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女英慧:任玲珑莲意,在水边开成一朵朵叫诗的花
(2012-07-15 09:31:04)
标签:
书女英慧唐继东莲女子书女阁莲花女子月色诗情皈依前世清澈文化 |
分类: 莲女子 |
且行且思,我就化成一水池塘里,那一枝孤独的莲了。我用月色为墨,让一个个如莲的女子,在诗情里复活和重生——书女英慧。
书女英慧:任玲珑莲意,在水边开成一朵朵叫诗的花
读英慧的诗需要在水边。我曾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水边的亭子里燃一炷香,在古筝声中,以干红为佐,手握打印的组诗《如莲时光》诗稿,让思绪随文字在水面缓缓升起,又落下。
如莲时光(组诗)共6首,依次为:《轻晨》、《浅蓝午后》、《周末》、《云端的日子》、《清明 ·三月三》和《莲·流年》(一小组),计280行,作品轻灵婉约,典雅唯美,自然灵秀,代表了一部分新时代知识型女性诗人特有的感触与对事物唯美角度的诗性审视。
她诗里的意如水华,恰到好处地表达。高一分为俗,低一分则为水。
但读英慧的诗不能大声,英慧是以莲自居的女子,一不小心惊动水,诗文里的莲会忽然喊痛……读这类的诗,在滴滴诗意里,心不觉中也仿如莲,缓缓打开又合上。合不上的,是诗页中清水而出的优雅的莲。和如莲时光下的心语——朵朵开放中,就有朵朵书香。
英慧写诗更像是皈依。她的创作,卸去肉身的冷和俗世的尘,进入到空明的状态之中,是一种类乎在古典里追索和皈依的过程。她喜水爱莲,在传统审美情趣里编织纯净的凡尘烟火,抒写人生的思索和领悟。并在某个《轻晨》,在自己写出的关于“水”和“莲”的诗里淡忘杂念,唤醒心灵,呼唤乡思。
这个时候,一般是在春天里。这个时候:“早起的莲/有些慵懒“,“用前朝的玉和祖母的银簪/梳妆”,“和不经意路过的风儿云儿说话/声音很清,很清”,此刻,“水状的晨,歌子一样流动/轻盈”,可以带着诗人一起飞,此刻,诗人会想起“那个仲夏的清晨”,身着胭脂的小马载着满车的莲香,就“是绿绿林间梦幻般闪过的一抹红晕”,而在童话里迷路的松鼠会憨憨地笑……对于诗人英慧来说,在文字铺展的过程,本身就是她清洗文字之外尘埃的过程,她能看到“诗歌正郁郁葱葱/纸扇,青衫,命犯莲花/左手是经年的花雕,饮一盏/便醉倒在前朝”,而右手“是单色的画笔,所有颜色都专一为莲”,在这样的过程中,“裙裾窸窣。晨,走向阳光醒来的天边/小径缤纷,铺满/一万里乡思”。
“一万里乡思”是什么情怀,读者没有领略过的,不妨在《轻晨》一诗里去找寻。诗作没有描述清晨的景致,从人景融汇的柔软中切入,在莲般些许慵懒的语境中,“用前朝的玉和祖母的银簪/梳妆”,然后用很清的声音与路过的风儿和云儿说话,流动如水的晨就带起诗人的思绪飞舞。飞舞的思绪里有胭脂小马、有松鼠,有郁郁葱葱的诗歌,有纸扇、青衫,有经年的花雕,有专一为莲的颜色……更有“一万里乡思”铺满。运用鲜活典雅而出新的词句,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让读者看到诗人“如莲的心地”、“极致的乡思”和“一些种在轻晨的思绪”,欲说还休的“轻晨”散发中,洞开了诗之空间。
工作之余,英慧一向视文字如自己的另一颗心在跳动,这使她的作品不止只在意情感的抒写,也有面对生活的思索与追求,较好地代表了一部分新时代女性诗人对生活的领悟和对纯净精神的坚守,也让自己的作品具备了一尘不染的特质。
其实,更多时候,创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等待。在《浅蓝午后》的作品中,诗人既是在等待文字,也是等待午后,等待夜晚来临月亮绿起的那一刻。午后“阳光松软。莲/斜倚一舟白云,和一见钟情的玉/谈论云一样逝去的海子以及海子里/溢出的蓝……诗歌渐渐淅沥,一滴净净的蓝……有谁能读懂,怀抱竖琴的女子/长发忧伤……咖啡温香,裹住/微微瑟缩的春寒。隔在窗外的/是喧嚣红尘的倒影,和/一座与我无关的浮躁城市/时光打马而过……流浪在城市里的莲,看见/款款而来的山楂树,梅花鹿歌唱/笨拙的小熊舞蹈,童话丛生/哦。我是否也会爱上鸢尾/还有粗呢子的月白衬衫,那么多的/不可预知……云儿逝去不复回/我坐在春天的风里,等待月光/浅浅的/绿起来。”
