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曾有一家书屋在飘香!

标签:
旅游情感文化 |
钦州老街,一间新打造的“书局”,现在已经成为目前比较热门的打卡点之一的场所。
然而,由此而提到的“书屋”,今天笔者还真有了一个新发现。在一份旧资料上,我找到了这样的记述:民国年间,钦州有一家叫“文园书屋”的书店,它是比较有名的。据称:书屋的主人,分别是钦州商人李式章和进步人士李干卿、陈酉名三人合办的。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当时中国进入“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阶段,全国各地相继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钦州也进入了全民族一致抗日的统一战线的局面。因此,他们几个人开办的这间书店,无论从文化教有方面,抑或是精神鼓动方面,也都裨益了这一方水土之上的抗日救亡运动,为钦州的抗战大环境而服务着。
据说,书屋先是租用人民南路,即现在人民南路与二马路交叉路口的一间店铺。而书屋之名字牌匾,是由店一主人的哥哥李锡藩起名为“文园书屋”的,其创意为:文化的园地;店匾由钦州当年的书法家王定一(王鼎仪)书写。王定一也是清代民国钦州坭兴较有名的雕刻大师。
该书店以经营教科书、各类图书和文具为主,可能也摆设有少量钦州坭兴工艺品。同时,书屋也兼营少量百货,以文化界、教有界、学生界为主要服务对象。
抗日战争期间,文园书屋一直是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活动场所,或谈国事或评时弊。据介绍,书屋常有一些进步人士常出入于此,诸如中国共产党在钦县建立的第一个支部——省立钦州师范支部的成员吴葆颐,地藏庙八保校教师、共产党地下党员林国兴常到书店往来,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1939年11月,钦城为日寇所陷,因此,店主们全部举家逃难。其中李家逃往那彭镇,并带走的大量书籍、文具在那彭圩摆摊设档,不久后,又逃往东兴避难,直至1940年冬钦州光复时,书屋便继续按原来的经营范围运行。
另外,抗战初期,在抗日民主运动高潮的形势下,钦县虽属国民党统治区域,但有些进步的图书还是可公开发行的。因此,“文园书屋”为更适应和满足广大师生追求革命真理的欲望,选购了许多中外进步图书到店出售。诸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鲁迅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呐喊》、《祝福》,巴金的《家》、《春》、《秋》,曹禺的《雷雨》,果戈里的《死魂灵》等等,书屋真可谓琳琅满目,书香悠然。因此,书屋自然成为当时钦州青年教师、年轻学生、文化青年争相选购的场地。
这样,这家“文园书屋”自然也成为传播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方面的进步场所,起到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对钦州抗日救亡运动也作过极为有益的贡献。
由于书屋经营的教科书的销量较大。所以,抗战初期,几乎全县的中小学校都在这家文园书屋订购。这样,书屋主人们也就千方百计到外地采场购书籍及文化用品,以更好满足各校的需求。
抗日后期,中山路有了一间叫“华粹书店”的书屋进行竞争,因而,文园书屋的销量才有所减少了。
资料说,民国年间,钦州的中小学校校园使用的课本也比较讲究质量,大都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为主,当然,也有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抗日战争后期,国家经济极端困难,纸张奇缺,因此,也出现过没有课本供应给学校。为了解决课本供应难题,因而,文园书屋还通过印刷厂使用云印翻印了部分小学低年级课本出售。尽管当年使用的纸张又厚、又粗、又黄,印刷质量很差,但书屋还算解决了学生无书可读的困难。
前些时候,怪不得见过一本印刷简陋的小学美术教学书本。这也证实了抗战期间钦州纸张紧张的艰苦岁月。
然而,书屋是美好的。因为书屋不仅带来了文化,更带来了精神和意志。我在想,日后会有资料介绍钦州“半椽书屋”的信息呢?因为半椽书屋储蓄有厚重、厚重着钦州坭兴陶艺的信息呢······。
月明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