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红:手语翻译问题系列

(2013-05-09 15:42:09)
标签:

教育

分类: 醍醐灌顶

2005·08北京·手语论坛

——学手语、用手语、营造无障碍交流环境

 

20058月北京·手语论坛发言稿实录

《手语翻译问题系列》

方红:苏州盲聋学校副校长 

 

http://s14/mw690/4fa8fa26gdc44e088a6cd&690

                                            方红2004年8月在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各位来宾,各位聋人朋友,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跟大家交流我们在手语翻译当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认识。

   
作为翻译,我是从自己本身翻译的角度来谈手语翻译问题。刚才前面两位前辈是从聋人看手语翻译中所反馈的一些想法。我主要从我当手语翻译这么多年以后,自己对手语翻译的一些认识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手语翻译,首先要认识手语。什么是手语,手语的观念决定着你翻译的过程当中自己翻译的走向。那么,什么是手语呢?我就是根据自己的一些认识,再加上和其他的一些热衷于手语研究的一些朋友的探讨。

   
手语是聋人交往的重要工具,是形式(手的形状、位置、朝向和动作,配合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排列与结合),再加上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我认为这才是我所理解的手语。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方面,目前在手语翻译当中存在的一些常见的问题。

   
我本身经常从事手语翻译工作,所以我比较注意关注手语翻译的时候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翻译内容的缺损和不完整。翻译内容的缺损和不完整有几方面的因素。比如说作为一个翻译在翻译的时候,内容缺了很多,一个是因为他不娴熟,他打手语的能力和底蕴不足,难以迅速地转换。翻译的时候,这边是一种语言的口语或者手语,需要马上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系统。这方面很欠缺,就没有办法完善所翻译的内容。

   
第二是翻译过程当中,擅自做主取舍。翻译也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不能随意删除,认为这个不重要,那个内容跟聋人无关,或者这个内容是官话,我很讨厌,我不愿意翻译,这也是翻译当中存在的问题。曾经听过挪威的一些专家介绍,手语翻译有他的职业道德,他翻译的时候,无论对方说的是什么,作为翻译只有一个权利,就是完全翻译,把对方的内容,哪怕是骂对方的话,也应该翻译过去,让聋人自己来判别该怎么样处理。如果我在台上说的是官话,旁边的翻译,不管你自己喜欢不喜欢,你也应该翻译过去。因为聋人有权利知道这个社会的所有,知道这个社会的所有历史现象。你厌恶的,你喜欢的都应该翻译,不应该擅自地把内容做取舍。

   
缺损的不完整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翻译的时候只有手的动作,缺乏表情和肢体变化的配置。曾经在苏州举办的一次大型的文艺会演当中,残疾人艺术团让我当翻译,我正翻译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全场灯光都灭掉了,留下一束光线照在我的双手上。我马上觉得不行,聋人的手语不仅仅表现在手上。我说导演,请把灯光打开,要照就照我全身,因为聋人手语不光是手,也有肢体和表情,是一个立体的视觉效果。所以在翻译过程当中的缺损,如没有表情,就没有办法把你所有的内容表现出来。同一个手语,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方向或者肢体的动作,是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的。

   
第二个现象,就是随意添加翻译内容。作为翻译,在台上翻译的时候,你的任务就是把演讲者所有的话照搬下去让聋人朋友看到,不能自己随意添加。我也常看到一些翻译有这样的现象。这边在发言,那边翻译在翻,然后再添加一些,你们是不是这么做?你们做得对不对?就是教师职业的习惯,对下面的聋人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随意添加翻译的内容。还有一种对演讲者的内容进行评点,他讲得对不对,他讲得对,讲得不对,加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发言者有自己的观点,你翻译者无权去主宰聋人的思维,聋人怎么样判别发言者的思想,是他们聋人自己的事情,你不能用自己的思想来统一聋人对这话的理解,你不能随意点评,让聋人自己分析和判断发言者所讲的内容吸收了多少。

   
还有一种特点就是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我会在残联或者其他外面的大型活动中看到,有几个聋人在下面看,翻译在上面,在座的只有仅仅几个聋人,好多都是听人,没有办法看懂翻译打的内容,翻译这时候的自由度是无限的。我可以翻译内容,也可以聊天,我可以问你有没有男朋友,你有没有女朋友,你家在什么地方?这是我见到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随意添加内容的一个方面。