如果说《轻晨》更多的是描述一种思绪,而《浅蓝午后》则更多的是在传达一种状态。在一个一碧如洗的浅蓝色午后,多义的“莲”(可理解为莲,更多的也可理解为以莲自居的诗人自己)以白云为舟,与蓝天之下的云,谈论云一样逝去的诗人——海子,可谁读懂了怀抱竖琴的女子和长发的忧伤……一滴滴净净的蓝里,只有诗歌淅淅沥沥;手执咖啡,温香裹住春寒,窗外的浮躁,窗外的城市与“我”无关;在城市流浪的“莲”一刹那仿佛看见山楂树款款而来,看见梅花鹿在歌唱,看见笨拙可爱的小熊在舞蹈……在“童话丛生”的“看见”中,诗人坐在春天的风里,等待月光,在夜里浅浅地绿在眼前。这就是诗人的“浅蓝午后”,跟随着灵动的行文,不紧不慢间,读者仿能一下触摸到她的凝思和洞开的心灵。
读着这样的文字,能感觉到一颗透澈的心在抒写。在浅蓝午后等待月亮慢慢地绿起,更是何等的诗意?这种净净的特质是诗人的,也是与诗交相融汇的结果。这种等待只可意会,不可言说。也不用言说。
英慧喜欢静谧的感觉。她最初的一个博客名为“静夜心香”,“是因为感觉那些文字是在静静的夜里袅袅燃起的心灵的香氛。”喜欢读那些唯美古典的文字,也愿让自己的笔下流淌唯美的乃至古典的韵味。在文字的面前,她愿做一个平凡的小女子,用尽可能的温润,去书写,去告诉人们关于生活、关于生命,许多美好的、美丽的、纯洁的体验和感受。
双休日是城市人休闲的难得时光,诗人会“用清澈的眸光,洗濯每一根/太阳的丝线”,然后,在周末多彩的早晨,诗人会告诉我们:“我看见,线装书泛黄的书页里/从前世开始相思的那诗词,清瘦/著青衫,玉石一般经典/恍若远山,轻声地/唱着古老的歌子”,昨夜的小星星闪烁在指尖,“摘一朵淡淡的心情插在鬓边/长发如诗,流到春风里/婉约了裙裾上盛开的/一簇簇芬芳”,这时“鸟鸣在水晶的枝头,开始/呼朋引伴。雨滴们轻盈地飞/一滴,溅起抹抹绿烟/点亮了山谷里小憩的云朵。再一滴/异域的旋律悠扬起来”,而英慧“小小的心儿/一点点,变软”,当“夜来的时候,花朵们纷纷睡去/静得只剩下,梦里的莲花/淡淡开”——在《周末》一诗里,诗人借周末闲暇的时光,放飞自己的思绪,开始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泛黄书页里从前世开始相思的那诗词”清瘦且著长衫,经典如玉,轻轻地响起在心底的是支古老的歌,摘一朵心情插在鬓边,长发便如诗婉约了一簇簇芬芳……此刻,诗人恍如看到有雨滴在眼前轻盈地飞:一滴点亮山谷里的云朵,再一滴旋律悠扬,心也慢慢变软……
好的诗歌可以直达人的心灵。身具博士学位的诗人英慧,明白现代诗歌在继承与发扬古典诗歌蕴含魅力的实践中,既需要世界文学发展趋势的引进,更需要将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同化,从而丰富扩展现代诗歌词汇和审美表达的道理。她在古人泛黄的诗词里打捞的同时,努力吸纳先进诗歌创作思想,让自己的笔下流淌的不只有古典唯美的韵味,也具现代诗歌审美要求。
《周末》一诗,英慧借助文字让周末在指尖上开成一朵温润如玉的花,在诗中的周末回望,任雨下在心里,任古词在岁月里泛黄,任远山拉长情思,任梦里的莲淡淡的开。行文中既吸纳了西方现代诗歌表达真切,情感再现的优点,又具备中国诗歌情景交融、意境悠远之风骨,可谓是她中西诗歌创作思想合璧的作品之一。
诗更多时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悸动。在诗文里,英慧把置身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看时光缓缓划过碧水,童话,绿瓦,古词……文字的天空下,她文秀的身影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并随她的目光,望向远方,望向云端。
