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湖杂记之十一:北水门——北宋一灯传作者(下)

(2009-07-05 22:30:08)
标签:

杂谈

《明湖杂记》之十一:

 

              明湖杂记之十一:北水门——北宋一灯传作者(下)

                              图片一:2008年夏天开挖在即的济南小东湖

 

 

                   北水门——北宋一灯传作者(下)

 

(接上)

 

苏辙在齐州居官三年,写了不少描绘济南山水的诗词,常寄去密州给兄长苏轼看。苏轼那首有名的《水调歌头》“天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是与兄弟苏辙的唱和。齐州知州李常(字公择)为苏门弟子黄庭坚的舅父,与苏轼是密友,两人之间也多有诗词唱和。可见此时苏东坡虽不在齐州,但对济南山水并不陌生,久已心向往之。

熙宁十年初,苏东坡由密州徙知徐州途径齐州济南。时值苏辙进京述职,太守李常携小苏三子出城东门远迎,冒雪迎东坡于龙山镇,并挽留苏轼在齐州居留月余始行。后来二人诗酒唱和中,东坡有一首《阳关词》答李太守:“济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龙山马蹄轻。使君莫忘溪女,时作阳关断肠声。”(岂料“阳关断肠声”这句不吉利,在后来的“乌台诗案”冤狱中,苏轼打入死牢,李常作为苏轼同党,初时被御史们上报一同处斩,后来东坡终于没死,但李常等人还是被降级罚金。)

十七年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知钱塘杭州事。早年他任杭州通判时,就见杭州西湖里杂草丛生,已占去十之二三水面,而但见眼前西湖水草疯长,几乎整个湖面都被淤泥水草杜塞,老百姓只好喝钱塘江潮涌来的咸水了。几年前的“乌台诗案”差点断送了他老兄的“老头皮”,此时的他蛮可以明哲保身,什么也不干,恐怕官照样当,没人会责备他什么。但东坡居士好了疮疤忘了疼,十分关心民之疾苦,决心铲除西湖水草之患。

他给皇帝和太后上奏折的同时,积极多方筹款,以工代赊,动员民工,先后花了整整四个多月时间,终于使西湖碧波荡漾,重见天日。因水草纠缠蔓延难以刈除,工程进行得相当艰巨。苏东坡身体力行,常到工地视察,鼓舞士气。传说中的东坡肉,就是此次施工中创造出来的,因他为百姓谋利益,百姓给他送来猪肉和酒,表示敬意。苏东坡写了个条子:“肉酒一起送”到工地,民工们误以为“肉酒一齐烧”,结果想不到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味。

 

       明湖杂记之十一:北水门——北宋一灯传作者(下)

                               图片二:晚清杭州西湖苏堤

 

现在已无法判定:元祐四年苏轼的治西湖之策,是否即是熙宁五年曾巩治明湖策之“翻版”。但当年东坡居士在济南逗留月余,在尽览齐州山水名胜的同时,是不可能不仔细观赏南丰先生的十里曾堤工程的。二是,昔之齐州大明湖“曾堤”是用清淤湖泥和湖草坝筑的,而今之杭州西湖“苏堤”同样也是用葑草湖泥筑造出来的,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因此,我们尽可以说:明湖“七桥风月”居前、西湖“六桥烟柳”启后,是东坡居士与南丰先生,这两个同时代的大文人,联袂为中国南北两西湖,打造了一处绝佳风景。

现代文人郁达夫有诗云:“楼处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而今尚姓苏。”(《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山水因文人名、文人因山水存。“东坡原是西湖长”(苏东坡曾先后知颖州西湖、杭州西湖、惠州西湖事),杭州西湖之所以称为“天下第一湖”,是与它湖中的白堤和苏堤有绝大关系的。

只可惜,济南大明湖“七桥风月”和“曾堤春晓”久已不存。尽管十里曾堤历经千年,直到清代乾隆来游历时仍在,其有御诗云“长堤数里亘双湖,夹镜波光入画图。”,这里“亘双湖”的数里“长堤”即指白花堤,亦即曾堤。但至清末民初也已完全淹没无闻了。

如今就只剩下大明湖公园东门外,已萎缩成池塘般大的一个“小东湖”,象块历史活化石,见证着这段千年传奇。但随着大明湖的扩建,这块活化石也沉入湖底化为乌有了。

 

        明湖杂记之十一:北水门——北宋一灯传作者(下)

           图片三:2006年夏天的济南小东湖——东湖犹开宋时莲,曾堤渺然不可寻。

 