   
第三个现象,手语翻译内容的完全汉语化,刚才几位专家分析中已经说了,手语有聋人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这么两类。作为翻译,我在翻译的时候,尽量打那些让聋人能够理解的手语,如果打了很多的手语是完全汉语化的话,就增加了聋人理解的难度,因为在聋人的视觉语言中,聋人的自然手语有他的优势,他在理解上比理解手势汉语容易。

   
第四个现象,手语翻译的时候,有的手语翻译一个动作反复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也许有一些聋人会说,手语当中有一些确实是需要反复做的,因为聋人自然手语当中,有时候反复表示的是一种强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手势都需要你这么强调的。这种反复现象,也就相当于我们听人当中出现的一种口头禅现象,你反复惯了要临时马上改还改不过来。如果在会场上,演讲者说的内容很多,你不停地反复不停地忙碌,给聋人看起来就是忙忙乱乱的,看起来的效果不如一遍这么清晰简洁和通畅。所以我一般主张学校里学手语的老师,初学者不要养成不必要的口头禅。手语要一次到位。手语到位体现在,一遍就是一遍,需要强调的时候,两遍就是两遍。这样看起来就比较清晰。如果你的手势不是反复出现,你就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把你的每个动作表达得十分清晰。

   
第五个现象,翻译人员的一贯制,没有进行定时的替换。怎么理解呢?现在大家都看到了,会场上我们的翻译是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之间替换一次,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它有两个优势,一个优势就是让翻译者有充沛的精力把这二十、三十分钟的翻译质量达到最佳的状态;从聋人的角度来看,聋人可以在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之间进行一下视觉的转换和调整。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人的声音,反反复复强调的都是一个频率的话,可能会让人厌倦的,如果改换一下他的视觉,则会觉得耳目一新。他就有精神继续看下去。我曾经跟爱德基金会的一些聋人一起到挪威去考察。我体验最深的一次是,到那里开会的时候,开会的时候大家交谈。后来他们就提出,你们这个代表团里怎么只有一个翻译?他们打起来是很累的,我看到挪威有几个聋人在那里。翻译有两到三个,轮流上去,我只有一个,半小时以后他们就要休息。但是会间的时候,我们的聋人也有习惯,很积极很热烈地再找这些专家去谈很多问题。遇到休息时再谈问题的时候,挪威的人就说了,请你们给翻译休息的时间,翻译是很辛苦,他们也需要休息。当时听到这个我特别的感动,因为这是在过去从来没有体会到的呵护,在国内是很少见到的。当然了,现在我们社会对聋人手语翻译越来越重视,所以现在在各种会议当中也有了手语的替换。

第六个现象就是口译的直译,把聋人打出来的词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下来,给人断断续续的理解,他的语言就不是很规范的了,理解的含义也不是很完整,说出来的语句也不是符合汉语语法现象的。有时候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果我作为一个翻译,我把聋人所有的手语打一个词翻译一个。有时候对手语不了解的人还会说,这个聋人的手语真乱,颠三倒四的,实际上是你没有办法将聋人的自然手语转换成符合汉语规范的语言,问题还是在翻译自己的身上。

   
第二个问题,我还想谈一下电视台的手语翻译问题。前面两位讲手语翻译的时候,都讲到了电视台的手语翻译。我想讲讲这里面问题的解析和一些建议。一直讲电视台的手语翻译,我标题上写是手语翻译,但是在电视台上写的是手语主持。我们苏州电视上有手语翻译的节目是从93年开始的,我一直做到2003年结束,这个过程当中,我也是在不断变化当中,更改调整当中。所以我对电视台手语翻译的体验还是比较深的。我一向以为电视台的手语节目中的手语者不叫手语主持,应叫手语翻译。因为我无权主持,仅就是翻译。只是把口语表现的话,直接转换到手语上,只是一种翻译的行为。在这个翻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就像大家说的,许多聋人看不懂,或者你打出来的手语很难理解,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现象?我在翻译的时候,我自己的体验有这么几个。

   
一个是译者翻译能力有限,并不是会手语的人就能走进电视台当手语翻译的,也不是说你长的十分漂亮就能胜任手语翻译的,因为译者的翻译水平有限,会影响了翻译质量。

   
第二是习惯性的手势汉语表现形式。当手语主持的很多是听人,他们大多数第一语言是汉语,所以他翻译的时候有很多的成份都是手势汉语的表现形式。然而,看这些手语的却是聋人,聋人的第一语言是视觉性的,用得比较多的也就是自然手语。所以两个语言体系不一样,造成了聋人在理解电视台手语翻译时候的失效。