开了”,那里阳光在飞,掠过云朵的“是端坐在天空上的莲”,那里“白色的羽滑过/便是油菜花舞蹈着的/姣美旗语”;在那里,阳光继续在飞,翅膀继续掠过云朵,“蛇用透明的唇弹奏水/温润的歌谣。十七朵百合的香/晨雾一样恍惚”;在那里,“穿过前朝纯净银簪的/是诗歌清俊目光酿成的/药。可以医好莲久未痊愈的/纤弱歌声”;在那里“三月三。是谁去年种下的梦/在长大了的胭脂小马/红色马鬃深处,悄悄/发芽”;在那里,在云端“归,不归。凝结在空中雨滴一般啼鸣的/是春/用清秀手指/写下的经典故事”——在云端的日子,诗人忘记俗世的挣扎,自由的舒展。那里有她最初的云端和日子。那里是的心灵故乡。
英慧说过:莲之清芬,香而不浓,有诗词之雅意;莲之清语,纯而不娇,有秋露之澈明;莲之清风,淡雅而悠远,有古韵之遗风。于尘世中,独爱此姝。可看作这是她以莲自居,以莲明志的心态和坦然。
撇开诗歌创作理论,英慧的创作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上升和净化的过程。她以天生的禀赋和灵气在美的想象里切入心情,客观的表述,唯美的烘托,让人感受诗的美好和意会,继承了传统诗歌的审美情趣和精髓,更兼顾了现代诗歌的审美和阅读要求,有很高的艺术向度。二在这种上升和净化过程中,英慧从凡尘烟火开始,渐次超越烟火,净化俗念,进入到静能生慧的空灵,也让她自己的诗歌和心灵一样变得真纯。
在英慧看来,“最快乐的事就是亲手让许多文字开出芬芳的花来”,而她“一念心清净,淡如莲花开”的情怀,在当今大多数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今天,可谓“清奇出众”。
传统节气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是个亘古的话题,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就像一副回望祖先的草药,苦涩而温暖地绵延在我们心底,充斥在心灵深处。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是风筝飞满天的时节。2011年清明节,英慧身在北国,这时“雪白色的影子/还没有走远,大地微微隆起的腹部孕育着,遍野斑斓/先人驾云而来。宽大的衣袖/蕴藏着春雨纤细的啼鸣和花香们/清明的笑声”,诗人朝天燃起三炷香.燃起一炷香:让先人看这卑微的尘世——遍布疮痍,祈祷先人“你要保佑那些和你一样善良的人们/让春风化雨,五谷丰登”,任“风筝,以早春清纯的姿式在桃花源/干净的天空上舞蹈。清瘦的诗歌和那个/叫做莲的女子,放飞了玉一般/晶莹的梦”;燃起二炷香:让先人看那污浊的尘世,“ 莲”“用自己可怜的香画出前朝一样/古典的封面”,祈祷先人“你要保佑那些和你一样美好的人们/让仅存的净,和时光一样/永恒”;燃起三炷香:告诉先人“我是你深爱的女儿,用依旧孩童一样/透明的心,在你的膝盖上/听那个,有着完美结局的童话”——在“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的节日里,诗人以这样纯净的文字祈祷,点燃的无疑是三炷心香。作品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对答,描绘了一幅虔诚的诗人祈祷图。小诗虽短,但小诗意境不小,能唤起人们心头许多暖意与对先人的回望。
“莲非莲,我非我。只是试图用莲写下美好的女子、女子的美好。”是英慧在一诗下写下的注释。可看作是英慧对莲的倾心,也可以作是她对莲之美好的向往,更是她以莲标榜自己的写照。
