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底的牧歌

(2013-05-28 15:37:08)
标签:

书女英慧

唐继东

莲女子

书女阁

故乡

文化

分类: 此岸书

◎心底的牧歌

心底的牧歌

 

离开故乡已经20多年了。从小生长在松花江边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落,看村里的父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过得清贫而简单。童年以及少年,并没有色彩缤纷、样式各异甚至高科技的玩具,最大的乐趣,似乎就是在院子里的篱笆上捉几只蜻蜓,和风里翩飞的蝴蝶追逐嬉戏。长到十几岁,无由向往小小村落以外的世界,在彼时的想象里,那些书里所描写的都市,霓虹闪烁、歌舞升平、人们富足而自由,享有想也想不出的高品质生活。于是拼命求学,玩命工作,即使受了多少苦痛、多少委屈都默默忍耐和承受,为的就是挣脱那个感觉过于清贫过于简单的村落,去往更广阔似乎也更美好的世界。

从乡村走向城市,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命里的一次革命,是化茧成蝶过程中呈现着美丽场景的痛苦蜕变。这个过程对你的要求是如此之多,任你想象如何丰富也无法预测。记得我刚到县城的机关上班时,是20岁,连县委里那么多部门各自负责的是什么工作都说不清楚,更不懂得机关里的工作规则。紧张、困惑、烦恼、焦虑一股脑涌来,一向都是健健康康的我,无由发烧,满口的牙都肿起来。一个人去私家诊所输液,父母兄弟都不在身边,顿感孤独无依,不由得独自落下泪来。

那个清贫而简单的故乡,教给我的都是纯朴、真诚、坦荡的人生哲学。加之我天性单纯,不会用复杂的方式去认为和对待别人,在彼时我的思维里,每个人都是好人,即使有过失,也都可以理解和原谅。却不知这样的哲学和态度令我屡屡碰壁并屡屡受伤。帮弟弟办当兵的事,遇到贪婪的武装部官员。父亲病重四处告借时,昔日的朋友翻脸不认人,冷漠相对甚至借机要挟。我哭泣、不解、反思……不知多少次一个人在暗夜中流泪,想瞪大眼睛看清这个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可是雾霭重重阻隔,单纯的目光,无法穿透那些迷雾。

也就是这样的过程中,我慢慢长大,逐渐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多少误解、中伤和委屈、磨难真的无法一一历数。但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遇到阳光一样明亮的人,帮助、支持和引导我,让我知道,人间有阳光、人间有真情。

好像倏忽之间,20多年过去。过去听人说:一转眼,20年过去了。还曾暗笑:20年那么久的时光,怎么可能是一转眼的感觉。可是当人生的年轮越过了不惑这条界线,才恍然明白,原来时光真的可以倏忽而过。就连人生,也不过如此,如同风,如同云,你用尽所有努力飞过,也难以在天空留下翅膀的痕迹。

也就在这样的年龄,忽然发现,那曾经一度拼命想逃离的故乡,竟然如同一曲松花江水一般清澈的歌子,经常在夜深人静之时,随风入梦。

无独有偶。由于工作关系,和一位职场上功名等身的成功人士结识。他也是从乡村挣扎奋斗出来,可如今,他说:“我内心最想做的,就是重过上一种乡居生活。”他偶写随笔,文字中用情最深的,便是关于故乡的人、故乡的一草一木。渐渐地,听到越来越多的人用同样的心情和感情谈论起故乡,我不由得想:故乡,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乡村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就像我和那位朋友说的:“我们都回不去了。”说归说,让我们真的放弃如今早已习惯了的城市生活,回到故乡,过那种没有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信息闭塞、网络不畅、甚至没有红酒、咖啡的乡村生活,我们能吗?

但又为何,那无法回归的故乡,依旧如同梦幻、如同理想,在我们内心深处寄托着、美好着?

仔细想来,或者那只是我们灵魂深处故乡所赋予的纯朴、真诚、坦荡的人生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剧烈冲突所致。换句话说,我们的肉身长大了、思维长大了,可我们的灵魂,始终停留在童年和少年的阶段,不曾长大、不肯长大。

看到关于村上春树的一个访谈。他说:“日本战后含有各种意义,似乎也成为了‘就算物质丰足了,也未必能带来精神上的丰足’的一个例证。‘今后我们要追求什么?要往哪里去?’现在的日本看来好像又重新站回那样的出发点似的。”看着这段文字,不禁沉吟良久。“就算物质丰足了,也未必能带来精神上的丰足”,“ 今后我们要追求什么?要往哪里去?”这样的问题,似乎对于我们,也有同样的意义。如果就以村上春树的“战后”作为分水岭,我们几十年来经历过革命,经历过磨难,也经历过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可是也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有一些国人似乎也真的缺失了什么。

有一件事印象深刻。一次聚会,有一个身家几亿的商人在座。说起他的现状,他说:“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了,该玩儿的都玩儿过了。公司现在有经理人打理着,完全可以坐等收入。全世界都走遍了,觉得没有哪里还有诱惑和吸引力。曾经带着女友为了吃一条地道的云南过桥苏眉,乘飞机坐头等舱从北京飞到云南吃过,再飞回来。女人很多,但都是看我的钱,逢场作戏可以,没有一个值得留在身边共度人生。”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到的是孤独,是空虚,是茫然。如果只是茫然,那对为官为富者而言,还不算重病。更可怕的是一些贪得无厌的为官为富者,眼睛和心灵已经被名利遮蔽,完全失去了良知和敬畏。2013年大面积爆发的雾霾,令世人震惊,令国人惊惧。面对空气中的雾霭,我曾想,若不是一些人心蒙上厚重雾霭,不知死活地盲目追求所谓的经济价值,空气何致难堪若此。这样的时候会想,还真希望有些世事可以溯流而上,比如城市里也有乡间一些素朴、简单的民风,少一些贪婪、欺骗和虚无的谎言,如果真有民风上的如此之倒退,未尝不是时代的一种进步。

梭罗的一部《瓦尔登湖》,世代流芳。一位名叫塔莎的老人,因安于简单朴素的田园生活而闻名于世。无论作品还是人物,其精神本质,都与我们的故乡有关。从贫瘠的故乡一步步走出来,历经世事,洞察百态,渐渐明白许多道理。其实,幸福与物质的拥有并不一定是正比关系,对心智成熟的人而言,清贫但无所奢求的生活,亦可以平静而满足。其实,人生在世,有态有境,忙碌还是悠闲,富有还是清贫,喧嚣还是清静,此曰态。高贵还是卑微,高尚还是龌龊,崇尚名利还是向往淡泊,此曰境。态是浮尘,在表面。境是菩提,在心灵。人生,重在何境而非何态。其实,滚滚红尘之中,太多的人在挣扎、在拼抢,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或许,自己拥有的,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己需要的。在喧嚣之中能守住一份内心平静的人,无疑是少有的智者。其实,在纷纷扰扰的尘世,有本事的、能做许多事的能人不少,倒是能坚持着不做许多事的人不多。浮躁之中,真正能够拒绝和坚守,已经是一种稀缺的美德。其实,一个人,即使生活在北京、纽约或者巴黎,如果只盯着与自己有关的当时当下,那也是真正意义的小地方的人。反之,亦然。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人的生命里,思想的轨迹,有多少都是这样不可思议的轮回。但是,有着清楚思想的浪潮,即使无法重回土地,心灵也与土地有着相通的呼吸。就如我们即使无法回归昔日的故乡,却可以暗自在心底,唱一曲永恒的,清扬牧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