   
还有一个障碍的因素,那就是聋人自身文化的层次差异。大家都很清楚,大家都是一个群体,都知道在聋人当中,文化层次差异是很大的。但是作为一个手语翻译要包容很多层面的聋人对手语新闻的理解。我曾经在做手语翻译的时候,刚开始起步的时候,第一次上台的时候,或者前几次的时候,残联就曾经说,你上去要打中国国标啊,一定要打最规范的手语,我想也对,我是教师,这是天然的职责,我要普及中国手语。这就要通过我的手语翻译表现出来。但是做完电视以后,我经常要去了解,你们接收的情况怎么样,老的聋人就说了,你打手语是不是打的新手语?我说打的主要是新手语,我也希望我的手语当中有中国手语中更多的成份,让大家通过电视屏幕接收这些信息。很多人就说你是苏州人啊,你这样我们苏州聋人看不懂。你在苏州电视台主持节目,你应该打出来让我们看得懂的手语,我想很对,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观念就有所转变。我作为一个手语主持,我的任务是服务于聋人,并不是作为教师去教他们什么东西,这才是我应该转变的根本的东西,也是我后来在翻译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当我打新手语时,年纪大的聋人没有办法理解。然而,当我打地方手语时一些学校中的新人,没有走上社会的,没有办法接受地方手语。最后我权衡了一下,我应以大多数聋人能看懂的手语为标准作为手语主持当中的用语。聋人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了对手语理解的一些差异,我简单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要请一个文盲听人,他在文化知识各方面的信息都很少的,你让他看中央新闻,我想他的理解能力也会出现问题的。同样如此,这类差异也造成了聋人在理解电视新闻的时候有的人能看懂,有的人看不懂。

   
还有一方面,聋人的文化层次差异,他在理解手语的时候,他所接触的层面当中,如果是上层的东西,他平时生活当中很少接触,他就根本没有办法理解那个领域当中许多的手语,例如一些专业的词汇出来,即使是打一个自然话的手语进去,他们生活当中很少接触的话,也没有办法懂你打的是什么。龚群虎教授曾举过一个例子,打一个香蕉的手语,在西藏那个地方居然没有人懂,只是因为他们那个地区不产香蕉。还有一些专业术语,邮电方面的、信息方面的专业术语他们也不懂。这些也造成了聋人理解的障碍,他生活的环境和你播的新闻不是一个圈儿。

   
第四点,谁是主要的主持人?刚才两位也讲到的,一个大屏幕,口语播音是一个大画面,手语播音是一个小画面,这个应该改变的,画面太小的话手语看不清。作为电视台,他办手语新闻,应该很清楚明了这是聋人的节目,聋人的节目应该把聋人的手语主持作为一个主体,一个大的画面,让聋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画面。第二个,你如果是聋人的节目,应该考虑到聋人对新闻方面的需求,他们特别关注的是哪些问题,应该多播出这些内容。如果有像国外的一些聋人自己主持节目的话,他们的选择肯定是特别有针对性的,所以电视台的手语节目,谁是主持一定要清晰的。

   
第五,我作为一个手语主持,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目的不是上课,不是教手语,是在为聋人服务,是让所有我身边的聋人看了这个电视以后理解我的手语,理解我所想表述的内容,这才是我的目的。当然了,如果在手语的运用当中能渗透一些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让聋人进一步了解的东西,应该是逐渐地渗透进去,慢慢地接受一些发展性的手势语言。

   
现在在聋人当中有一种呼声,就是希望手语主持由聋人来主持节目,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提议,而且实施起来可能难度比我们听人存在的难度要小很多。但是,这也并不是说你只要是聋人上去,你就能胜任这个工作。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两种语言的转换,聋人同样存在着难以将两种语言进行即时转换的能力差异问题。就举我们学校的例子,我们学校有手语电视台,因为我们是盲聋学校,有声语言是盲生在主持,还有一个是聋生在做手语主持,这个手语新闻是每周一次。在他们身上我看到,我们挑选的对象都是很聪明的聋人,他们自然手语打得很好,汉语的能力也很好。我们就让他们主持,平时打得很自然化的手语,但当你让他拿着一个稿子看了以后,要求按照聋人自然手语的方式打出来,他们同样没有这个能力转换。他没有办法将书面上的、纸上的新闻内容很快转化为自然手语清晰地表现出来,让学校的所有学生们看懂,所以聋人如果要主持节目,也需要挑选那些具有很强转换能力的聋人来主持这个节目。

