在欧美流动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哪里有那么多的热钱会选择现在进入内陆,君不见香港股市的走势吗,起码也会知道B股是怎么表现的。
大家都在谈抄底,多少也要知道哪些人会抄底,因为没有人是慈善机构,缺乏能够把控的空间,在货币政策日趋紧缩的状况下,抄底的确是个苦差事。盘中少数权重股的突然拉起,就当看看演戏吧,反正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
程程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与其留给孩子物质财富,不如留给他可以借鉴的思想,这是我整理出书的初衷。日常博客文章难以成章,因而内容都经重新写作,谈的是感悟、思路和方法,与有缘人分享。《吾股杂谈—以小人物的智慧打造成功投资》由商务出版社出版,以下为出版社邮购官方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