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海日楼札丛》读书笔记二
(2018-12-11 19:50:22)
标签:
读书笔记李乐融桑洛桑言桑语沈曾植 |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读书笔记二
桑洛
书名:《海日楼札丛》 作者:沈曾植
内容简介:《海日楼札丛》共分为八卷,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读书笔记,重点放在史、地和音训之学。《札丛》的第一部分是经学,主要讲述了鼎革、纳甲主月、夏道遵命、格人、六行、调人、边见等。第二部分讲的是历史和舆地,主要讲述了太史公、余吾水、军自当、大秦国、讹言、乌丸、六朝论治近古、回纥、新李、五卫等。第三部分是哲学、宗教和医学书中关于儒学的阐释内容虽然不多,但是都非常有见地。在佛学方面作者开始考证密宗萌芽在龙树之前等,都是前人在佛学研究领域中没有触及的问题,关于禅宗的部分,更是有着非常多的创见。
阅读计划:2018年12月10日—12月20日
(三)
《急就》是古隶章草,《月仪》是八分章草,右军父子则今隶今草也。《急就》止右波,《月仪》左方起处收处皆有作意。(《菌阁琐谈》)
注释:
《急就》:即《急就章》,起源于西汉元帝史游以草书作《急就章》,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是儿童启蒙读物。这种书体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史传“章草出于《急就章》”。历代书家争相传摹,唐代宋代有了正书释文,明代始刻于石。
古隶、八分、今隶:秦代至汉代通用之隶书称古隶,其体仍多篆意;钟繇、王羲之变体,谓之今隶;魏、晋时也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以资区别。
译文:史游《急就章》是古隶章草,索靖《月仪帖》是八分章草,王羲之父子草书则是今隶今草。《急就章》体势横平古朴,只有右边作波磔,而《月仪帖》左边起笔和收笔处都很讲究姿态变化,体势倾斜。
桑洛读书笔记:
曾经短暂接触过章草,喜欢章草的古意,但也就是短暂接触后,没有深层次的去学习。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我现在这个阶段,自己是多方面了解的阶段。等这个阶段过完,再确定一个书体,一个字帖去攻。
这里讲的也是草书的演化,也是草书从古隶章草,到八分章草,到二王的今草的变化。
同样是章草,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味道。
“元明章草在格调上不如清末民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只知道突出“波磔”这个符号,有形无神。沈曾植在梳理章草源流进而解剖技术差异方面更胜一筹,于章草复兴有筚路蓝缕之功。这一段可见其书史眼光和精研程度,学习章草者不可不读。”
研读书法,还要知道书法的演进历史。
(四)
《笔阵图书后》未必果出右军,要是六代书师相承师说,后乃著之竹帛耳。其言书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乃改本师学习众碑事,自是右军父子间密意,非羊、薄诸人所知。(《菌阁琐谈》)
注释:
《笔阵图书后》:《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王羲之在《笔阵图》后题有一篇,故称《笔阵图书后》。均为伪作。
俗字:习用而无新意之字或不高雅之字。
羊、薄:即羊欣、薄绍之,均为六朝书法家。
译文:《笔阵图书后》未必真的出自王羲之,大概是代代相授相承,后来才写成文字著作。王羲之论书说必须引八分和章草到楷书中,才可古意浇漓,假如直接套用当世习用字法,则差强人意,因此由学卫夫人而改学众碑的事,应当是王羲之父子之间未曾公开的学书旨意,羊欣、薄绍之等人并不知道。
桑洛读书笔记:
《笔阵图》的确未必是王写,只是后代传承的过程中,以讹传讹,到后来无从考证。
羊欣,薄绍之,以前这两个名字听都没有听说过,自己也是太浅陋了。
百度了一下两个人的简历,如下。
羊欣(370—442),字敬元,东晋、南朝宋时泰山郡南城县人。王献之之甥。著名书法家。著有书法史著作《采古来能书人名》。传世书法作品有《暮春贴》、《大观帖》、《闲旷帖》等。与同时代书法家薄绍之并称“羊、薄”。
薄绍之(生卒年不详),字敬叔(书史会要作钦叙),南朝宋时丹阳(今安徽省当涂东)人,著名书法家,官至给事中。其书法风格秀异,尤工行、草,行草倜傥,时与书法家羊欣并称为“羊、薄”。