对电视台手语翻译的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前面刚才说了,一个是建议手语翻译的考级制度。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还有,翻译需要学习语言学,对手语的认识,在深度上能更好地延伸,要提高手语的能力,明确主持节目的目的。我觉得,如果一个手语翻译,老是以自己的观点主宰下面所有的聋人的话,我觉得这个翻译是属于比较霸权的翻译,这是一点相关的建议。

   
第二,如果你想把手语节目的质量、时效达到最佳状态,还有就是提高聋人的整体文化素质,这样他的理解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当然,提高聋人整体文化素质不是我们说到就能做到的,是整个社会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同心协力,一起努力的方向。

   
第三,一定要明确节目的主次角色,同时配加一些字幕。我们苏州电视台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手语翻译是一个小屏幕,播音员是大屏幕,2000年的时候转换了一下,我们苏州电视台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屏幕中,手语翻译是大的,新闻画面是小的,占四分之一。用了这样一个方法,聋人看的时候更加清晰方便一些。我们苏州的残联也知道,聋人在配置字幕的呼声很高,希望电视节目字幕化。所以在我们的手语新闻当中,大手语主持人的下面是字幕,这样的效果就更好。

   
第四,让聋人亲自来主持手语节目。当初我曾经跟电视台谈到这个问题,电视台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倡议,如果你不倡议,电视台各方面就没有办法了解你们的需求。他首先想到的是你让聋人来主持节目,我怎么跟他沟通?他怎么播出?他又听不到。后来我说了,你们的口语播音员怎么播的?我看到他们是看前面的大屏幕,大屏幕上有字幕,聋人主持人也同样可以采用这种形式,当然不是字幕出来以后马上就翻译的,也要像手语翻译一样,先把稿件看一下,看你是否有能力将汉语瞬间转换为聋人的自然手语,让所有的聋人都能明白你在说什么。

   
第五,希望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手语节目监督机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自己从事这个工作以后,我也学会关注电视台手语翻译的行业。我只要遇到有手语翻译的,我全家人都会来看,所以我看的过程当中也发现许多问题。因为口语播音的时候,速度特别快,有时候速度快的时候,他没有办法跟上这个节奏,手语主持就会有删减,有时候删减好象不存大的问题,但是有时候在肯定和否定的问题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一句话的肯定或者否定的词句还在后面,而翻译却只打了前面一半,后面的话还没出现,干脆就扔掉,打下一句。这样的现象是不应该产生的。肯定和否定含义搞得完全颠倒了。所以我觉得现在缺少一个监督机制,不能因为反正懂的也没几个,只要自己尽量在努力。即使做得不好,也没有几个人能看到。心里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如果在全国有这样的监督机制则可以有所约束。我知道国家电视台里好象对各类节目都有一个监督的机构,但是对手语翻译的节目好象还没有这样的监督机构。

   
第三个大的问题,手语翻译受阻原因的个人因素的解析和建议。

手语翻译为什么会觉得很难翻呢?我准备从两个方面谈,一方面是从口语翻译到手语这方面来谈。当然这个口语项目中有时候还包含书面语翻译到手语上。第二是手语到口语的翻译,这个也同样会遇到包含一些书面语的问题。 口语到书面语翻译的时候,有这么几种情况。

   
现在有很多的手语翻译,翻译的时候只是在输出,聋人接收的质量怎么样,很少有人去考证。这样就形成好象是只有一个形式摆在上面,有一个人在翻译,至于下面懂不懂,也没有人去关注,只知道有这个形式,而缺乏对质的考证。

