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教育(20)

文公主岭 李素怀
-----------------------------
有关情商问题,自我诊断觉得自己情商不高,凡事显得木讷和迟缓。缺少机灵或是变通。但是唯独在学生那里,我却获得学生好评,学生说我是情感丰富的人,是一名真诚老师。看来我所理解的“情商”与孩子们的眼中的“情商”略有不同。那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做一个高情商的老师呢?
昨天,五四青年节,初一初二的学生举办青年节汇演,而初三的我们要处于紧张的复习中,迎接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会考---中考。为了缓解考前压力,初三班主任申请初三学生观看。他们很珍惜在这所学校所经历的每一件事。
快乐二班的孩子们也在学习繁忙时,尽量创造更多感动和幸福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头一天晚上有家长问我:“您明天生日吗?”
“不是呀?为什么这样问?”
“孩子回来说,你明天过生日,他们要‘预谋’什么活动?”
一大早,跑操时,芳彤同学给我买了很多好吃的,泡芙蛋糕、手工饼干等。还没有等我说话:“生日快乐。”看来孩子们是把今天当成我的生日,要给我过一次生日。
而我的生日还有一周时间,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节日,母亲节那天。
看来孩子们做好了准备,我也将错就错吧。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尽兴,我把数学课调到最后一节,给孩子们腾出一节课一起玩一下。孩子们期待那一节课的到来。
曲爽有心:“老师,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并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想和你一起过,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趁着和你过生日,也庆祝我们的节日快乐,节日和生日整合,节省资源。”
孩子们想的这么周到。那好吧。
最后一节课,孩子们准备好蛋糕,放到讲桌上,崔明玉过来,拿走我的手机,说:“老师,你平日里总是给我们照相,今天你是主角,我来负责拍照。
我把手机递给崔明玉。孩子们开始设计各种环节,曲爽和胡剑萍给我戴上生日帽,他们把窗帘拉上,点上生日蜡烛,让我许愿。许完愿,我想说出来,孩子们把手放到嘴边,全体“嘘”声,告诉我,不要说出来,否则就不灵了。他们诡秘的说,你不说,也知道你的心愿是啥。
吹灭蜡烛,我们开始分吃蛋糕,由我送给每一位同学,每一位同学祝我“生日快乐”,我回敬孩子们“青年节快乐”。大家异常高兴,因为我们在教室里一起吃东西的机会不是很多。
孩子们说,三年前,刚升入初中的那个晚自习,突然停电,由于我们在教室里讲故事,忘记了吃饭时间,而错过时,我跑去超市,给孩子们买的方便面和火腿肠,我们干嚼方便面,嚼面的声音成了我们难以忘怀的记忆。三年过去,孩子们仍旧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在一起吃老师的生日蛋糕,也是难以忘怀的美好。
分完蛋糕,大家一起品尝,明典喊我,老师你过来一下,趁我不注意,把奶油抹在我的脸上,全班同学跟着哈哈大笑。曲爽同学也喊我,我有点警觉看看她的手是否带有奶油,老师跟你说句悄悄话,我把耳朵凑过去,她猛地在我脸颊处亲吻了一下,留下一堆奶油。后来胡剑萍也跑过来,亲我的脸,我的脸沾满了奶油。我佯装生气的样子,说:“你们好坏。”
我跟孩子们说:“老师想求一张与你们的合影,有愿意和我照相的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我崩溃状。
然后孩子们跑到前面与我纷纷合影。嘴里还叨咕着,逆光拍照也清晰。
孩子们特别的放得开,有的搂着我,有的搭着我的肩,俨然一副哥们,姐妹的样子。
孩子们给我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场景,快乐的生日派对。
最后我总结孩子们带给我的感动。
“孩子们感谢你带给我的惊喜和感动,你们如此这样,会让我舍不得你们毕业。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的老师,遇见了你们这群天使,让我的每一天都鲜活,让我每一刻都幸福。”
孩子们回应我。说他们遇见一个情商高的老师。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评价我。
他们说:
老师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老师,你从一开始就总是感谢我们,比如来到这个班级,我们做任何事情你都觉得像遇见了天使般幸福,感觉自己真的如天使般能够给别人和您带来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不断挖掘自身的正能量,让这份爱和善良去温暖更多人。你对待身边所有人都怀着感恩之情,让我们觉得自己是生活在美好之中,身边所有人都在帮助我们成长,我们原来如此幸运,我们也会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处事,所以大家都特别的喜欢我们,让我们生活在愉悦中。
老师是一个懂学生的人。老师,有时候你明明知道我们有些任性,你还宠着我们,依着我们,比如学校有些规章制度会限制孩子的行为,束缚孩子们的手脚,而我会根据孩子们的成长特征而放宽政策,和他们一起体验各种成长。比如初春大雪纷飞,把孩子们关在教室里,却无法安下他们内在的心灵,所以我索性就把他们带到操场,而玩起了雪,给他们的情感各种表达的方式。
老师是一个不掩饰自己的人。对待学生,还是对待教育,必须真诚,从不掩饰。我爱,就是爱你的样子,从不掩饰,也没有要求,爱你跟你的行为无关,我尊重生命,敬畏成长,只需尽我所能的爱你,享受你的成长。别无他求。往往孩子们在我无求的情况下,更加的舒展自我,而能够自由快乐的成长,他们也会你的影响下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做一名对教育有高情商的教师,一定要真诚面对孩子,和他们共患难,同成长,体会所有细微的变化,给他们成长的力量,让他们有勇气做他们自己。

|