不过,有一样东西千年仍在。而且至今依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即大明湖之北水门。众所周知,2007年济南曾经发生“七·一八”特大暴雨,倾盆大雨如注,昼夜连续数小时,街上一片汪洋,多处地势低洼场所进水灌水,被淹物品财产无计,还造成多人伤亡,损失惨重。此次大暴雨为济南近50年内三次特大暴雨中最大的一次。

这里有桩真实的故事。据云,当时位于大明湖南岸的省政府宿舍“八座楼”进水,深可没腰,一层楼被淹。某位市长给园林局长打电话说:“赶快让人把北水门打开泄洪吧,否则省府宿舍就喝汤了!”该局长回曰:“我的市长大人,这个北水门可万不能开,你没听说济南有句老话叫‘三山不见、四门不对,北门不开’吗?若打开就不是省府宿舍喝汤的问题,而是城外之水倒灌,老百姓就都成灌汤包了!”

果不其然,从雨后的水迹看,北水门外的水要比水门内高出两米多!此前的1961年“七·一三”和1987年“八·二六”那两次特大暴雨也是如此。若没有北水门阻水,洪水倒灌到城区,将发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故而,这位局长事后曾在报上著文说:“依余所想,前哲远见,惠及后人,大明湖北水门建设应载入中华民族优秀水利工程之中!”

北宋一灯传作者,南丰二字书先生。诚哉,斯言。

 

 

 

相关连接:曾堤遗址究竟在哪里?

 

关于当年曾堤究竟何处?看法不一。张昆河先生在《济南地名漫话》中说:“明崇祯《《历城县志》中,已有关于汇波寺及汇波寺街的记载。此时的曾堤,已逐渐成为湖中一条街。清朝中叶之后,东湖逐渐淤积,中间又出现了南北历山街、东西历山街,东湖被一分为二。民国《重修历城县志》(1924年版)卷首有一幅地图。从这幅地图上看,此时,汇波寺南街、汇波寺北街与南北历山街之间,尚是一片湖水,南北历山街以东也是湖水。汇波寺南北街之间桥梁,南北历山街之间亦有桥梁,湖水仍可相通。近百年间,大明湖因失修淤积而退化严重。民国二十年左右,汇波寺南北街更名为阁子前后街,曾堤已完全淹没无闻了。”据此认为,过去的曾堤,当在南起钟楼寺、经阁子前后街,北至北门里一带。严薇青先生《济南掌故》中也有类似看法。

但居士以为不然。钟楼寺、阁子前后街和南北历山街等应是明清时代大明湖淤积所致,是先后从湖中淤积出来而逐渐形成了街道。北宋之后,济南历经宋金元战乱,持续近百年,人口逃往锐减,湖面荒芜淤积,可想而知。明初济南升为行省首府,大兴土木,围湖造地,清中叶后人口激增,陆地进一步向北推延(据云汉代时后宰门(历下陂)这一带还是码头),清末民初,填湖造屋,这一情况更趋严重。北宋时的曾堤在究竟在哪里?当从当时人的记载中找。

南丰先生那首《百花堤》长诗,开头为“如玉水中沙,谁为北湖路?”,结尾前两句为“直逼高城巅,海岱归指顾。”——它所描述的是,曾巩沿百花堤快马驰骋的沿途所见,亦即曾堤由南到北的全路径。这里的“直逼高城巅”,是指登上当时的“北渚亭”,此亭位于北城墙之上。当年苏辙《咏北渚亭》诗,亦云:“西湖已过百花汀,未厌相携上古城。”这“西湖”边上的“百花汀”至今犹存,此即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古城上的“北渚亭”至宋末时已经不在,元初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一座“高台”,此即大明湖北岸之北极阁。

由此可以推定:当年把大明湖(时称“北湖”)纵分为西湖与东湖的曾堤,其南端当在今日百花洲附近,其北端当在今日北极阁附近。百花洲北侧以东,直至东护城河以西,这一大片区域,应是当时东湖之所在。当时东湖与西湖,应该差不多大小。请查看一下,1947年的济南老北城地图。此时的东湖,在阁子前后街、北门里,与东顺城街之间,还是两大块。再看,1964年的济南老北城地图。此时的东湖,就已大大缩小,仅萎缩于南北历山街以东,成为池塘般大的“小东湖”了。

 

 

              明湖杂记之十一:北水门——北宋一灯传作者(下)

                  图片四:杭州西湖东坡塑像——江山也要文人捧,苏堤至今尚姓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