   
第二个问题,难以以一脑二用的交替使用方式。我在翻译的时候,经常是这样进行的。当发言者说话的时候,我的头脑中一边要记录他发言的所有内容,另外一边我还要打手语,在表述这个发言内容的时候,我在打的是这句话的手语,而听的却是下一句话。所以这种方式是交错的。听下一句,打现在这一句。所以这个思维的方法是不在一个焦点上的。作为翻译,就一定要做到一脑二用,要学会这样的处理方法。能够这样交错的使用,才能不遗漏内容。我们的一些年轻翻译曾经说,我听到电视台说的东西,我也在学着翻。可是,我听到了,好象都能打,但是我就是打不出来。他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因为你来不及,他们一般是这样翻译的:听了这个内容,再打出来,然后再听下一句内容,再继续打出来,是这种割裂的。我想你应该采取的是双轨制,一条跑得快一点,一条跑得慢一点,上面这条线是记忆的,记下一句,跑在前面一句上,就是用手打,所以有一点差别。彼此速度上有这样一两秒的错位。如果有这样的能力的话,才能很好地、很流畅地把所有演讲者讲的内容连贯地翻译出来。

   
还有,翻译的质量有问题,是因为手语词汇储存量有限。手语词汇储存量有限的时候,当一个演讲者说出的词汇,会一时在翻译者的头脑信息库里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表达出来。在中国手语书上有很多的词汇,两千多,或者五千多,打的时候,仅仅背这样一点点的词汇量,是根本不够用的。比如谈到方言的问题,为什么南方的聋人和北方的聋人,在很短的两三天的时间里就能沟通,而北方的听人翻译看南方的手语有难度,南方的手语翻译看北方的手语有难度,为什么?就是因为译者的储蓄量有限。作为一个翻译,一要掌握你本地的方言,二是要把中国手语或者其他地方的方言也要了解得多一些。只有在你了解得多一些以后,在表达的时候就会选择最形象、最生动的手语来翻译。这样才能表现得更好。口译翻译的时候,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看多了就会熟。口语方言,刚刚接触也有难度,了解多了以后才行,语言是可以触类旁通的。你了解了南方的,再了解中国手语的,你换一个地方,可以很快地捕捉到准确的手语,他打出手语的真正的含义。

   
手语翻译从口语翻译到手语的过程当中,在翻译过程中,汉语到聋人手语的转换能力有限。当翻译者实在没办法时,只能打手势汉语。因为他没有能力很快地将汉语口语转换成聋人的自然手语,这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不仅仅是知识量或者几个词汇是否记住的问题。这种能力需要经常和聋人接触以后,反复多看以后,才能懂得在怎样的环境下应该打出怎样的手语。你在听人的环境中想学出聋人的手语是很难的。

   
还有一个,打手语的时候,我们作为翻译,要学会看人说话。手语形式也要有针对性。怎么样看人说话呢?比如说我上课的时候,我打出来手语后,就看学生的眼睛,实际上聋人是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的,你看他的脸就能明白他是懂还是不懂,当他一脸迷惑的时候,你就要反省一下他是否看懂了;当在座的全是老年聋人的时候,我打的手语肯定需要大量的地方方言,很老的一些手语;如果在座的是文化层次很高的聋人,我翻译的时候我会渗透大量的手势汉语,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理解能力,而且在聋人的自然手语当中有很多高深层次的手语还未出现,所以这时候加手势汉语的话,对这些文化层次比较高的聋人来说难度并不是很大。

   
还有在学校里,有时候打手语时我们所涉及的学生是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制是学前到职高。对低年级的学生,如果我按职高打手语的方法跟低年级的学生打的话也是不行的,做大会翻译的时候,你面对的中低年级的学生,你就要注意你的手语一定要形象化,甚至加一些表演性的东西。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你翻译的内容,这就是看人说话,和口语演讲一样,你演讲的对象是怎么样的人,我讲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我翻译的内容也同样要有针对性。

   
现在举几个例子。看,这些是我看到的手势汉语,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有这么一个句子:我叫王大民,如果按照手势汉语逐词逐句打,打出来的,很容易让聋人产生一种歧意,这个是把人叫过来的叫,还是叫什么名字的叫呢?聋人打的时候,我/王大民,第二种,他还可以打,我/姓名/王大民,这样表现非常清晰。

   
第二句:他喜欢踢足球,这是汉语的表现方法,聋人表现时有这样的倾向:他/踢足球/喜欢。当然也有/喜欢/踢足球/”的表现方法。因为语句比较简短,不会产生太大的不理解,但是聋人习惯的表达方法是/踢足球/喜欢