春天“淡绿色的风,一直躲在木格子窗/嬉闹着的窗花里。安静,有几分羞涩……雨水和着风,制成玉的马车/那匹前世里红红的胭脂小马,就载着/温润润的三月,来了”,“我坐在童话的树枝上,和小小的天使/看阳光在红尘间舞蹈”,“古朴的酒肆里,白玉兰/斟满琥珀的花雕”,而远山渐次水墨,“一溪云写下洁白小令/画眉婉转,谈论刚刚走过的雪事”,刚饮下陈年的遗憾,新的又在/慢慢,注入杯盏/和着一声叹息,看到池里静默的莲/用一种淡香的姿式,等着春/在三月里发芽”——在春里,诗人文字里的露水打湿轻盈着的飞翔,试着在《春·梦一样的莲香》里雕刻一段剔透着的纯净时光。在这小节里,诗人营造出的是春天里只属于梦的莲香。
八月属于夏,在诗人看来更属于莲。八月和夏是“五月播下的句子,开出
淡淡的幽香了……莲/氤氲成桃红色的梦幻,楚楚清露/是皎皎的翡翠的珠……有谁能读懂,层层叠叠/丰满的花语……一个个着青衫的影子,荡漾如水/试图解开风情。却迷途于阆苑/在仙姝的芬芳里,水土不服……八月。静静的塘,田田的叶/只有随风而流的诗歌,是可以君临的/王。”——《夏·八月莲》这小节里,诗人把诗喻为可以君临自己的王,也借喻自己高洁的品格与人生操守。
秋是收获的季节,也预示寒的来临。在秋里观莲犹如在读秋天的莲语,读莲楚楚的心事。“云忧伤的眉微微一蹙,秋雨/就纷飘起来了,一声声/敲打着本已瑟缩的一潭寒水……随之而来的露,“铺满了寒色的秋霜,说着足以惊心的苍白唇语”,月色憔悴了风,用白的丝线织成莲弱不禁风的衣裳,楚楚的莲在冷清波光中“用水调歌头的词牌,唱着凄婉的歌子”,“长发一点点染黑夜色,在月光的水里轻轻一摇,就化成迷离的梦/是谁在等待涉水而来的诗歌”,秋在诗人笔下这时“是翩然南飞的雁在水一样的天空/划出的,一道伤痕”,——《秋·秋来楚楚莲》,秋水的凉就是莲伤的深。
冬天来临,万物萧杀。冬天的莲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与对话中。“我在那么多呼唤我名字的声音中/淬取出一瓣莲花,伴着叮咚的琴音/飘逸而下单薄……纯白……我要告诉你,童年的故乡/那匹胭脂的小马,十万吨花香/……其实都离我很近/就在梦的右边……我要告诉你,如今,我置身滚滚红尘中了……脱尘而出,开成一朵莲花/就如许多次和你讲过的前世/戴银簪,着罗裙,环佩叮当/还要读万卷书,考女状元,把自/唤作官人。那声音很净,可以写成/皎洁的诗行/最后,我要告诉你,要在冬天观雪/夏季赏莲,花蕊中自有一缕/不灭的香魂”——《冬·莲与雪的对话》小节,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诗人有一瓣如莲不灭的香魂在燃烧,这种香魂不以季节而改变,不以时光而湮灭。
《莲·流年》共4节,诗人静坐在一瓣莲香里,看心浮起……任季节的风和风中的莲事在眼前吹过,任莲香与莲香之外的月色,在感悟中渐近、渐浓……节节暗合自然变化又跳出自然之外,以诗人的触觉和灵敏体验人生,警醒自己也警醒他人。
读着组诗《如莲时光》,我有“一滴灵墨书清气,三更画莲入梦中”的清奇感觉。这种感觉唐代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里曾这样描述:“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而英慧的“清奇”诗品人品与之有相合之处。
对于诗人,写作是一种感动,被读者读懂更是一种感动。而写英慧的诗评或许是我写评以来最大的挑战,深一份则偏颇,浅一份则不能达意。在英慧的诗歌面前,不能带有一点邪念,甚至一丝浮躁,只有静心静读方能领略此中诗意。她的诗是一种净化和皈依,更是心灵的涅槃与重生。她让季节、时光和莲花走进信笺,让莲香开在人生深处;她用书卷中的芬芳,装点清秀婉约的手指,任玲珑诗意,在水边,开放成一朵朵叫做诗的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诗人之福,更是读者之幸。
英慧,让心羽化,而莲心在她的诗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