推崇汉魏古意是沈曾植一贯的主张,在具体方法上,王羲之引八分和章草到楷书中而避俗字,继而直接取法汉碑的做法,显然是沈曾植所心仪的。
(五)
右军笔法点画简严,不若子敬之狼藉,盖心仪古隶章法。由此义而引申之,则欧、虞为楷法之古隶,楮、颜实楷法之八分。(《菌阁琐谈》)
注释:
章法:这里的章法不是指文学和书法上的谋篇布局,而是指程序和法则。
译文:王羲之笔法点画简洁严整,不同于王献之的纵横飞动,是由于心仪古隶的原因。由此引申开来,欧阳询、虞世南是楷书中的古隶,褚遂良、颜真卿是楷书中的八分。
桑洛读书笔记:“古隶沉着朴素,笔简意长;八分仪态多方,神飞势扬。”沈曾植这样一说,让我对楷书的四家倒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欧阳询、虞世南是楷书中的古隶的特别明显,而褚遂良、颜真卿是楷书中的八分,楷书中的灵动就多很多。
(六)
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勅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体,并以工整专长。名家薄之于算子之诮,其实名家之书,又岂出横平竖直之外。推而上之唐碑,推而上之汉隶,亦孰有不平直者。虽六朝碑,虽诸家行草帖,何一不横是横、竖是竖耶?算子指其平排无势耳,识得笔法,便无疑已。永字八法,唐之闾阎书师语耳。作字自不能出此范围,然岂能尽。(《杂札》)
注释:
经生、院体、内阁诰勅体、馆阁体:都是不同时代偏重于实用的书体,艺术性较差。
闾阎:闾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合起来往往指称民间、平民百姓,在这里与书法名家相对。
译文:唐代有抄经生,宋代有院体字,明代有内阁诰勅体,明代以来又有馆阁体,都以工整为能事。名家鄙视这种字称其状如算子,其实名家的书法,有哪里能溢出横平竖直之外呢?往上推到唐碑,推到汉隶,也没有不平直的。即使是六朝碑刻、诸名家法帖,也无一不横是横、竖是竖。状如算子是指只知道平排而不见笔势,只要掌握笔法,这便不成问题。永字八法,是唐代一般民间写字人的说法。写字当然不能不遵守横平竖直的基本法则,但这种法则哪里能穷尽书法的奥妙!
这段话徐强老师在课堂上分享过。
我自己的理解是有几个方面。
一,书法是有“法”的。写任何一个字体,都要遵从法度。越是大家,对法度的遵守越多。这个法,说简单点就是横平竖直,就是技艺,字的结体,行写的章法禾土土。
二.书法又毕竟是美的艺术。所以从审美的角度,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美的衡量标准。这个美,是普世的审美。
三.在这些普通的“法”度之中,你要写得与众不同,写出自己的风格,还要有艺术尺度,有好的气息,有古意。这个也是非常难的。
(七)
楷之生动,多取于行。篆之生动,多取于隶。隶者,篆之行也。
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研图注篆之居随笔》)
注释:
籀:即籀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亦称“大篆”。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
数赜:数,这里指规律、法则;赜,指深奥、玄妙。
译文:楷书的生动,多取于行书。篆书的生动,多取于隶书。隶书,是篆书的行书写法。
篆书掺以隶势,隶书掺以楷势,都可以见姿态,这是通于今以求变化;篆书掺以古籀,隶书掺以篆势,都能古雅质朴,这是通于古以求变化。所以物物相杂而得华美,物物相兼而致神妙不可端倪。
桑洛读书笔记:
书法的“五体”,虽然有不同,但有内在的联系,也有相牵连的部分。不是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样过程。对于书法,不同字体,虽然笔法会有不同,但是字中,还是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我们在练书法,虽然要求精一项,但最好也是兼通。兼通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比别人多掌握几种书体,更在于相互滋润,相互生发,相互有汲取营养,也有收获。最后集大成者,肯定不是独攻一体而能精妙有味的。也有一些人,错综斑杂,以拼凑为创新的,注定也格调不高,原因就在于没有理解“异体同势”,理解到一种合谐统一,理解到一种合谐的审美等。沈曾植在这段话中提出了“通于今以为变”、“通于古以为变”的方法,在“通”的情况下,追求“变”,不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