   
下面一个句子:我们大家都学点手语。这么一句话,这是用手势汉语打出来的图。如果让我作为一个翻译的话,我绝对不会这么打。这样打会让在座的聋人云里雾里。我可能会这样处理这个句子:我们/手语/学点/要。而且说的时候还要狠狠地点点头,这是聋人自然手语打的时候的一点特征。我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一个是主词和描述的对象常常放在语言的前面,后面跟上动词、形容词等,最后才是表示肯定和否定类的词汇。有人说聋人的手语乱,没有规律,其实并不是这样。仔细地对照和思考,看看聋人到底怎么打的,你会发现许多你想象不到的东西和一些自然规律。

   
打第三句时,我们大家都学点手语这句话,在说我们大家时,我是不会这么打大家的,这个字可以在打我们的时候划个大一点的圈,就马上具有包含大家含义的内容了。学点,就是学习的学,这个的打法聋人是很难接受的。我会将它打成,我们/手语/学点/要。这些是将口语和书面语转换成聋人自然手语的案例。

   
另外一种情况,手语翻译到口语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障碍,原因是怎样的呢?一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看的时候可能没有完全看懂,一知半解,看不明白,所以没有办法完全翻译过来。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翻译者在手语翻译过程当中想要达到的最难的,最高境界,即正确地做好手语转换到口语的翻译。一是因为一知半解看不明白而造成手语翻译受阻。第二就是手语信息量有限,难以触类旁通。聋人打出的是与我们翻译所掌握的不同的手语。他打什么我没有办法很快看懂,因为在我的脑子当中,他打的手语我没见过,没看到过,我没有办法翻译出来。如果在翻译过程当中,我掌握了很多地方的方言,虽然这个手语我没看过,但是其他的我都看明白了,很快就能找到最恰当的理解。听人小孩子看连环画,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你教他几个汉字以后,或者在短短的一句话当中,七个字他理解了五个字,就能琢磨出另外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聋人手语也具有类似这样的功能,了解的信息量多了,就可以触类旁通,可以理解更多的手语。

还有,作为一个手语翻译,也需要天赋,这个天赋就是你的思维灵敏度。在体育运动员选拔的时候,一个是要看你的成绩,第二要看你是否具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前途,就是天赋和潜质。如果当这个人思维反映习惯特别慢的时候,他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很难将两种语言在短时间内迅速转换。

   
将手语转换到口语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汉语底蕴的不足。有时候,我看了一下,比如说当某个外国人在说英文的时候,我是一个中国的英文翻译,我听明白了,但是我要把它很快地转换成中文的时候,可能还有难度,因为一下子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描述或者表达这个英语真正的含义,一个是对专业术语的理解有难度,第二就是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的表达上,汉语和英语还没有达到能进行平衡的转换水准上,所以没有办法转换,组句能力就欠佳。

   
还有一点是习惯输出式的手译,平时很少有输入式的练习。目前手语翻译大多数都是请聋校的教师,不是讲聋校的教育,现在整个大环境下的中国教育都有这样一个特色,偏重灌输式的特。,一个老师独讲成分,一节课上占了60%、70%、80 的成份,学生的成份只有20—30%。你想在课堂当中学到更多的聋人的手语行吗?是很少很少的。即使让他们发言也是一些词汇,短句,或者自己熟悉的一些东西,所以在输入式的练习上很少,看得少,当然就翻译不出来了。所以要成为一名成功的翻译,一定要打得多,还要看得多,才能真正翻译出来。

    
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学校有一个年轻的手语老师,打得很好,但是我困惑的是,很多年轻老师能打出来,但是把聋人的手语用口语翻译出来却很有难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难度呢?就是看手语的练习少。我想我们就做了这么一个实验,我把他的一节课录像录下来。半年后,再把他请到办公室里,我说:试试,你看一下你上的课能不能翻译给我听。他一下子呆了,就说:我没有办法看出我打的是什么东西。我就讲,这里面所有的词汇,所有的手语,你应该都能理解,你看不懂的原因是什么?你很少去看手语,所以你没有办法翻译出来。作为一个手语翻译,就要有大量的时间放在看手语方面。上一次在杭州举办的手语翻译培训班的时候,有一个大连的聋协主席也在。他讲我晚上要去和杭州聋人协会的主席和区主席聚会,我说和你一起去吧,看看杭州的手语打起来是什么特色。他们打的时候,我就看他们打的是什么的,他也不介绍。我就一直看,有的能看懂,有的看不懂,也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新奇的动作出来了。我希望能经常到这种地方操练,如果操练的少,你翻译的难度就更大。

