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读书笔记四

(2018-12-14 15:18:15)
标签:

读书笔记

李乐融

桑洛

桑言桑语

沈曾植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读书笔记四

桑洛

书名:《海日楼札丛》 作者:沈曾植

内容简介:海日楼札丛》共分为八卷,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读书笔记,重点放在史、地和音训之学。《札丛》的第一部分是经学,主要讲述了鼎革、纳甲主月、夏道遵命、格人、六行、调人、边见等。第二部分讲的是历史和舆地,主要讲述了太史公、余吾水、军自当、大秦国、讹言、乌丸、六朝论治近古、回纥、新李、五卫等。第三部分是哲学、宗教和医学书中关于儒学的阐释内容虽然不多,但是都非常有见地。在佛学方面作者开始考证密宗萌芽在龙树之前等,都是前人在佛学研究领域中没有触及的问题,关于禅宗的部分,更是有着非常多的创见。

阅读计划:20181210日—1220

卷八325

安吴中画丰满之义

愚读<</span>艺舟双楫>,心仪中画圆满之义,然之于书不能工。晓迟睹石庵书.忽悟笔界迹流美人之说,因知中画圆满.仍须从近左处圆满求之。此是藏锋之用.非言书体也。汉碑波掣.亦有两端之力过于中画者。魏<</span>高贞碑>亦然。包氏之说,此可以参其变也。包吴中画丰满之说.出自怀宁。怀宁以摹印法论书.如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令通风,亦印家诀也。惟小篆与古隶.可极中满能事。八分势在波发.纤浓轻重,左右不能无偏胜,证以汉末诸碑可见。故中画蓄力,虽为书法家秘密,非中郎、钟、卫法也。

中实中虚

《菌阁琐谈》云:篆画中实,分画中虚。中实莫崇于周宣而斯相没其流为栉针。中虚造端于史章而中郎极其致于波发。右军中近实,大令中近虚。

注:《石鼓文》,石鼓初发见于陕西天兴县南。经唐韦应物、韩愈先后表彰之,始显于世。其地原为周,其文为籀,故皆以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记游猎事。至宋郑憔,始定为秦物。近人考订无异词,惟或以为秦文公时,或以为穆公时,或以为襄公时,莫衷一 是。惟吾友唐文庵兰定为献公十九年作,似最确,先师仍用旧说。鼓凡十,字多漫漶,今存故宫博物院。)

注:史游《急就章》,已见上。

桑洛读书笔记:以上两篇,都提到了“中画”,中画要人,也提到了中实中虚,说到二王之差异,实与虚实乃相倚相生。说到以印法论书,在章法的角度其实都是一样的,疏可以纵马,密可以密不透风。说到印,画,书法,其实也都是一样,中实中虚,虚实相生。

 

326

手腕之异

写书写经,则章程书之流也;碑碣摩崖,则铭石书之流也。章程以细密为准,则宜用指;铭石以宏廓为用,则宜用腕。因所书之宜适,而字势异;手腕之异,由此兴焉。由后世言之,则笔势因指腕之用而生。由古初言之,则指腕之用因笔势而生也。

 

桑洛读书笔记:

沈曾植提出,写书写经这些章程类的书,宜用指为主;而写大字,力量的,要用腕。写不同的字,手腕和指的用力不同。指腕的力量也是很难区分的,都由笔势而起,笔势又因腕指力而生。

为了什么有这个说法,是因为当时康有为提出,用腕为主,包世臣说用指为主,沈曾植提出了比较中肯的说法。

 

日本书法

《杂家言》云:日本书法,始盛于天平之代,写经笔法有绝妙者。如三岛县立刚麿百济丰虫冈目左大津科野虫麿等,宫人吉备由利之迹。至今犹存。又有当时拓晋右将军王羲之草及扇书。扇书者,在行草之间,取疾速意。释空海入唐留学,就韩方明受书法。尝奉宪宗 敕补唐宫壁上字。所传执笔法,有一、枕腕,(自注:左手置右手之下。)小字用之。二、提腕,中字用之。三、悬腕,大字用之。橘逸势传笔 法于柳宗元,唐人呼为橘秀才。

注:据日本《书道》云:橘逸势于延历末,从空海共留学唐土,唐人呼为橘秀才。得书法于柳宗元,尝隶书宫门额。归国,以病隐居。承和九年,得罪,板筑远江,嘉样三年,赦归。赠正五位。

 

桑洛读书:

我对日本书法充满了好奇,但可惜夏天徐强老师关于日本专题的错过了。

沈曾植对日本书法进行了一个梳理。对日本书法的执笔也整理了一下。自唐之后,日本人开始研习书法,他们也如同中国一样,有写经,有书法等。历经几百年之后,日本书法在清末民国初,重新和中国进行交流。这也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日本人对唐建筑,对文玩等的传承比我们本土要做好。特别是现在,很多在中国找不到的东西,要到日本才找得到。

 

《与谢复园书》云:吾尝以阁下善学古人为不可及,今忽曰:以临古为大病,此何说耶? 来屏,有使转而无点画,即使转,亦单薄寡味,如此,便是自寻堕落矣。如何!米元章终身不离临摹,褚公亦然,上至庚亮谢安石亦有拟法。(案《护德瓶斋涉笔》云:文嘉日:子昂于古人书法至佳者,无不仿学。如元魏常侍沈馥所书《魏定鼎碑》,亦尝仿之、谓得隶法可爱。’)鄙人临纸,一字无来历,便觉杌陧不安也。

  蘧常案,先师早岁《护德瓶斋涉笔录·“梁山舟论书》云: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以是刻舟求剑,得古人书,如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试看晋唐以来,多少书家,有一似否?故李北海云:学我者拙,似我者伪],故为世之向木偶求舍利下一针砭。又云[好摹古帖,何以反云大病?要知当临摹时,手在纸。眼在帖,心则往来于纸帖之间、如何得佳。纵逼肖,亦是有耳目、元气息死人。至于临摹既久、成见在胸,便欲挥洒、反不能自主矣。然先师不着一语,推其意,或有契于刻舟求剑之说欤?与晚年所书,并无矛盾也。山舟平日作书,亦有临摹古人者,则以所言,亦一时过情之论也。

桑洛读书笔记:

以上两则,都是说明临帖的重要性。沈曾植临纸,自己一字没有来历,便觉不安。而今人的临帖,“有使转无点画,即使转,也单薄。”这也是说明,临古是必须的,必须要有法度,但也是不要临“死”了,太呆板,要有气息,手心双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