   
将手语翻译到口语的,我来举这么几个例子,比如说我用英文来举例子。比如说Who are you?请翻译不到位的人来直译翻,就是谁是你。这肯定不对,真正的翻译应该是你是谁?这才是合格的翻译。如果我翻译成谁是你,肯定有问题。在聋人打手语的时候,如果他打出一个手语你翻译一个的词语话,你就有可能翻译成谁是你的现象。你一定要把这整个的一句听完以后再翻译,然后按照完整的汉语规范的表达方式翻成你是谁

   
下面一个句子,就是Love meLove my dog,就是爱我,爱我的狗。对这句翻译的时候,我不会这么翻译的,我肯定不会翻译成爱我,爱我的狗,作为中国人没有办法理解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含,真正的翻译马上就会转换成爱屋及乌,原来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作为翻译,一定要把对方真正想表达的内涵的东西翻译出来。

在我们翻译当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提这样一些建议,对今后提高手语翻译的质量可能有所帮助。

   
第一是严格遵循手语翻译译员守则。手语翻译译员有一系列的守则,不是一会儿就能讲清的,比如说要完全翻译,要穿颜色深的衣服,让手很清晰地展示,或者不带首饰,或者是你背后不能有非常明亮的窗户,影响聋人看你翻译的视觉。这次我进来,看到后面是白的屏幕,按照手语翻译的守则,你后面站的位置一定要是柔和的背景,手语翻译译员一定要了解各项守则。

   
第二,作为手语翻译,如果能经常接触聋人,经常深入到聋人的群众当中、环境当中学习手语。那么,这对手语翻译的能力提高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我深入聋人当中,并不是到了聋人当中就能会的,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学会观察。你要学会去看,他打手语的特点和你打手语的特点有什么区别,他为什么能很形象地表达出他的含义,而我就没有这样的特点。你要观察聋人手语的表现,比如说同样是聋人,有这么三个聋人坐在这里,同样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个聋人表现得特别好,他打的手语特别清晰,另外一位我看着就好象很艰难。这时候我作为翻译就要分析,为什么这个人和那个人打的手语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就好象我们听人描述一件事的时候,他的汉语表现力也是有差异的,你就看最佳的表现方式,把它吸入到自己的信息库当中,将来会有很大的用处。我举一个例子,7月份的时候,我到扬州去参加双语会议,在扬州的双语班,一个聋人是双语班教师,另一位是教美术的。那位教美术的老师打手语时,我觉得他打的手语特别幽默,许多听人也有这样的感觉。有时,我们听人觉得很搞笑的笑话,讲出来大家都笑,聋人却不笑。但是,有时聋人打出十分搞笑的手语的时候,我们听人却不笑。聋人的语言是视觉语言,他的幽默体现在视觉的表现上。上次在扬州遇到的聋人,我说你很适合当双语班的手语教师,你教孩子们他们一定特别喜欢。因为你的手语十分幽默形象。那个原来在双语班的老师姓丁,他自己姓沈。这位沈老师说,我不能去手语班。我说为什么呢?他就说,姓丁的这个老师叫孩子来排队,孩子们就会马上就会一个一个去排队。(动作演示)如果我去做老师的话,我去叫他们排队,他们很快就都跑不见了。(动作演示)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些学生很服这个丁老师,他管起来非常严格,非常到位,他说如果我去,我叫他们排队,他打了这么一个手势,大家看了就笑了,就是排队的时候,一个出去,另一个也很快逃走了,直到最后从你的视线中消失,人一下都不见了。我觉得他这种表现方式真的和我们不一样,你在手语书上找不到这样的手语,但是这是最形象,也是最幽默的表现方法。我和聋人交流的时候,参加这类会议,能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一般不会讲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会说我参加这次会议,我看到了很多,我把它拉到我的眼前,抓到我的脑中,然后脑子膨胀,说明我在会议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你讲聋人的简化,其实不是简化,是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我认为聋人的手语是一种立体的语言。

   
作为手语翻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加大手语信息储存量,了解各地手语方言。我们教学校的老师学手语的时候,一个是《中国手语》里面所有的词汇,因为中国手语当中包含了很多地方的手语,学会了这个,再把本地方言两种都要求他们学会,这样你的信息量大了,就不怕碰到各种各样的聋人,而且你的手语能力也会通过不同的方言,或者信息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还有,作为一个翻译,你要真正认识手语,一定要研究它,要知道手语有哪些规则,有哪些特性,如果只是一个手语的输出者或者手语的使用者是远远不够的。你一定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你在理论知识或者其他的积累上能更多地做一些工作,你的发展会很好。
还有一点,要了解聋人的文化和语言学相关的知识,对手语翻译也非常重要。我打手语的时候,需要了解聋人群体具有的特征,我打的时候才能更适合他们。如果作为一个英语翻译,学英语的时候,一定要了解这个国家具有的一些特性的东西,或者一些文化的背景,这样可以降低你翻译的难度。

   
刚才我说的是一般的会议的翻译,然而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还有不同的翻译,比如说国歌的翻译,跟我们平时的翻译还有点不一样,你们看的《千手观音》,可能具有艺术性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的手语歌,他可能没有办法把手语歌唱的什么东西全部打下来,因为这是属于一种艺术化的转换,所以要完全把它作为一种语言描述下来是很难的,它是具有一种手语表现的特性。但是作为国歌来说,它具有它的严肃性,我们不能做太多的删减。我们在大连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手语国歌如果按照一个字一个字打的话,不行,这样打出来的不是我们聋人的手语,也有人提出来,因为国歌是具有严肃性的,不能随意改动太多。但是如果你打出来的是完全手势汉语化的东西,实际上这才是不严肃的,因为很搞笑。如果我手语很娴熟的话,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状况,作为一般手语能力的人来学国歌的话,可能很难一下子达到很简洁快速清晰表达所有汉语化手势的境界。

   
我现在就把我们学校打的方法介绍一下,比如说起来,就是起来,像的、地、得、着、了、过等等,聋人打手语的时候,都是不会打的。因为是没有意义的。另外,不能太盲目,因为是国歌,需要有一种气势,这样你的动作幅度就要大一些,给人雄伟壮观的感觉,我们是这样打的。当初我们一起讨论过,很多地方都不一样,我们学校是这样打的。在一个国歌当中,如果/两个动作的话,就太多了一些,这全是我们学校的聋人老师反复研讨了以后,定下来的,然后再教给所有的老师和学生,规范和统一我们学校的内部手语。人们就是这样用人民的打法。一个动作就可以表达两个词汇。唱这个歌的时候,幅度可以大,表现出来又是这样的含义。把我们的血肉,还是跟《中国手语》书上是一样的。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的都去掉。长城,作为一个地方的名字,作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名称,应该尊重当地人打的方法,因为北京聋人是这样用双指打的,我们觉得这个长城很符合长城的外观。我们马上就翻译借用到我们学校来,而且这两个手势显得更有气势。中华还是一样的,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也是一样的,危险,在《中国手语》当中还有一个的动作。字,我们聋人把这个字省掉了,这个有点儿童化的,而且危险的时候,这样一个晃动的动作就已经感觉到危险了,字不打都没关系。每个人被迫着,根据语句的理解,被迫朝内,发出最后的吼声,这样双手打给人感觉很有力度,而且也把国歌的气势打出来了。起来起来起来,三个起来,三个起来是很乏味的,就是三个层次,由低到中到高,但是打的过程当中视觉上还不是很明显,我们打的时候,就是先偏左一点,然后偏右边起来,最后在中间,幅度再高一点。这样三个起来,使你看到了,又有气势又不乏味。我们万众一心也是这样的,冒着,中国手语上是这样打的,但是作为国歌,手语幅度一定要大,要有气势,我们在大连的培训班上很多人就提出了,我们觉得这个手语很好,我们确定国歌的时候,吸收了各个地方最有气势的手语动作,融合到我们的国歌手语当中,冒着,有一个挺身的动作,作为一个国歌,一定要大气,要有气势。我们苏州打前进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直反复相同的动作好象挺乏味的,但是最后一个前进是这样的,使手语有了变换,相同的词汇,在一个歌曲当中有不同的意境,有了变换,就把这个手语歌表达得更具有气势的感觉。

    
现在,我能不能邀请大家全体起立跟我一起打这个手语歌。跟我打也可以,打你们地方的手语也可以,让我们一起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来唱一遍。 ……

   
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